八、朝鲜文学1.概论

朝鲜是一个有着较长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公元前 10 世纪前后进入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古朝鲜等奴隶制国家。公元 1 世纪前后,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当时在朝

鲜半岛上出现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鼎立的局面。公元 633 年,由

新罗统一了三国。公元 10 世纪初至 14 世纪末,建立了高丽王朝。高丽王朝

崩溃后,建立了李氏王朝,直至公元 19 世纪沦为殖民地为止。

朝鲜古典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三国时期(公元前后到公元 9

世纪)、高丽时期(公元 10—14 世纪)、李朝时期(公元 15—19 世纪下半叶)。

朝鲜远古时期的文学,因无文字记载,流传下来很少。在三国时期,随着汉字的传入,书面文学发展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乡札式标记法, 即用汉字拼音写朝鲜语的形式,这为国语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采用乡札式标记法写的朝鲜语抒情诗——新罗歌谣迅速发展起来,公元 888 年出版了第一部新罗歌谣集《三代目》,大部分为十句体的定型诗。采用汉语直接表达的文学是三国时期文学的主导,它受中国唐朝文学的影响较深。新罗时期曾经派百人以上的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汉文经典诗文,促进了朝鲜文化的发展。汉文对朝鲜来说是一种借用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作品,完全是朝鲜社会本身的产物。汉文散文和汉文诗歌是三国时期文学的主要收获。有影响的散文家有金大问、薛聪、慧超等。崔致远为最突出的诗人。崔致远(公元857—?年)生于新罗京城,12 岁时到唐朝留学,17 岁在唐朝中进士,曾任中国宣州溧水县尉。他在唐朝颇有文名,《唐书·艺文志》中有关于他的记载。崔致远回到新罗之后,向国王献出自己的诗文集 28 卷,现多散失,只留诗文集《桂苑笔耕》20 卷和一些诗。他的诗有在唐朝怀念故乡的抒情诗,有对现实不满之作,还有描绘自然风景的作品。崔致远的汉文诗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朝鲜汉文文学的鼻祖,他的诗歌, 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朝鲜文学在高丽王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散文方面,金富轼所编写的

《三国史记》和一然所编写辑录的《三国遗事》是有关古朝鲜、三国和统一新罗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有不少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金富轼编《三国史记》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君王之善恶、臣子之忠奸、邦业之安危、人民之理乱”,他十分重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用文学家的手笔记录各色人等的传略,是朝鲜古代传纪文学的代表。朝鲜国语诗歌出现了许多民歌、民谣, 把前一时期的民间诗歌创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促进了封建文人、士大夫开始探索用朝鲜国语进行诗歌创作的新道路。现存民谣近 40 篇,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封建统治及其精神支柱——礼教的斗争精神。《墨册谣》揭露统治者以所受贿赂的多寡来决定所任命官职的高低;《阿也歌》是对当朝统治者的诅咒;《牛大吼》更表达了对王室腐败的强烈不满。这类民谣内容与王朝政事的腐败有关,其中有假托为事件发生之前所作,以此作为凶事之预言,因此又称这类民谣为“■谣”。李齐贤将一些民歌民谣译成汉文的“小乐府”,文学色彩较浓,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揭露剥削者的民歌

《沙里花》:

黄雀何方来去飞?一年农事不曾知。

鳏翁独自耕耘去,耗尽田中禾黍为?以不劳而获的黄雀吃尽孤苦无依的老农辛苦一年种出的粮食来影射地主和衙门官吏的掠夺。还有一些表现爱情的民歌,《济危宝》是纯朴的姑娘所唱的恋歌:

浣纱溪上傍垂柳,执手论心白马郎。纵有连朝三月雨,指头何忍洗余香?

歌中简炼地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场景和情节片断,表达了女子的深情。还

有一些富于音乐性的民歌谣被采入王宫,由于当时还没有朝鲜文字,只能靠口传而得以保存,公元 15 世纪中叶创造了朝鲜文字后,于公元 15 世纪末叶

编纂了《乐学规范》,公元 16 世纪 70 年代又编《乐章歌词》,收入了一些长期盛行不衰的民歌,不少是表现爱情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动动》表达了女主人公与丈夫别后的痛苦及怀念丈夫的朴素而细腻的情感。总之, 高丽民歌继承了新罗十句体定型诗的形式与传统,并对高丽文人的国语诗歌及李朝时代的歌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高丽时期,汉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郑知常、李奎报的诗、李齐贤的长短句——词,都很有地位。

李奎报(1169—1241 年)是高丽时期一位最能反映民生疾苦、国家命运的诗人,在对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批判上,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度。他生活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而本人宦途又坎坷不平,因而诗中屡见不平之鸣。他对统治者、侵略者愈仇恨,对祖国愈挚爱。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东明王篇》以历史神话传说为题材,描写高句丽始祖朱蒙建国的过程,以期望建立神圣的独立国家。他借古讽今:

自古帝王兴,征瑞纷蔚蔚。末流多怠荒,共绝帝王祀。

诗人希望朝廷以人民为重,使朝鲜民族重兴“圣人之都”。李奎报还写

了不少反侵略的爱国诗篇,其意境凝重,抑郁悲凉。对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李奎报诗歌中最富民主色彩的篇章。五言古诗《孀妪叹》描写在秋风萧飒的时节,别人已开始准备冬衣,而一位老妇人却独自蜷缩在一个角落里拱手祈求炎热的夏天再回到人间。从事田间劳动的农民又是何等辛苦:

赤身掩短褐,一日耕几亩。才及稻芽青,辛苦锄粮莠。

然而朝廷竟然下令:禁止农民饮清酒和吃白米饭,农民只得挖野菜充饥,

最终不免饿死荒野。(《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作者在《代农民吟》中, 愤怒地谴责剥削者:

新谷青青犹在亩,县胥官吏已征租。力耕富国关吾辈,何苦相侵剥及肤。

诗人对满身乌泥的农民表示了极大的尊重,“我敬农夫如敬佛,佛难养

活已饥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以自己这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来与农民的艰难及贡献作比较,进而歌颂劳动者。李奎报文才出众,他的气势磅礴的《东明王篇》是朝鲜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对后来的诗人很有启发。

李齐贤(1288—1367 年)是与崔致远、李奎报齐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

还大量创作了词,并且翻译、整理了很多朝鲜民歌。他曾长期留居中国,写过不少歌颂中国山川、历史人物的诗词,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五言七言诗表达的是思念故土,关心祖国命运的心情,内容为旅思离愁、即兴咏景、送别故人,风格是委婉、含蓄、沉郁。如五古《王祥碑》借中国晋代有名孝子王祥卧冰求鱼孝母的故事,抒发他对故乡的慈每的怀念。朝鲜文学史上产生了大量的汉诗,词却不多见。词的创作对朝鲜文人来说更为困难,李齐贤既是词的引进者,又几乎是文学史上唯一的优秀词人。他的词收集在《益斋乱稿》卷十中,有五十余首,其中有小令、中调和慢调, 内容为写景抒情者多。如《巫山一段云词·松都八景》描写了祖国高丽都城开京的秀丽景色;《浣溪沙·早行》、《菩萨蛮·舟中夜泊》都为精彩的抒情小品。

1392 年,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李成桂征服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李朝封建国家。五百年间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农民与文武两班官僚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者内部“士祸” “党争”日益激化,动摇了封建制度。这个时代的文学,既有反封建统治意识的个性解放思想,也有忠义、道学、江湖等复杂意识的反映。

1446 年,李朝发布了由成三问等人历时三年多创造出的朝鲜文字“训民正音”,这对国语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郑澈的诗集《松江歌辞》是朝鲜最早一本用“正音”写成的诗集。这一时期两部最著名国语诗歌集是

《青丘永言》和《海东歌谣》。民间的闺房歌辞,纪行歌辞也很流行,它们为说唱文学和唱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李朝是小说空前繁荣时期,尤其是国语小说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金时习的《金鳌新话》是优秀的传奇作品集;林悌的《鼠狱说》和《花史》是批判统治阶级的寓言小说。壬辰战争①(1592—1598 年)以后,出现了以爱国小说《壬辰录》为代表的一批朝鲜国语小说如《朴氏夫人传》《林敬业传》、

《洪吉童传》,表现了争取自由独立的精神。

在国语小说和国语诗歌影响推动下,出现了说唱文学,以说唱脚本为基础的著名小说《春香传》、《沈清传》等相继出现。

李朝时期国语文学的兴旺发展,使得汉文文学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出现了徐居正、丁茶山等著名诗人。特别是“实学派”兴起后,反映先进学者要求改革政治经济愿望的丁若庸、朴趾源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显示出杰出的成就,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郑澈(1536—1593 年)的国语诗歌热情讴歌了朝鲜的锦绣山河,并擅长细腻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著有《松江集》、《松江歌辞》。《关东别曲》描写了朝鲜著名的风景区金刚山的奇妙景致,笔墨酣畅、文字清丽,洋溢着自豪感:

百川洞边万瀑洞,俯瞰飞流千叠层。银虹之神玉龙尾,喷薄声转十里外。入耳初讶殷雷迅,举目还疑飞雪洒。

描写瀑布之壮丽有李太白风范。郑澈的《思美人曲》以一个失恋女子的

口吻,把男女恋情描绘得细致入微,当时作者正被弹劾回乡,创作的目的希望有朝一日重新重用,类似屈原《离骚》的题旨。郑澈还使用朝鲜民间口语,

① 公元 1592—1598 年间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1592 年为壬辰年,故称“壬辰战争”。

写了 80 余首短歌,充分发挥了民间语言潜在的表现力。郑澈在朝鲜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国语诗歌大大推进了一步,给后代文人创作国语文学作出了榜样。

金时习(1435—1493 年)的《金鳌新话》是朝鲜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短篇小说因素并具一定规模的传奇集。它在朝鲜已经失传,是后来在日本发现的。作者仿照中国明代瞿佑的《剪灯新话》而作,其渊源出自唐传奇。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搜集朝鲜的传说故事而创作的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金鳌新话》收有五篇传奇小说,头两篇以爱情为主题, 后两篇写神佛界的故事,中间一篇介乎两者之间。五篇之中篇篇不离鬼神, 作者假托鬼神以抒发自己的悒郁心情。五篇传奇中的主人公都为书生,然而都空怀才学,生不逢辰,无一人当官。而每篇传奇也都带有政治色彩,这些都是作者在影射当时的社会,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是一部较成熟的、具有思想和艺术水平的文人短篇小说集,是中世纪朝鲜小说文学的先导,开了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

林悌(1549—1587 年)对于文学的贡献在于讽刺小说。他在 20 岁时就用汉文写过一短篇幻想小说《元生梦游录》,此后又写了《愁城志》、《花史》、《鼠狱说》等短篇寓言小说,其特点是讽刺辛辣,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林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他性格耿介磊落,因而与当权者始终格格不入。他最具进步意义的作品是《花史》和《鼠狱说》。《花史》取材于中国的历史,借花草的形象,以编年体的形式写成一部“花之王国的兴亡史”,以揭露当时统治者的种种丑恶形态。《鼠狱说》讽刺的对象是贪官污吏和昏庸的官僚。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只老奸巨滑的大老鼠带领一群小老鼠钻进国库,长期隐蔽,偷吃了国家的大批粮食,当被抓来审问时,狡猾的老鼠拒不承认,反而株连大批无辜者。作者在此把矛头指向了贪官污吏, 他们正是盗窃国家的“硕鼠”,作者用生动的形象和拟人化的细腻手法,夸张、幽默、辛辣地讽刺当权者,很有特色。

《壬辰录》是一部历史小说,是朝鲜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记录,全书贯穿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热情歌颂了李舜臣为首的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和义兵的英雄事迹。李舜臣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军人,当文武百官普遍醉生梦死时,他率领海军舰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倒在血泊之中。书中还塑造了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袭击敌人,妇女也参加战斗。中国士兵也在壬辰战争中为朝鲜洒下了鲜血《壬辰录》是第一批以朝鲜国语写成的长篇小说之一,背景广阔,场面宏大,但人物个性缺乏细致的刻划,作为早期小说,《壬辰录》称得上是一轴丰富多采的战争画卷。

许筠(1569—1618 年)是具有社会改革倾向的小说《洪吉童传》的作家, 他曾参与推翻李朝的秘密团体,事泄被捕,以谋反罪被处死。他的长篇小说

《洪吉童传》使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洪吉童本来为民间传说的传奇人物,许筠模仿《水浒传》写成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改革理想。洪吉童在此变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惩办贪官,劫富济贫,并在海岛上建立了理想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人民改革社会的愿望。这部以浪漫主义为形式、以现实主义为内容的作品,是朝鲜文学史上第一部表达黎民宿愿的一部作品,为以后这类小说的发展树立了旗帜。

金万重(1637—1692 年)也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家,他经过多年努力于 37 岁那年编制了朝鲜地图。他最著名的小说是《九云梦》和《谢氏南征记》。

《谢氏南征记》写的是一个贵族家庭内部嫡庶矛盾引起的纠纷,其实揭露的是当时官廷内部的矛盾。小说以中国为舞台背景,贯穿作品的基本思想是惩恶劝善,以维护国家的正统秩序。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反面人物形象, 且结构复杂而严密,头绪纷繁而条理清晰,显示出作者驾驭作品的能力。《谢氏南征记》标志着朝鲜文学中开始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

丁若镛(1762—1836 年)又名丁茶山,是公元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朝鲜实学派的最大代表,他是学者,又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力主改革,一生以“新我旧邦”为己任,希望除去弊政,实现民富国强。在创作上,他反对“吟风弄月”的唯美主义,主张诗应起到“美、刺、劝、惩”的作用,强调文学的社会和教育意义。丁若镛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为诗歌,其最大特色是诗中饱含着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统治者的强烈憎恨。他的创作方法也表现出了先进的思想和杰出才能。著名长诗《积城村舍》全面地描写了乡村的凋敝、农家的痛苦以及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诗人所见农舍如此破败:“旧灰和雪灶口冷,坏壁透里筛眼豁”、“室中所有太萧条,变卖不抵钱七八”;孩子们无衣穿,与狗睡在一起,每天只到晚上才勉强吃一顿, 更可怕的还有高利贷者和官家的逻卒:

饷米前春食五斗,此事今年定未活。只怕逻卒到门扉,不愁县阁受鞭挞。

作者不禁发出深深的叹息:这样凄惨的农家比比皆是,国君居于深宫之

中,哪能体察老百姓的苦楚呢?丁若镛还有五古长诗《饥民诗》,讽刺那些吮吸百姓血汗自肥的官吏,在饥民面前,装出一副伪善面孔,把一些稀得连猪狗都不愿吃的粥分给饥民。诗人怀着怜悯之心,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予真诚的关注,如《肩舆叹》写出轿夫的艰辛与苦楚:“人知坐舆乐,不知轿夫苦”,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丁若镛还仿照杜甫的《三吏》写了《波池吏》、《龙山吏》、《海南吏》来抨击腐败的统治者对老百姓的血腥压榨。诗人还写了“三行”,即《僧拔松行》、《猎虎行》和《狸奴行》,其主题仍是揭露统治者的。丁若镛笔下所接触的社会问题是广泛的,人物也包括各个方面,农民、渔夫、孤儿寡妇、小僧、轿夫,还有科举制和等级制下的牺牲品,乃至官吏、役卒。丁若镛的诗风平易警拔,他往往抓住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事例加以艺术渲染,使之具有典型意义,发人深省。在诗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近代的进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