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戏剧

市民戏剧的显著特色是它的世俗性和喜剧性。它侧重于表现城市市民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观点和趣味。它常常对统治者和现存制度进行嘲讽, 以乐观的情绪来感染观众,正因为如此,市民剧的主体是喜剧。它的兴盛期是公元 15 世纪。

道德剧是用来劝善惩恶、进行道德规范的。由于每个时代的占统治的思想往往是统治者的思想,所以在市民阶层尚未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时, 封建阶级的道德标准成了道德剧宣扬的思想,如封建礼教、安贫守困、“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一类。道德剧的人物是象征性的:人格、上帝、德行、恶习、理性、良心等等。这种戏剧的出现,意味着戏剧从圣经的主题中解放出来,开始接近生活。英国的道德剧《每个人》写上帝把“死亡”叫到跟前,打发他去捉“人”,“人”登场时神情自若,但是他忽然看见“死亡”来捉他,他企图出钱赎罪,苦苦哀求,然而无济于事。“死亡”允许他带伴同去上帝跟前接受审判,“人”拿不定主意在“友谊”、“美丽”、“力量”、“知识”和“谨慎”等人中带谁同往,这些人都抛弃了他,他只得带着“善行”去了,这个剧本说明,什么东西都会把人抛弃,只有善行能挽救你。

笑剧亦称闹剧,是一种滑稽短剧,它以世态见长,风格诙谐泼辣;剧中人物是市民、农人和牧师,他们之间发生争执、口角或令人发笑的吵闹。它接近生活,是风俗喜剧的萌芽。法国的《巴特兰律师》是著名的笑剧。主人公巴特兰最拿手的是行骗,他装着吃亏用高价买下布商的布,称身上无钱,

让人去他家中取钱,当布商到他家时,巴特兰却称已久病卧床,根本不承认赊过布。布商欺压牧童,巴特兰充当牧童的律师,要牧童装哑,使布商败诉; 当巴特兰向牧童收取酬金时,牧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一言不发, 使巴特兰一无所获。剥削者的尔虞我诈在此一览无遗。

愚人剧是由一些自称是愚人的年轻人演出的剧目,内容涉及当时的时事和政治,充满着讽刺与批判。德国作家布兰特的《愚人船》描写作者与 111 个愚人同乘一条船,前往愚人镇,船由一个愚人掌舵,听任船在海上漂浮, 因此这条船永远到不了目的地。作者对船上的每一个愚人进行嘲讽,这些愚人代表了当时的各个社会阶层,又代表了人的各种恶行、缺点、错误、罪恶等等。作者认为,人的生活便如这条愚人船一样,是毫无目标的航行。作者把人的错误、缺点都人格化为“愚人”,如大学生喜欢乱花钱,僧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布兰特还把狂妄、肉欲、暴食、嫉妒、吝啬、懒惰等都人格化为“愚人”,一一进行鞭挞。作者认为医治这些“愚蠢”的唯一方法是“认识自己”。这个剧作内容深刻、语言生动,并配有丰富的木刻插图,在德国文学史上较有地位。法国的《衰老的世界》也较为有名,“世界”是衰朽的老人,趁他酣睡,“舞弊”召来了众愚人,其中有教士、骑士、检查官、商人和女狂人。他们要凑合起一个新世界。然而教士只有“虚伪”、“淫逸”, 骑士只有“怯懦”,检查官只有“贿赂”,商人只有“暴利”,而人民则“愤怒”和“反抗”,用这些材料建筑新世界时,由于争夺女狂人,你抢我夺, 挤掉了新世界,旧世界重又出现。这里已看不到什么希望了。

中世纪的市民文学还有市民抒情诗、优秀的散文。意大利公元 13 世纪出现的《马可·波罗游记》是城市文学的优秀作品,它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神秘国土中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和风士人情,意象新颖,境界开阔,文笔奇崛,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