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英雄史诗

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大迁徙的时代甚至更早,塑造的是氏族、部落的英雄,描写他们为氏族部落建树的丰功伟绩和与敌人进行的不懈斗争以及复仇行动,进而歌颂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这类史诗形成的年代较早,当时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认识尚处于神话意识范畴,因而史诗中夹杂着较多的神话因素,也同时具有了多神教的色彩,神往往在故事中干预人的活动与命运, 但人对神已开始失去敬仰。到了后来,当基督教文化占据文坛时,基督教僧侣文人在编订史诗的过程中,注入基督教教义于其中,但显而易见,这些所谓“正统”的教义在史诗中处于游离状态,与主体内容水乳分明,难以融合。正因为史诗的内容保存着“异教”精神,因而受到基督教教会的严重摧残, 许多史诗未能保存下来。如今人们能见到的主要有凯尔特人的传说故事、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的《埃达》和“萨迦’、芬兰的《卡列瓦拉》等诗篇。

在凯尔特人的传说故事中,以爱尔兰人的乌拉德故事和英雄菲恩的故事最为著名,古爱尔兰人的道德理想在英雄们的行为之中得以体现。如《夺牛长征记》是乌拉德系列故事中的名篇,它描写的英雄库胡林是个讲礼貌、有修养并富于同情心的英雄人物,他为了保卫家乡,英勇奋斗,身手不凡。菲恩的故事歌颂的是以菲恩为首的一群武士,他们是一个英雄集体,个个武艺高强,他们在战争中勇猛地打击危害人民的敌人,在狩猎时与妖魔鬼怪作斗争,在他们身上集中地体现了氏族社会末期部落集体英雄的美好品性,表达了人们对部落间的复仇战争及与大自然作斗争时的某种理解与期望。亚瑟王的故事也从爱尔兰流传开来,形成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对骑士文学影响巨大。

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是现存唯一的用日耳曼语写下的英雄诗篇。它有头无尾,大约在公元 810 年至 820 年间,由两名修士将这一诗篇记

录在祈祷书的封面和封底上,只保存下 68 行。《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的时代

背景是公元 4 至 5 世纪欧洲民族大迁徙时代,诗中的主人公希尔德布兰特跟随着首领转战南北,因不堪忍受排挤压迫,从现在的北意大利随首领逃往匈奴。许多年后,希尔德布兰特终于打回了家乡。当年分别时还幼小的儿子哈杜布兰特如今已成了一名威武的战士,希尔德布兰特自己已白发苍苍。当他在边境上与儿子相遇,他喜出望外,然而儿子却视他为狡猾的匈奴人,坚决与他挑战。希尔德布兰特心里激起了父亲之爱与战士的荣誉与尊严之间的激烈冲突,最后荣誉感战胜了血缘关系,他终于迫使自己向儿子应战。他们大战了几个回合,这首英雄诗篇到此中断。据别的传说记载,父亲最后杀死了儿子;但在公元 13 世纪的《新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中,则是以父子相认,同返家乡的大团圆结束,这说明在基督教盛行的时代,残篇中体现出的古代日

耳曼英雄的尚武精神和重视荣誉的观念,已被基督教的所谓“仁慈”、“容忍”和“宽恕”所代替,从中可以窥见教会文学对世俗文学的侵入。

冰岛的《埃达》和“萨迦”记录着北欧中世纪的神话与史诗。冰岛人公元 9 世纪末 10 世纪初才从挪威迁入,爱尔兰的基督教徒也差不多在此时到此定居。挪威入侵者带来了北欧古老的神话和史诗传说,形成了独特的冰岛文学。《埃达》是诗歌总集,约写定于公元 12 世纪,收诗 35 篇。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记录着北欧开天辟地与人类起源的神话,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 另一部分的 21 首诗篇为英雄史诗,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其中神话诗又分为叙事体与教谕体两类。叙事体的代表作《女法师的预言》,讲述世界的创造、毁灭和再生的传说,对氏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矛盾及道德败坏满怀忧虑, 显示出对母系氏族关系的怀恋,也寄托着对道德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叙事体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洛卡森那》描写受压迫的洛奇神指责众神的罪恶,抨击女神们的荒淫、主神奥丁的专横,显现了原始宗教信仰的衰落,也曲折地表达了平民对氏族贵族的不满,诗中洛奇的嘲骂言语犀利而锋芒毕露,具有极强的控诉力量,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批判诗。教谕诗往往是一些对人生的忠告, 如《天主之言》,天主为主神奥丁,告诫人们不要追逐财富及居财自傲,而要追求知识、重视友谊,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最美好的禀赋。《埃达》中的英雄史诗作品是些短歌,歌颂的是古代英雄、北欧海盗时期以前的国王和战士。

《埃达》的神话和史诗传说并未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当它尚处于发育时期就被入侵的基督教所遏制,所以未能达到它的充分成熟的阶段。“萨迦”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意为“话语”,相当于中国的“评话”,是一些英雄冒险故事和描写家庭兴衰的长篇小说。“萨迦”中的众多作品写成于公元 12 至 14

世纪,保存下来的有 150 余篇,篇幅大多不长。有“神话萨迦”和“史传萨迦”两大类。神话萨迦中著名的有写主神奥丁后裔佛尔松家族故事的“佛尔松萨迦”,它与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内容同源,但更多地保存了异教神话,反映的是氏族社会末期英雄崇拜、维护氏族荣誉、血亲复仇等观念。诗中展现了这个家族的英雄西尔古德英武聪慧,曾手屠毒龙,获得了毒龙守卫的黄金宝物,但是他因为饮食魔汤而忘却前事,遗弃了未婚妻布伦希尔德, 另娶纠奇族女子古德仑,一系列的复仇凶杀和争夺宝物的厮杀由此而起,史诗笼罩着悲剧气氛,显示了氏族社会的风貌。“史传萨迦”中的《定居记》, 描写斯堪底纳维亚人去冰岛前后的生活状况和著名人物的事迹。

芬兰的《卡列瓦拉》是欧洲中世纪早期著名史诗之一。芬兰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口口相传到有意识地收集整理,终于编成完整的史诗。它包括 50 篇长诗,以争夺三宝——能制造谷物、盐和金币的神磨——为故事的情节线,其中又插入了许多小故事,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的状况和矛盾。史诗中有一位智慧老人名为维亚摩能,他既善于耕作、渔猎、治病,又有音乐与诗歌的天才,他的歌曲能使鸟兽起舞,也能使敌人丧胆,在争夺三宝的斗争中,这位智慧老人以其智慧和勇气立下丰功伟绩,他和同伴并非为了个人的私利去争夺宝物,而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而战斗,他告诫世人:“不可为黄金卑躬屈膝,不可为白银贬低自己”。史诗中还歌颂了另一位有着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淮司塔司般的能量的伊尔马利能,他技能高超,锻造出各种武器、工具和艺术品,“三宝”就为他所创造。史诗中歌颂的英雄们,个个品格高尚,才能卓著,并为正义而奋斗。史诗中英雄为“三宝”而战,也象征了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史诗洋溢着乐观精神,其民间色彩和民族特点较为

显著。

中世纪早期最完整的英雄史诗是《贝奥武甫》,它是第一篇英语长诗, 共 3182 行,达到古典史诗的宏大规模与艺术高度。这首诗首创于公元 7 世纪

末 8 世纪初,到公元 10 世纪出现了手抄本,至今没有考证清楚谁是原作者。

诗中的主人公贝奥武甫是公元 6 世纪的一个历史人物,但在长诗中这个形象却带有神话色彩。史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情节发生在丹麦,叙述贝奥武甫年轻时在军事上屡建的战功;第二部分的情节发生在瑞典南部,描绘贝奥武甫晚年的英雄业绩。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丹麦国王合罗斯加为了宴请宾客,特地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大厅,取名为“鹿厅”。有一天晚上,妖怪格兰代尔闯进了“鹿厅”,杀死和吞食了三十个战士,此后又常来进行偷袭,连续侵扰达十二年之久,使得国王再也不敢在厅里饮宴臣下了。高特族的勇士贝奥武甫听到流浪的歌手谈起这件事,决定过海去斩除妖怪,为民除害。于是他带领十四个勇士去找丹麦国王,请求允许他们在宴会过后留在鹿厅过夜,半夜时妖怪又来作乱,并杀死了一个战士,贝奥武甫扑上去与其搏斗, 扯下了妖怪的一只胳膊,妖怪仓惶逃走。格兰代尔死后,他的母亲疯狂地跑来为儿子报仇,贝奥武甫又与这个老妖进行了殊死搏斗,经过长久地交战, 终于杀死了敌手。合罗斯加对他的功劳极为感谢,并给他以重赏。贝奥武甫回国后,国王希格拉克将他立为王储,在国王死后,他登上了王位。贝奥武甫统治高特人达五十年之久,国泰民安,深受人民爱戴。在他年老时,他的国境内出现了一条火龙,火龙所居的山洞内藏着无数珍宝,由于有一个高特人盗走洞中的一只宝杯,火龙极为愤怒,进行着疯狂的报复,经常滥杀无辜, 放火烧村庄。贝奥武甫决心为民除害。于是他上山向火龙挑战,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贝奥武甫的利剑砍断在魔鬼的盔甲上,妖魔口喷烈焰,烧毁了他的木盾,在这生死危亡关头,他的侄子威格拉夫奋不顾身地奔向敌人,终于制服了妖魔,叔侄二人取得了胜利,但贝奥武甫已身受重伤,在临终前,这位老英雄下令将山洞中的宝物分给他的人民。这部史诗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了氏族社会崩溃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充满着人们对征服神秘的自然力的丰富想象。贝奥武甫这一形象兼有神话与传说的特征,是当时人民英雄的代表, 为了保卫族人和全氏族的利益,他英勇无畏,赴汤蹈火,用生命来为国家和人民尽责,是人民所深深敬佩的正直无私的英雄。史诗的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真正史诗的规模与气氛,是早期英雄史诗的顶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