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小故事产生流传在中世纪中期城市向封建贵族特别是教会进行斗争以争取自治地位的时期。它以强烈的讽刺表现了市民阶级反对教会的情绪,因而圣徒和教士常常是被嘲笑的对象,宗教的权威在此扫荡一尽。小故事是民间创作,更接近于下层市民,因此它的讽刺矛头也指向富裕商人、高利贷者等组成的上层市民,鞭挞他们的贪婪与无信。

小故事最早产生于法国。它也称作为韵文故事,篇幅不长,平均约数百行,通用 8 音节诗句,表现手法较简练,描写逼真。

《驴的遗嘱》中说,一教士将死驴葬于教会墓地,主教控告他犯了渎神大罪,教士急中生智,说驴死之前立下遗嘱,将节俭下来的 20 银币赠与主教。主教顿时换了嘴脸,说愿上帝饶恕驴的罪过,并变得乐不可支。钱真是通天了,主教得了钱,不仅教士大罪赦免,而且驴子可望升天。对上帝的崇拜敌不过金钱的诱惑,就是这部小故事的深刻涵义。

《吃桑椹的教士》则描写了教士口腹之欲的贪婪丑态。一教士见桑树硕果累累,垂涎三尺,便站在驴背上摘食桑椹,他说了声“上帝,可别有人喊‘吁’!”不料驴儿听得一声“吁”,便疾步前行,教士跌入荆棘丛中弄得头破血流。还有一些故事描写教士的骗人行径,或引诱妇女,或骗取财物, 他们心目中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信仰。德国有个著名的《阿米斯牧师笑话集》,把这位牧师的滑稽行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他为了修教堂募捐,宣称只收没有背叛丈夫行为的纯洁女人的钱,弄得大批妇女向他苦苦哀求收下她们的募捐;他还吹嘘他的祈祷书有神效,可以使驴子读书,原来他在每一页中夹上燕麦,当驴子舐燕麦时就翻开了书。

不但打着上帝幌子的教职人员见利忘义,一些富裕市民演变成的城市贵族也丧失了良知,一些小故事对此进行了讽刺批判。如《撕开的鞍褥》描写一个富有的市民倾其所有为儿子攀上一门有利的亲事,后来儿子却把父亲赶出了家门,他饥寒交加,只求儿子给一条被褥御寒,儿子让孙子去取垫褥, 孙子却撕下了一半,说日后等父亲到了祖父的境况时留给父亲用。这故事已告诉人们,虽然资产阶级尚未成独立的统治者,但它已撕下笼罩在家庭关系

上的脉脉含情的面纱,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下层市民大多来自农村,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方面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在他们身上更多地显示出劳动者的机智与幽默。著名的《农民医生》讲的是一个农民经常打老婆,正值国王遍访名医为公主治病,妻子为了报复丈夫,就向国王的使者推荐自己的丈夫,说他肯定能治公主的病,但不打他他是不肯献出医术的,农民挨打只得进宫,他玩弄各种把戏,把公主逗得开心大笑,病痛全消。农民的医名一下子传遍全国,求医者蜂拥而至,弄得农民无法应付,他灵机一动,宣称:将病得最重的人烧成灰作药,来医治其他人, 这样大家都可痊愈。大家怕遭焚烧,皆称无病。这个故事以诙谐的方式嘲讽统治者的愚昧和劳动者的机智。

这些小故事虽然短小,但却含有抑恶扬善的教育意义,具有讽刺性和教诲性。后来的欧洲文学从中受到很重要的启发,《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借鉴了小故事的题材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