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

《古兰经》(又译《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早期的伟大文献和散文巨著,它包括历史、文学、风俗、习惯、教法规定和教义等丰富内容。《古兰经》用优美的散文写成,读来铿锵有韵,结构也独特不俗。阿拉伯语文正是依靠它,才以旺盛的生命力传播至世界各地, 影响了许多民族的文学创作。

关于《古兰经》的形成过程,有许多神秘的宗教传说。根据《古兰经》的启示,《古兰经》是包括《讨拉特》(即《旧约》中的“摩西五经”)、

《宰甫尔》(即《旧约》中的《诗篇》)和《引支勒》(即《新约》中的“四福音书”)在内的四大天经,其原版珍藏在七层天上,是真主派遣天使吉卜利里分若干次降示给穆罕默德的。穆罕默德生前把这些经典中的经文,陆续地口授给门徒,每次口授不过数节,直到门徒们反复背诵记熟为止,再降示新的启示。有的门徒则随手记在纸、羊皮、兽骨、树叶,石头上,散存多处。穆罕默德归真主后,首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组成了以先知的首任秘书宰德为首的一个小组,经过三年的整理辑成册子;到了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 又对已汇集的本子统一加工修订,称为“奥斯曼本”,并烧毁其它手抄传本, 流传至今的即奥斯曼本。

《古兰经》是公元 7 世纪初阿拉伯历史深刻变革时期的社会产物。公元5、6 世纪时,阿拉伯半岛尚处于原始公社末期,盛行多神教和偶像崇拜,各部之间的仇杀战争连年不断。公元 6 世纪末 7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许多国家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游牧人的氏族制度逐渐瓦解,阶级社会缓慢形成; 一些定居在麦加、麦地那和塔伊夫地区的部落贵族逐渐上升为奴隶主,而普通氏族成员沦为奴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民族危机也不断加深,与半岛毗邻的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为控制也门——麦加——叙利亚这条传统商道,掠夺、强占半岛上的矿产和物产,与阿拉伯国家不断发生摩擦,动辄兵戎相见。所有这些直接威胁着阿拉伯民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安宁,维护商道的畅通,实行政治统一,建立阿拉伯的民族国家,便成为半岛各部落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建立了伊斯兰一神教,为团结一盘散沙的半岛人民举起了一面旗帜。《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初创时期的政治热情、宗教主张和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

“古兰”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诵读”或“讲述”。《古兰经》是以真主启示的语录体形式编定的,计 30 卷,114 章,6236 节。各章所包含的节数不等,长者如第三章,有 286 节;短者如 103、108、110 章,各只三节, 每节有一二句或五六句文字,各节之间,有些在内容上毫无联系。每章的首句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其作用相当于《论语》的“子曰”或佛典的“我闻如是”,既说明经文来源,又含有祈祷的神圣之义。《古兰经》的各章顺序大致是按篇幅长短而编排的,长者在前,短者在后。各章与章内的各节并无内在联系,因而在内容方面,教义、政事、法律、伦理、神话故事、谚语等穿插在一起。《古兰经》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伊斯兰教形成和发展时期阿拉伯的信仰、历史、政治、法律、条例、伦理、道德、语言、文学、风俗和民情的百科全书,大致可分为宗教、律例和文学三大部分。

作为经典的《古兰经》,其基本内容是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仪式和情感

的阐释,即信仰、义务和善行三大原则,伊斯兰教的根本标志是五大信仰: 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信仰真主为唯一之神,万物之主是信仰的核心与基石,贯穿于《古兰经》始终的是对真主的无限崇敬。义务,即伊斯兰教的宗教制度,是每个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定, 其五大义务为:信仰的表白(念功)、礼拜(拜功)、斋戒(斋功)、施舍

(课功)、朝觐(朝功)。善行,是道德要求,与信仰紧密相联。

《古兰经》的另一部分内容是法律和条例的规定,其基础仍然是对真主的信仰。在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阿拉伯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的律例同道德伦理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宗教条文,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民法和刑事条例, 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起过促进作用。

《古兰经》还是阿拉伯散文的开山之作,它的经文中包括了大量的文学故事,如神话传说、格言谚语、历史故事等。虽然《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是为信仰服务、以信仰价值为主,但它所显示的审美价值是引人注目的。《古兰经》中的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内容丰富多采,它影响了许多代人的观念、语言、风俗、文化,至今,阿拉伯世界内外的文学家们仍不断地从中汲取艺术养份。

《古兰经》曾以安拉的口气声称:“我借着启示你这部《古兰经》而告诉你最美的故事。”确实,各色各样的文学故事使《古兰经》的文学意味大增。如关于真主用血块造人的神话;真主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话;《古兰经》是珍藏在七层天上的天经的神话;穆罕默德首次接受启示的“高贵的夜间” 的故事;以及著名的“夜行登宵”的传说等等。这些故事的意义首先在于确立真主一神的地位及对天经、先知的信仰,充满宗教神秘色彩。其次,《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大都来源于《旧约》和《新约》,这两部经典中的著名人物大都被《古兰经》列为先知,并反复提及和叙述他们的故事,不过人名已改为阿拉伯通用的名字。此外,还有少量的阿拉伯神话传说。第三,《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大都是零碎地穿插在经文中,并没有什么文学性描写, 只有第 12 章中的优素福的故事是唯一完整的,这还是《旧约》中约瑟故事的缩写。

《古兰经》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古兰经》独创了一种新颖优雅的散文文体。伊斯兰教产生以前, 诗歌已得到一定的发展,散文却几乎是空白,为了表达新思想新学说,穆罕默德综合借鉴了古代诗歌、卜辞韵文和咒语等表现手法,以传统预言演说家常用的天启式文体为基础,首创了一种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脚、又不拘泥于古诗格律的散文样式。经文以节为单位,每节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义,终了时,读者在气势和情感上也正需要停顿,有张有弛,抑扬有致。

其次,《古兰经》具有伊斯兰教所特有的风格,典雅庄严而神秘朦胧, 充分表达了真主的尊严和崇高,反映了他对事物凝重而深远的洞察力。经文一般用第一人称,以示此乃真主原话;当记录穆罕默德与弟子交谈时,前面加上命令词“你说”,用以强调他是奉安拉之命讲话。文风雄伟而优美,文辞流畅而质朴,整个经文半叙述半抒情,同时又具有警告的意味,气势磅礴, 感情深沉,在神秘的气氛中回荡着一股强大的气势。

《古兰经》的艺术成就还表现为多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从经文中几度出现真主“创造了人并教人修辞”的句子可见,讲道者有意识地变幻手法来吸引听众、打动人心。《古兰经》常用譬喻、夸张、排比、对比、反问等

手法,来加强语气增强感染力。把真主比喻为“天地的光明”,像灿烂的明星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美妙的天堂与恐怖的地狱两相对照,使人们追求行善而摈弃罪恶;这样,枯燥的经文教条就获得了形象的意义,既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又易于为人们接受。

《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奠基作,它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如今它的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