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二圣

到了清代,寒山寺受到雍正皇帝的极大重视。雍正虽然没有来过寒山寺,但他对寒山寺文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这主要体现在他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以及为《寒山子诗集》亲自作序。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由于雍正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雍正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示范作用,官吏和知识分子对寒山子与寒山寺也开始大加认同,而这些社会文化精英又将这种认同推广到普通百姓,从而加深寒山子及寒山寺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清代官员程德全书刻《雍正寒山书序》,江浙一带百姓特别认同“和合二仙”的重要原因。

到了清代顺治初年,寒山寺遭遇了严重的水患,在僧人的艰辛保护下,寺院才避免被彻底损毁。但是,到了康熙五十年冬,寒山寺大殿又遭遇火灾,水陆院及多处建筑被损毁。

1774年,寒山寺住持又重新修建大殿和前轩等破损的建筑。

然而,在道光年间,多难的寒山寺再次遭遇大灾。这一次,寒山寺寺僧包括老者弱者及过客140多人,忽然在一天内全部死去。

后来,官方经过多方调查,确定这次中毒事件是因为众人误食寺院后园的毒蕈导致的。自从出了这一事故,寒山寺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处于荒废状态。

1854年,当时的内阁中书赵文麟、前广东盐运使司运同周曾毓等,在寺院旁边的空闲土地建房28间,招租收息,用于维持寒山寺的香火耗资。

然而,过了仅仅6年,寒山寺却被入关的清军纵火焚烧,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1906年,陈夔龙在江苏任巡抚时,有一次检阅军队,偶然来到枫桥。他目睹着千年古刹一片荒芜,心生无限感慨。于是,陈夔龙决定重建古刹。

陈夔龙这次对寒山寺的重建,工程巨大。为了方便交通,修建时把大门进行了拓展,使寺门紧临大路。同时,还修建了多处院落、厅堂,又铸了一口铜钟,悬在寺内。

1910年陈夔龙和布政使陆钟琦等再次重建寒山寺大殿。同时,程德全除了新建大殿、后楼和长廊外,还书刻《雍正寒山诗序》、乾隆《霜钟晓月》诗碑、寒山诗、韦应物诗等。还增加了清代著名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像、晚清官员郑文焯所绘的寒山子像,程德全、陆钟琦、邹福保“三记”,以及“妙利宗风”“寒山寺”门匾等。

经过陈夔龙和布政使陆钟琦等人的苦心经营,寒山寺这座千年古刹终于焕然一新了。无论寺门、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还是诗文石碑和石刻像等,一处处古迹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向世人述说着寒山寺那无比沧桑的历史。

寒山寺当年的寺门建筑早已在1860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现存的建筑多数是清代末年重建的。

我国古代的寺院建筑主要以佛教建筑的特点最为突出,而我国现存的佛寺多数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这些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多数采用庭院式布局,主要殿堂模仿宫殿府第的样式,一般的建筑参照民居的式样。但总的来讲,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比较尊重自然,体现中庸的思想,特别重视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寒山寺的建筑就是我国古代寺院建筑的典范。

在寒山寺门的门楣上高悬金字朱匾,上有“古寒山寺”4个大字,款署“云阳程德全题”。寺门之内是御碑亭。内为大殿,殿后精舍三间,上有小楼,位于寺中央,窗牖洞达,凭高四眺,远山近水一二十千米,历历在目。

三间精舍的左边为钟楼,右边也有一角小楼。整个建筑回廊缭曲,院圃清旷,结构颇为不俗。

寒山寺照墙的黄墙上嵌有三通青石碑,上刻“寒山寺”三字,铁划银钩,笔力雄峻,款署“东湖陶濬宣书”。话说这位“东湖陶濬宣”,是清末年间的知名人物,名叫陶宣濬。他是光绪二年举人,精诗词,也工画,曾任广东广雅书院山长。备受翁同龢、梁启超推崇。

这三方题字刻石原来嵌在寺内的回廊壁上,四周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后来三通石碑就不见了踪影,几十年间下落不明。

由于世事变迁,寒山寺里的第二块诗碑也不知去向,于是,1906年,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请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俞樾手书了第三通《枫桥夜泊》石碑。和前几个刻碑者一样,俞樾作书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了。关于俞樾的死,人们又联想到了唐武宗的临终诅咒。

俞樾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大师,他手书《枫桥夜泊》碑时,已经是85岁高龄了。如果说是因为碑文诅咒而死,也没有具体的依据。

于是,关于唐武宗临死前的诅咒碑文一说又成了悬念。

[旁注]

运同:清代官名,盐运使司或盐法道或管辖盐务的分司长官,掌管督察全国各地的盐场,辅助盐运使或盐法道管理盐务工作。

宣统: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清代第十二位皇帝,是清军入关以后的第十位皇帝,也是我国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

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代官制,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13个承宣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江南:在我国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以南。狭义的江南现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地区。广义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地区。

举人:汉代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1856年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死后追谥文恭。擅长诗、画,尤其以书法闻名于世。

雍正(1678年~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满族,是清代第五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的第四子。雍正平定叛乱,加强皇权,实行一系列改革,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陈夔龙(1857年~1948年)清末大臣。起于寒士,官运亨通,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历官顺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等,曾反对废除科举。

俞樾(1821年~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治学博大精深,以经学为主。

[阅读链接]

说起寒山寺的寺门,曾经有一段发生在3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呢。

有一次,清代初年的诗坛领袖之一王士禛来到苏州,把船停在枫桥。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却穿上鞋子,让随从点起火炬,在寺门上题了两首诗。其中一首诗名叫《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诗中寄托了作者对远方西樵、礼吉这两位弟兄的思念之情。

王士禛挥笔题完两首诗后,便挥袖离去。人们都以为王士禛的举止过于狂妄,但是王士禛出色的文采却使这座古刹生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