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胜景——悬空寺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位于山西浑源县。是我国最著名的一座悬空寺,也是我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体现。

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悬空寺共有殿阁40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作为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

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等80多尊,寺下的岩石上至今存有“壮观”二字,传说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配乐散文《北岳恒山游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悬空寺更是名扬天下。

太武帝听信谗言大肆灭佛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统治北方的是北魏王朝。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统治地位,把百姓都训练成军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进取的太武帝就在438年下诏,凡是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天师道场。北魏的统治者为了借助道教神权,进一步巩固统治地位,把道坛从平城移至于恒山。同时也是为了让道士倾心炼丹,以满足他们长生不老的愿望。道坛地处金龙峡谷口的翠屏山,远离人烟,更符合道家的“不闻鸡鸣犬吠”的建观理念。

491年,建筑师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宵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悬空寺”。自北魏以后,历代王朝都对悬空寺进行过修缮。

太武帝后来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成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自幼养尊处优,又生得俊朗。不仅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精通百家之言,而且深研义理,出类拔萃。崔浩承继父业后,入仕朝廷。从道武帝至明元帝,官至左光禄大夫,父子俩都是朝廷的近臣。

由于崔浩主张利用汉人,实行汉制治国,得罪了部分鲜卑贵臣。太武帝迫于众人的非议,让崔浩暂时辞官在家,然而大小国事,仍由崔浩决定。

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由汉末张道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跟随方士来到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经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寇谦之选中崔浩,是因为他认为崔浩是最合适的人选。而崔浩也想借助寇谦之的道教,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自己汉化的主张。

于是,崔浩上书时极力推荐寇谦之。在上书中,崔浩先是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又吹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是上天降下的吉兆。圣上不该受到世俗的干扰,应秉承天命,顺天应命。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太武帝闻奏之后十分高兴,立刻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师”、“帝师”,一齐拥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吃任何食物,依然精神奕奕。他扶乩请神,画符镇灾,祈求太平;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谦之位居帝师之位,便发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同时,考虑到大魏治国必须用到儒学,而自己幼不好儒,成为缺陷。现在应急起直追,请教大儒崔浩,崔浩有求必应,急需应用,稍稍弥补了自己的儒学空白的短处。崔、寇两人用儒道治国的策略,在朝中逐渐得到了落实。

随后,太武帝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且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寇谦之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大显身手,积极参加北魏的军事行动。

425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他的儿子赫连昌继位。对是否西伐大夏,北魏的朝臣意见并不统一。崔浩主张征战,长孙嵩主张讲和,而太武帝本人则倾向于主战,意志不坚定,于是,特意请来寇谦之“天师”决定吉凶。

寇谦之首先同意崔浩的意见,又自认为大夏历来穷兵扩战,民心不安,又新丧国君,政局不稳。如出兵征伐,一定会一石三鸟,取胜而归。于是,寇谦之在宫中,大做法事,祈祷胜利。

寇谦之对太武帝说:“此战必克,陛下以武应天运,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太武帝听了寇谦之的话,十分高兴,于是亲率一万八千名轻骑西征,结果大挫西夏元气,俘敌军数万,缴获牲畜十万多头,劫掠夏人10000多家,胜利凯旋。就这样,寇谦之以他的道术、法术和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终于在鲜卑族的大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师”的梦想。

寇谦之改革后的新天师道,在北魏轰轰烈烈地发展着。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下诏给寇谦之和他的弟子们授予高官显爵,却被寇谦之婉言谢绝。太武帝下令百官对寇谦之要用对待神仙的礼节来对待他。

太武帝还下令,专门为寇谦之师徒在京城东南修建了一座五层高的道坛,遵照他的新经理论,取名“玄都坛”。道坛里居住道士100多人,都由朝廷供给衣服和食物。道士和道徒每天都要“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每月举行一次“厨会”,有数千人参加,费用都由朝廷供给。

440年是太延六年,太武帝根据寇谦之的建议,改元“太平真君”,后来又被寇谦之邀请,亲自到道坛接受符箓。

从此以后,北魏的历代皇帝即位时,都到道坛受符箓,并成为一种法制,依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的一种依据。

在寇谦之去北魏平城以前,朝廷上下多信仰佛教,寇谦之的新天师道得到了太武帝的崇奉之后,自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但是当时太武帝对佛教并没有恶意。后来,太武帝发现某些僧尼不守清规,非常怨恨,才下令禁止僧俗来往。

446年,太武帝发现长安佛寺的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便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第二年,太武帝又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止百姓信佛。

一时间,北魏的佛教受到了摧毁性打击而渐趋衰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太武灭佛”。然而,寇谦之对太武帝的灭佛活动,并不太热心,甚至反对。他认为道教已经处于国教地位,佛教已经无力相争,没必要排斥佛教。

寇谦之认为新天师道吸收不少佛教义理。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处,根本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寇谦之更认识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排斥佛教过于激烈,势必要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一旦政局不稳,也不利于道教的发展。

所以,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寇谦之曾经多次和崔浩争辩利害得失,崔浩就是不听。崔浩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安邦,以削弱贵族势力。寇谦之意识到,崔浩的做法只是逞一时之快,最终会招致杀身之祸的。

寇谦之不仅想到了崔浩的未来灾难,他也想到了自己的现状。他以太武帝名义修建“静轮天宫”因“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终年不成”。

这点遭到了皇太子一伙人的非议;“寇谦之想以无止境的时间,办到不可能办到的事,费损财力,疲劳百姓,恐怕不太合适吧?”

太武帝也认为皇太子们的非议有一定道理,寇谦之更是清楚这个内情。寇谦之还意识到他所招收的新老弟子,入京城之后,个个贪图享受,无所长进,自己却已经年过80,道教后继无人,而静轮天宫已经历时18年,还是竣工无期,这种情形让寇谦之也感到力不从心了。

寇谦之感到生命快到尽头。有一天,他对弟子们说:“当我寇谦之在世之日,你们可以求得荣华富贵,一旦我去世,这静轮天宫真的很难修成啊!”

449年,寇谦之预言不久后的一天夜里,他在尚未完工的静轮天宫里病逝,享年83岁。

寇谦之病逝不久,崔浩也因为他撰《魏史》时在书中蔑视胡族而遭到腰斩的刑罚,并且因为这件事被诛连100多族人。

7年以后,太武帝的孙子文成帝继位为第四代皇帝。他一反曾经太武帝的所作所为,立即展开“复法”活动。复法行动迅猛至极,一时“天下成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庙寺,仍还修矣。”

[旁注]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北魏时期佛教得到空前发展,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沙门:又作娑门、桑门,起源于列国时代,意为勤息、息心、净志,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沙门分为四种:胜道沙门、示道沙门、命道沙门和污道沙门。

道场:梵文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如《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之处为道场。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

五斗米道:即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126至144年在四川创立;一种认为由张修在184年前创立于汉中。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古时曾称外方、嵩高、崇高,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区,首批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能量。过去道家当作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而今是辟谷养生指导师运用能量来修养身心。

大夏: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畏战。善贾市。大夏民多,可百余万。”

西夏:由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政权,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鲜卑族:我国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于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曾归附东汉。漠北的匈奴并入鲜卑后,势力逐渐强盛。

太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历时5年多。北凉政权曾经以与太延谐音的太缘作为年号。太延五年,北魏灭亡北凉,统一我国北方,北朝开始。

清规:我国禅宗寺院也叫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也称清众的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后引申为谓供人遵循的规范;指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清规。

三武一宗: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

新天师道:是5世纪的一个道教派别,它的创始人是寇谦之。这个新的道教不论是在教义教规上,还是在组织制度上,都集合了以前所有教派的优点。不久,朝廷就下令对佛教进行打击,把道教立为国教。

寇谦之:名谦,字辅真,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南北朝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425年,太武帝更亲至道场,并建新天师道道场。

胡族:又称胡人,通常是指我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国、契丹、女真等部落,是指不文明,未开化的民族,带有藐视之意。

腰斩:古代一种酷刑,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这种刑罚周代出现,雍正年间废除。当时雍正对俞鸿图实行腰斩,俞鸿图被斩后在地上用血连书七个“惨”字方身亡,雍正顿觉残忍,命令废除刑罚。

太武帝(408年~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在位期间,亲率大军灭亡胡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在位29年,谥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崔浩(?年~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河北清河县人。白马公玄伯的长子。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天神 指天上诸神,包括主宰宇宙之神及主司日月、星辰、风雨、生命等神。佛教的神是指护法神,天神,天众。佛教认为,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但可比人享有更高的福祗。

[阅读链接]

关于悬空寺的建造,民间传说是由鲁国著名的发明家鲁班修建的。而且最早的时候,悬空寺一边还有一座桥,横跨金龙口,像一座彩虹和天峰岭、翠屏山相连,桥上还有一座云阁,叫云阁虹桥。

话说,鲁班兄妹前去恒山游玩。兄妹俩走到金龙口,正赶上大雨。因无处避雨,兄妹便商议在这里修一座亭子,以便过往行人避雨。妹妹修桥心切,草草完工,没几年就塌了。鲁班修的悬空寺却很结实。如今,在修云阁虹桥的地方,石壁上仍见“云阁虹桥”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