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古寺命运多舛

大明寺经过历史的辗转,终于在明代迎来了又一次曙光。1461年,僧人智沧溟决心重建庙宇,经过师徒三代的苦心经营,大明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规模。

可是后来,又因为历史的动乱,大明塔寺再次变成了荒丘,直到明代万历年间郡守吴秀看到古寺一片荒凉,决心重建寺院。崇祯年间又加修缮。

到了清代,大明寺受了上到皇族下到黎民百姓的普遍关注。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曾经多次南巡,寺庙也不断增建,规模逐步宏大起来。于是,大明寺一跃成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几位皇帝都为大明寺御书。

雍正帝曾御笔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帝曾题额“蜀冈慧照”,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清代朝廷因避讳“大明”二字,曾经一直沿用旧称“栖灵寺”。

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巡游扬州,御笔题书敕题“法净寺”。“敕”就是皇帝的号令。

其实“大明”二字并非是指大明王朝,而是南北朝时期,是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与大明王朝相隔千载。

1853年,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时引起大火,法净寺再次被毁,其中包括著名的平山堂。1870年,盐运使方浚颐又重新建了包括平山堂在内的大明寺院。

因为平山堂早已名播海内,历史上人们便习惯地将这里的名胜古迹,包括唐大明寺遗址、西园、天下第五泉、谷林堂等统称平山堂。

平山堂面南而建,北边有一短走廊与谷林堂相接。堂北檐下悬,咖啡色底,白色字的“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匾额,点明“平山堂”的缘由,是在1876年秋由林肇元所题。

平山堂中楹上方悬有黑底白字的“平山堂”三字匾额,是由清代两淮盐运使方浚颐于在1872年夏天所题。两侧悬挂一副对联: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两联中间可以透过玻璃方窗看到谷林堂。中联两侧的上方西、东分别悬挂“风流宛在”匾和“坐花载月”匾。

“风流宛在”匾,宽3.1米,高1米,是光绪初年两江总督新宁刘坤一题,并有跋文。其跋曰:

宋开禧间,平山堂圮,吏部阎苍舒以诗赠知扬州郭倪,有“欧仙苏仙不可作,江南江北无风流”之句,盖讥之也。今子箴都转重修是堂,可以继美欧苏矣!喜而志之。

匾、跋均为黑色底,金色字。“坐花载月”匾,宽2.75米,高0.95米,为陇右马福祥题,并有跋文。跋的内容如下:

平山堂为江南名胜。宋庆历中欧阳永叔守扬州时,筑堂于蜀冈,因此得名。岁己巳偶游江都,登此堂,凭栏远眺,江南诸山齐在眼底,月挂树颠,花迎四座,洵登临之大观也。

因取欧阳公遣人折荷行酒载月故事,敬书数字,以志游踪。陇右马福祥题。

在匾额的下方分别有镂空雕花落地罩槅。南边卷棚中间悬“放开眼界”匾。在匾下分别悬有两副对联,都是白底黑字。

一幅是:

过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另一幅是:

山色湖光归一览;

欧公坡老峙千秋。

在平山堂的墙壁上镶有10多块石刻,除了保存的匾对和石刻以外,还曾有过很多匾对,但都因年代久远,或经战乱,所存不多。

牌楼前面两侧朝南放置的一对青石狮,是清代乾隆年间扬州重宁寺的遗物。

除了平山堂外,寺中还有天下第五泉、待月亭、康熙御碑亭、鹤冢、乾隆御碑亭、西园等。

天下第五泉位于船厅的西南、池水正中央,砌有可供往返的石径。这眼泉水是在1738年凿池的时候发现的,后被砌成景观。

这眼泉水清澈甘洌,夏天寒碧异常,冬天温暖如春。泉边有清代书法家王澍所书的“天下第五泉”的石刻,原来立在西园中的水池上,后来历经战火,寺院被毁,人们在重修法净寺时把这一石刻移立在山门外以西的墙壁上,恰好与东墙壁上清初书法家蒋衡所书的“淮东第一观”石刻相对应。两块石刻相得益彰,巧妙映衬。

在天下第五泉的北侧是待月亭。亭的南面有一扇小门,东边与黄石假山的山洞相通,周边设有四个八边形观景窗。亭上朝南悬有一块黑底白字的匾额,上书“待月亭”三字,是当时扬州著名的书法家魏之祯的墨宝。

顺着天下第五泉往南走,便是著名的康熙御碑亭。这是一座四角方亭,在亭子西面墙上设有两扇透空窗,站在这里正好可以观赏到“天下第五泉”的优美景色。

在亭子东面长廊的墙壁上有一块长方形康熙御诗碑,是1689年圣祖康熙南巡时,赐扬州知府高承爵的御制《灵隐》诗。碑文上写着:

灵山含秀色,

鹫岭起嵯峨。

梵宇盘空出,

香云绕地多。

开襟对层碧,

下马抚烟萝。

羽卫闲来往,

非同问法过。

在这块石刻上方留有一个正方形的康熙御印。

在康熙御碑亭东侧黄石相垒的竹坛之上便是鹤冢了。鹤冢周边种植淡竹、桑树、木半夏、麦冬等名贵植物。

鹤冢依墙而筑,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立在冢上,上面镶嵌草书“鹤冢”二字。

时光流逝,很快就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大明寺在此时增建了平远楼。平远楼原称“平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于1732年建造。

但不幸的是,到了清代咸丰年间也同大明寺毁于兵火。直到清代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平远楼,题“平远楼”三字匾额,并撰联云:“三级曩增高,两点金焦,助起杯中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才使平远楼再度兴起。

然而,到了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平远楼也一度荒废。平远楼就像一个老者,历经命运的坎坷,见证着历史的兴衰。

大明寺另一处著名的景观要数乾隆御碑亭了。乾隆御碑亭位于西园入口处的西侧,坐北朝南。地面是用正方形水磨青砖铺成,中间放置三块御制石碑。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在1751年第一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

梅花才放为春寒,

果见淮东第一观。

馥馥清风来月牖,

枝枝画意入云栏。

蜀冈可是希吴苑,

永叔何曾逊谢安。

更喜翠峰余积雪,

平章香色助清欢。

1757年,乾隆第二次来到江南。此次乾隆南巡留下的《平山堂》御制诗被放在最西侧,内容为:

西寺西头松竹深,

欧阳旧迹试游寻。

江南山色秀无尽,

二月韶光美不禁。

四字檐端垂圣藻,

千秋座右揭官箴。

春巡处处前徽仰,

到此尤廑吁俊心。

中间的石碑上刻有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写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

画舫轻移邗水滨,

人思六一重游巡。

阴阴叶色今迎夏,

衮衮花光昨饯春。

巧法底须夸激水,

淳风惟是惭投薪。

江南山可平筵望,

望岂因山因忆民。

另一处值得一提的景观是西园,也称御苑、芳圃,位于平山堂的西侧,因此称为西园。是原来塔院西廊井旧址。1736年,又加以修复。与平远楼同样的命运,在咸丰年间,西园也未能幸免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修,清代末年也曾有所修缮。

[旁注]

天顺:是古代年号名,历史上以天顺作为年号的有元朝时期的天顺帝的年号、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等。

郡守:古代官名,是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时期。战国各国在边地设郡,派官防守,官名为“守”。原本是武职,后来逐渐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秦统一后,每郡置守,治理民政。

林肇元:字贞伯,清代广西人。初任贵州粮道,由按察使、布政使,官终贵州巡抚,二品。居黔20多年,整饬吏治,并在苗瑶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兴办义学,政绩昭著。

方浚颐:字子箴,号梦园,定远炉桥人,道光甲辰考取进士,1869年担任两淮盐运使,后淡出政界,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诗词唱和,以文会友,过着悠闲生活,卒年75岁。

刘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人。曾任布政使、江西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等。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多为清廷采纳。有《刘坤一集》传世。

镂空:一种雕刻技术,是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外面是完整的图案,里面却是空的或者又镶嵌小的镂空物件。广泛应用于石雕、玉雕、木雕、象牙雕等艺术雕刻领域。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重宁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始建于1784年,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建,光绪年间再建。东侧园林已毁,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王澍:江苏常州人。清代书法家、字若霖,篛林,若林,号虚舟,亦自署二泉寓居,别号竹云。官至吏部员外郎。

知府:又称太守、府尊、黄堂,官名。宋至清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简称知府。明清沿制不改。

高承爵:字子懋,号一庵,汉军镶黄旗人,官至安徽巡抚。任扬州太守时,深受人民爱戴,每当岁末,乡民都向他祈求福字作为祥瑞的象征。

草书:我国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同治:清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同治年间,经济上,采用“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实力,称为“同治中兴”。

青砖:用黏土烧制成的青色砖种。黏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黏性而得名。黏土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黏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则呈青色,即青砖。

乾隆南巡:乾隆皇帝曾于1751年,开始了第一次南下巡查。后来分别于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先后五次下江南。对他的这一做法,人们褒贬不一。

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舫是船的意思,而且常用来泛指小船,画舫就是装饰华丽的小船,一般用于在水面上荡漾游玩、方便观赏水中及两岸的景观,有时也用来宴饮。

乾隆(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60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也是一名很有作为的皇帝。

咸丰(1831年~1861年)名爱新觉罗·奕詝,20岁登基,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宠爱叶赫那拉氏,误国殃民,留下千古遗憾。

[阅读链接]

在平山堂的墙壁上镶有10多块石刻,其中有《平山堂记》,《重建平山堂记》和《重修平山堂碑》。《重修平山堂碑》是钦差丙午科广西乡试主考博陵尹会一撰并书,乾隆元年岁次丙辰秋七月上澣之吉立,刻者旌德刘景山。

平山堂的南边有所庭院,植物葱翠,四季花香。庭院的南边有一处古石栏。栏外植有桂花、淡竹、棕榈、青桐、榉树、枇杷等,苍翠欲滴。历史上,平山堂除了以上保存的匾对和石刻以外,还曾有过很多匾对,但都因年代久远,或者经过战乱后,存下来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