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修建在恒山金龙峡的悬崖峭壁间,面对恒山,上面是危岩下面是深谷,整个楼阁悬在空中,结构巧奇。这座纯木的建筑,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

悬空寺屹立在悬崖峭壁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我国历朝历代的名山古刹相比,悬空寺具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出古典建筑手法。

悬空寺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为悬,它远离地面50多米,栈道巍巍;二为巧,它因地制宜,立体空间发展;三为奇,它选址创新,能在悬崖上建庙宇。

在悬空寺最初建立的时候,寺院曾经高出地面近一百米,而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多根碗口粗的木柱。

古人有云:“谁结丹梯高万丈,我闻佛法演三乘。凭虚顿悟心无往,好步禅关最上层。”

悬空寺最大的特色就是悬,它的悬,在“欲接近天空脱离尘世”方面,有着独具匠心的体现。在峭壁上凌空而构的悬空寺,最高的三教殿离地面58米。

据说,从前悬空寺比起现在来还要更加悬,由于人们在紧靠寺庙上方的峡谷上修水库,大量的碎石泥渣倾泻下来,抬高了河床,才使得悬空寺“变矮”了。

尽管如此,“变矮”了的悬空寺仍然让人惊叹,这组古老的建筑只用了10多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着。不仅如此,连接两楼的栈道也是完全悬空的,支撑的几根木柱也不完全受力,有些木柱我们用手甚至都可以晃动。

“上载危崖,下临深谷”,其中的惊、险不言而喻。再加上悬空寺下面支上的木柱给人以错觉,以为整个建筑就只是这么几根细细的木头支撑着,加重了“悬”的气氛,寺悬人心更悬。

站在楼上往下看,峭壁就像刀削似的立在身下,向上看则是危峰耸入云霄,人也像这寺的名字一样悬在半空中。

清代文人吴礼嘉在《题悬空寺》中这样写道:

飞阁丹崖上,

白云几度封?

梦悬千涧月,

风落半空钟。

树抄流清梵,

檐前宿老龙。

慧光千万丈,

日夕满恒宗。

同代文人王湛初也有首诗《游悬空寺》,诗中写道:

谁凿高山石,

凌虚构梵宫。

蜃楼疑海上,

鸟道没云中。

莫讶星枢近,

应知帝座通。

恒河沙作观,

大地总成空。

后来介绍悬空寺的人则把吴礼嘉的《题悬空寺》和王湛初的《游悬空寺》合在一起,共同来形容悬空寺的“悬”。

飞阁丹岩上,

白云几度封。

蜃楼疑海上,

鸟道没云中。

在两首诗中各挑一句写的最妙的诗句来形容悬空寺,真是将悬空寺的“悬”展现到了极致!

悬空寺的第二大建筑特色是巧,它的巧,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在悬崖峭壁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要建造一座蔚为壮观的寺院实属不易,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在设计上的奇思妙想。

整个寺院,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连。

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

悬空寺的所有建筑一共占地仅有152.5平方米,却建有大小殿阁40多间,大的殿阁不超过40平方米,小的还不足5平方米。悬空寺因岩结构,扬长避短,平面面积不够,就设法把寺院立起来,充分利用了建筑物的立体空间。

寺院房间高低上的连接问题,则巧妙地利用天窗、石窟、栈道。40多间殿堂就在对称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联系的情况下巧妙地连为一体。整个建筑群体沿山峰的走向由南向北逐步升高,暗含着道家修炼、得道、成仙的神化过程。

寺庙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建筑格局,而是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巧妙和谐地将一般寺庙的平面建筑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没有一个缺少的。

殿楼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系,层次多变而不单调,走在小小的内室中,不仅不觉得拥堵,反而觉得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令人不得不叹服于古代匠师的鬼斧神工。

楼阁里的设计也极其巧妙,不仅有悬梯、天窗、屋脊、栈道的巧妙搭配,而且路线的设计也独具匠心,游览整个寺庙,绝对没有出现重复的路线。在小小见方中达到这样的浑然天成,足以体现中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和古人高超的建筑本领。

整个建筑的布局也是在随山势的情况下互相映衬。我国的建筑讲求写意对称,但是在这样一座依山而建的建筑中,对称的美和变化的美交相呼应。既不觉得它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异类,又不觉得它设计呆板缺乏变化。远远望去,小巧玲珑的建筑好像一件精心雕刻出来的艺术品紧紧镶嵌在峭壁间,简直是天衣无缝。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很有特色,建筑形式也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瘠等。

悬空寺的总体外观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全寺建筑先为三宫殿,再为三圣殿,最后为三教殿。这些殿宇小巧玲珑,里面却大有乾坤。

由于这些殿堂都比较小,所以殿内的塑像也有些缩小的感觉,但是却精巧中透着心细,如同米上雕刻一般,虽小却依旧表情丰富,姿态奇特。

悬空寺的第三大特色就是奇,它的奇巧之处就在于它的因地制宜,布局合理。

清代人蒋觐在《题悬空寺》诗中这样写道:

结构何玲珑,

层层十二空。

檐前千蟑合,

涷外八荒穷。

法镜悬秋月,

昙花映晓虹。

凌虚不如着,

俗障共君融。

显然,悬空寺打破了传统的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寺庙建筑布局,而是顺沿着山势布局寺庙,以西为正,大门南开,整个建筑呈台阶式分布。

寺院由寺院、南楼、北楼三部分由南向北延伸而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分组成南北二楼上下对峙,楼阁之间有起伏窄曲的栈道相通。

栈梯设计得十分紧凑,站在只有半米宽的走廊里,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真称得上是“险境”。

而当你站立在楼阁里,看到飞檐翘角与苍天群峰构成的画面时,又感到一种透彻心灵的壮美。

悬空寺还有一个更奇巧的便是,它是一个“三教合一”、佛堂、道殿双全的寺庙。既有佛教的三佛殿、释迦殿、地藏殿、观音殿、伽蓝殿;又有道教的太乙殿、三宫殿、纯阳殿和佛道共容的关帝殿;甚至还塑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于一殿的三教殿。佛教、道教、儒教始祖能在一个殿堂里供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的设计。

这座寺院的全部建筑都是悬挂在峡谷的石崖当中。翠屏峰突兀直起,但石壁中间略呈弧形,悬空寺则恰好定位在弧形的凹底。

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形成天然屋檐,把整个寺院罩在里面,周围高山保护它,使它免受狂风侵蚀,少受烈日暴晒。据当地人讲,盛夏的时候,悬空寺一天只能见4小时的阳光,而严冬便见不到阳光了。

石崖上方突出部分成为天然顶棚,夏季暴雨降临时,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便给这琼楼仙阁挂上了一排排晶莹的水帘,使悬空寺可以躲过雨水冲刷。

隔着雨帘遥望天峰岭,云遮雾障,山色有无,妙不可言。因为建筑全悬在半空,峡谷中汹涌的洪水也对它毫无损害。这座建筑史上的奇观能这般长寿,很大程度上仰赖建筑大师们对自然环境的掌握以及对未来的预测。

站在悬空寺上面,透过木头的间隙往下望去,脚下便是万丈深渊。然而,悬空寺在我国古代可是交通要道,人们将寺院建在这里,是为了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

另外,寺前的山脚下有河水流过,这里经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天龙作祟,便想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这悬崖上修建了悬空寺院。

很多人都以为,悬空寺是由它下面的碗口粗的木柱支撑而起的。其实有的木柱根本没有受力,真正支撑寺院的是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这些横木飞梁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坚硬的岩石里。

木梁用桐油浸过,不怕白蚁咬,而且具有防腐作用。阁楼的底座就铺设在这些横木之上。另外,悬空寺下面的立木也为整个寺院能够悬空起着重要作用。

这10多根木柱的每个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发挥支撑作用,如果上面空无一物,它就没有力量可以借助了。

悬空寺曾经躲过无数次天灾。在浑源县的历史上有多次地震的记载。发生了两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一次使浑源县城30%的房屋倒塌,给人民造成很大损失。但是悬空寺却安然无恙,主要原因是建筑上采用榫卯结构。

根据有关专家的猜测,悬空寺是一个典型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不但悬空的楼阁靠木材支撑在悬崖上,楼阁本身的框架结构也是由木质的梁柱组成,形成一个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防震。它能够吸收震能,叫弹性结构。榫卯结构就是一根木头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头相同尺寸的凹洞里。

这种结构的建筑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部件彼此错动,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所以不会遭到彻底破坏。这一结构的特性正是悬空寺在历次地震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主要原因。

悬空寺的头顶是翠屏峰两百米高的悬崖。从侧面看,翠屏峰的立面是一个凹进去的弧形。悬空寺所在的位置恰好是翠屏峰的最凹处,所以从山上滚落的岩石只会从悬空寺的前面直接落在地下,根本砸不到悬空寺。

悬空寺所处的位置在山上看是一个锅底。这个锅底上面,在雨季时候挡住雨。在日照的时候,它只有上午能够照几个小时,避免了因暴晒而引起木质风化的现象。

此外,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俯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对面的横山主峰也是一个内收的弧形。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使悬空寺历经千载而巍然屹立。

[旁注]

金龙峡:风景区位于秦岭北麓将军山西侧,原始植被保存完整,有“万亩槐林氧吧”之称。以“瀑布群落、林海氧吧、大峡风光、九峰叠翠、原始人文”五绝称著,是我国北方第一原始大峡谷。

三乘:指成佛的教法,佛法是唯一的真理,能教化众生成佛,所以称为一乘。三乘教法针对众生的性情和能力,分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并各有三种不同的因果酬报。

禅关:禅门。在佛教里用来比喻悟彻佛教教义必须越过的关口。通常也指进入佛门潜心修道的人。“禅”是古印度梵语的汉语译音词。

梵宫:梵天之宫殿,后来成为佛寺的名称。著名的灵山梵宫坐落于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建筑气势磅礴,布局庄严和谐,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灵山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以石材等坚固耐久材料为主,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

蜃楼: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也简称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海市蜃楼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延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禅房:佛教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静修居住、讲经诵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禅也是古印度梵语的汉语译音词“禅那”的简称,后为佛教所吸收,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

送子观音:我国旧时的妇女崇拜佛教中的送子观音,相信观音能够送子。观音在佛教中并不是最高神,但有了送子一说,他在我国影响很大。观音是随着佛教而进入中国的,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发生变化。

栈道:原指我国古代官府或民众沿着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在我国古代建筑学中,高楼间架空的通道也称栈道。

山门:寺院正面的楼门。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来人们把寺院泛称山门。

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在国画技法中,跟“工笔”相对。

乾坤:八卦中的两爻,代表天地,衍生为阴阳、男女、国家等人生世界观。乾坤是中国古代哲人对世界的一种理解。《系辞上》认为乾卦通过变化来显示智慧,坤卦通过简单来显示能力。把握变化和简单就把握了天地万物之道。古人用以研究天地、万物、生命、健康等。

飞檐: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如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伽蓝:僧人伽蓝摩的简称,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也指寺院的通称。伽蓝神指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统称伽蓝圣众菩萨。以伽篮菩萨关公形象为代表。

供奉:祭祀神佛、祖先。《枫窗小牍》卷上:“山之西北有老君洞,为供奉道像之所。”《西湖佳话·六朝才迹》:“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泪,甚至人家俱画像供奉。”也指摆设供品。

天峰岭:隶属于恒山主峰,位于山西浑源,海拔2017米,座落在浑源县城南3000米处,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峰岭相对落差在1000米以上,景色奇美。

进香:是指到圣地或庙宇烧香朝拜。佛教中,把烧香称为进香。在世间,人们把有子孙后代称为香火有人继承。在佛教中,继承香火,绍隆佛种更是意义重大。

浮屠:《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浮屠(杂语)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浑源县:在西汉开始设立,在唐代定名,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因此叫浑源县。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大同盆地东南边缘,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

翠屏峰:梁山寺景区最秀丽的山峰,是由十几个独立而相依的峰峦组成的翠绿屏障。绿色丛林布满山岭,云雾缭绕,有庐山之美、黄山之姿,三座主峰,酷似笔架,所以又名“笔架山”。春夏时节,山花烂漫;入秋后,层林尽染;冬至后峰顶白雪皑皑,美不胜收。

古典建筑 我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为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分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类型。

千手观音 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协助,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助)合称为“西方三圣”。

三圣殿 悬空寺的重要殿堂,里面同时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道教创始人老子和儒教创始人孔子等三位圣人的塑像,是三教合一的独特殿堂。

观音 指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

榫卯 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阅读链接]

1500多年以来,悬空寺饱经风雨侵蚀却没有发生变化和塌落,和它所选择的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座山的山峰就像两只手一样包拢着悬空寺,使悬空寺的日照时间很短。

两山之间的金龙口峡谷与其他峡谷也不一样,浑源河从悬空寺脚下流过,悬空寺却干燥异常,峡谷的谷底风很大,但悬空寺的风却非常小。这是因为峡谷的出口十分狭小,不管多大的风吹进谷底,到了悬崖的凹处就会变小,大风吹走了浑河的水气,反而保证了悬空寺的通风和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