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底蕴——文化之基

自战国时期庄蹻建立滇王地方政权后,“南蛮之地、瘴疬之乡”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后,滇云的疆界逐渐行成了。在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中,滇人发展了独特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特别是在汉文化普及、坝区汉夷之间的文化差异日益缩小后,都保持着滇云之域古朴淳厚的风骨,展示着滇云之人安分守己、恪守礼教、行宜端谨、清正廉洁、耿介质直、忠勇刚烈。

七次远航的航海家郑和

元代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代云南王麾下的贵族,时称“色目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出生在昆阳州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

后来,年仅11岁的马和进入南京明皇宫,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

为了提高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

1404年春节,明成祖朱棣赐马和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史称“三宝太监”。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人员组成,主要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

郑和船队有240多艘海船,其中较大的船舶称为宝船。宝船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中者长37丈,宽15丈;9桅12帆,16橹至20橹,舵重4810千克。

1405年农历十月,当强劲的东北季风吹起,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扬帆驶向大海,揭开了历史性大航海的序幕。

10天后,船队到达了此次航行第一站占城新州港。在占城作短暂停留之后,船队向爪哇国南下,沿着印度半岛海岸,穿过渤泥岛西侧,顺风行驶20昼夜,抵达了被誉为“东洋诸国之雄”的爪哇。

接着,郑和指挥船队取道邦加海峡,访问了旧港、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山、柯枝,最后到达当时中东贸易中心地古里,完成了第一次航行的使命。

1407年秋,船队归国,随同而来的还有爪哇、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诸国的朝贡使节。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这一次航行路线同第一次差不多,也历时两年。

1409年夏,郑和归国,明成祖没有让他休息多久,带着一身疲惫,郑和又一次统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第三次航行在东印度洋上。这一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间转运站。

完成第三次航海返故里的郑和,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一年半之后,1412年冬月,明成祖下达了第四次航海的命令。前三次航海,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印度西岸的古里,主要访问的是印度洋以东的国家,这一次,明成祖敕令,要进一步向西,前往招谕忽鲁漠斯、卜喇哇、溜山,孙刺诸国。

为了这次航行,郑和作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因为西亚各国是伊斯兰教的国家,郑和特意从西安请来伊斯兰掌教哈三为通译,以求交涉之便。

1413年冬,船队起航,沿着旧路,抵达古里,然后续航向西,最后到达西亚的忽鲁漠斯,奉呈国书。国王答应入贡于明。完成了使命的郑和,便开始回航。同时分遣船队航向更远方的非洲东岸各国去了。

1415年,郑和归国。一年后,分遣船队归国,随同归来的有溜山、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阿丹、刺撒等阿拉伯国家和东非国家的使节。

在随后的几年中,郑和又率队完成了第五、第六次航海,将明代的文化传布到了阿拉伯沿海和非洲沿海的许多国家。

1424年,明成祖驾崩,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废止了一系列对外政策,郑和航海事业告以中断。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诏令郑和出海。

1431年初至1433年,花了3年多时间,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这次于印度洋、波斯湾的巡航,是郑和最后一次总结性航行。

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农历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农历七月返回南京。

郑和七次远洋航行,他开辟了21条远洋航线,总航程约7万海里以上,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图中对航向,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都作了比较可靠的记录,这是我国早期有关海洋地理的珍贵地图。

郑和还将他近30年的航海经验和收获,编撰成了《航海地图》和《针位编》两本书。

与郑和共同出使西洋的翻译马欢、费信、巩珍还分别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这三本书记录了他们所到之国的风土人情,是研究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的珍贵史料。

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大大促进了我国和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旁注]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代开国皇帝。因年号洪武也俗称朱洪武或洪武大帝。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例行节俭,立《大明律》,使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巅峰,史称“洪武之治”。

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疏通大运河;营建并迁都北京,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

占城 古国名,在越南的中南部。我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中国;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

爪哇国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千米,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万隆、三宝垄、泗水。

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代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1424年登基,次年改元“洪熙”。生性端重沉静,言行适度,喜好读书。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

朱瞻基(1399年~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代第五位皇帝。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1426年平定高煦之乱;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阅读链接]

当郑和船队还未到达满刺加时,海盗陈祖义早就偷偷摸到这里,对国王及其酋长讲:“明代皇帝派郑和率领二万多官兵及二百多艘战船来侵占你们国家,你们要多加提防。”陈祖义及其同伙又到乡民中造谣挑拨煽动。

于是,乡民便拿些毒药投放到郑和及其水手们在满刺加各地挖的淡水井中,毒害郑和及其水手。郑和及其随行人员喝了井中淡水而中毒,上吐下泻,后经随船医师抢救而脱离危险。

不久,满刺加遇着干旱,老天爷一滴雨也不下,广大民众没有淡水喝,郑和发动广大海员再一次挖井取水。这时,很多当地乡民争先恐后到郑和挖的井里取水,他们再也不向井里投毒了,并且再三感谢郑和大恩大德。

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把留下的几口井命名为三宝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