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地方特色的滇剧

滇剧,又称滇戏,是云南劳动人民根据自己风俗习惯和生活,特别是根据地方的语言与民间艺术,同时在声腔、剧目、表演上融合京剧、川剧等外来剧种而发展起来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滇云地方戏曲剧种。

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兰玉、沐英率军30万入滇,随后,大批移民多次入滇,他们带来了江南的戏曲声腔和时尚的曲调。

清代乾隆中叶,昆明由于商业的发展,外省会馆和行业会馆普遍建立,各地流行的声腔和戏班亦随之而来。每逢迎神赛会或喜庆宴集,他们均演各自地方戏。

此一时期来昆的戏班先后有19个,声腔剧种有徽调、昆腔、弋阳腔、秦腔、楚调、石牌腔等。当时,在云南的戏曲舞台上出现了混乱杂陈、诸腔争妍的局面。

清代道光年间,在昆戏班趋于合并改组,出现皮黄同台合奏。角色己有小旦、生脚、花脸、末、外等行当划分,唱念字音声调已逐步地方化。

外来剧目经艺人加工丰富,成为与本地语音腔调和风俗习惯相结合的保留剧目流传下来,并造就了第一代滇剧名演员如王福寿、罗四花脸等,构成了滇剧音乐以梆子、皮黄为主,丝弦、胡琴、襄阳三大系统共处一个统一整体的独特风格。这些标志着滇剧的形成。

清代光绪时期,滇剧以昆明为中心,向各州县发展。各戏班在庙会、堂会、拉门、围鼓各场合中演出,使滇剧演出比以前兴盛活跃,甚至茶铺清唱也相当盛行。于是,滇剧经过改良、发展,成为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种。

滇剧艺术继承了我国其他一些古老剧种的特长,再经过历代滇剧艺人的加工创造,已经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

在音乐唱腔方面,丝弦、胡琴、襄阳三大系统各有多种板式和特色。

丝弦源于秦腔又别于秦腔,它既有一般梆子音乐的高亢、激越、强烈的一面,又有委婉、朴质、优美动听的一面,刚柔相济,表现力丰富,既能表现欢乐爽朗的气氛,也能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滇剧传统剧目中半数以上唱丝弦。

秦腔唱腔中有“欢音”、“苦音”,滇剧丝弦“二流”中也有“甜品”、“苦品”之分。“甜品”带有喜剧色彩,“苦品”则含有悲剧格调。

襄阳腔类似京剧中的西皮,在开朗、明快、流畅中又显出轻松、活泼,较多用于表现愉快、喜悦与激昂的感情。

胡琴腔多显悲壮、激昂、肃穆,多为正剧、悲剧所采用。胡琴源于徽调的石牌腔,与二黄腔同源,故近似京剧二黄,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梅花板”是由“二流”跺起来加以变化而成的,在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其繁复,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常用于《黛玉焚稿》之类情节悲啼的戏里。

“三大调”的应用,有时是一个戏一种声腔到底,有时几种声腔混用。如《春秋配》、《梅降雪》、《花田错》、《梵王宫》全剧通用丝弦腔、有“丝弦四大本”之称;而《三祭江》、《游御园》等又是三种声腔混用,称“三下锅”。

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结构均为板式变化体,都有倒板、机头、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此外,各声腔又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腔有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飞梆子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

滇剧伴奏乐器,弦乐有锯琴、胡琴、南胡、月琴、三弦;弹拨乐器属辅佐性质;管乐有唢呐、叫鸡、笛子;打击乐有小鼓、大鼓、大锣、大钹、梆子等。

从剧目方面看,有文字记录的有960多出。其中一些属移植剧目,来自昆曲、秦腔、川剧和京剧,如《大赐福》、《单刀赴会》、《秦香莲》、《烤火下山》、《荆钗记》、《打鼓骂曹》、《马鞍山》、《捉放曹》、《四郎探母》、《十字坡》等。

而一些滇云本土创作、改编的剧目,则富有边疆民族地方特色,如《打渔收子》、《望夫云》、《逼死坡》、《黑龙潭》、《陈圆圆出家》等,与云南的史实、传说相结合,从唱词到讲白,都充满着云南生活的诗情画意。

滇剧的脸谱,按构图色彩、性格形象及身份特点等的不同,可分为十类:红脸、黑白脸、粉脸、三块瓦、五彩脸、象形脸、阴阳脸、坝儿脸、二柄柄、小花脸等类。勾脸的手法是“一鼻挡,二眼膛、三脑门、四腮巴、五笔峰”。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极富于夸张、浪漫的风格。

滇剧的表演艺术和其他的地方戏曲剧种一样,也是虚实结合、写意写实结合,而且强调写意性,是以虚拟的手法,通过程式化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生活。

[旁注]

京剧 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我国戏剧的代表,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

川剧 是我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弋阳腔 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弋阳腔是许多地方戏曲的源头之一。

庙会 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我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秦腔 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三弦 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昆曲 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阅读链接]

滇戏在清代光绪年间就出现了四大班,即泰洪班、福升班、福寿班和庆寿班。

泰洪班,班址在昆明东岳庙;光绪初年为李少白领班,后为李彩芳领班;著名演员有雷四苗子、李三花脸、罗四狗、刘云光等;福升班,班址在老郎宫,光绪中为花旦马小七领班;著名演员有王辅臣、杨昆山、王辅廷、鲁子臣、翟海云等;福寿班,班址在昆明药王庙;光绪中为台柱花旦李品金领班,著名演员有蒋廷、罗双林、何桂须、潘巧云、李瑞兰、周少林等;庆寿班,班址在永灵宫,光绪中期成立,规模小,演员少。

其他还有牛街庄乡班子,呈贡斗南村乡班子,官渡马村乡班子,玉溪、曲靖、昭通等也出现滇戏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