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神韵的云南壮剧

云南壮剧是随着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戏剧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云南壮剧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3个分支。

富宁土戏源远流长,是壮剧的组成部分,于清代雍正年以前产生于富宁剥隘的者宁地区。到乾隆中期,它从原来的独幕戏发展为多幕戏。

主要流行在富宁县城关、皈朝、剥隘、那能、洞波、者桑、板仑、花甲、谷拉、阿用、郎恒等乡镇,鼎盛时期业余戏班多达百余个。

富宁土戏音乐包括“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和“咿嗬嗨”4种声腔。各处声腔独立成戏,即某一个戏班只演唱一种声腔,互不混用。

富宁土戏生、旦、净、丑行当俱全;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部分,文乐使用马骨胡、土胡、葫芦胡、笛子、三弦等;武乐有土堂鼓、土锣、土钹等;道具有刀、枪、剑、鞭、棍、斧、戟等。

富宁土戏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或我国历史传说,传统剧目有《侬智高》、《弄娅王》、《弄隆洞》、《石达开》、《螺蛳姑娘》、《烈女救夫》、《林朋卖武》、《罗通扫北》、《打渔杀家》、《双贵图》、《五虎平南》、《薛丁山征西》、《蟒蛇传》等。

广南沙戏主要产生和流行在广南县北部和东部的一部分壮族村寨中,分为弱路沙戏和东路沙戏。至清代光绪年间,沙戏在广南已很普遍。

同治庚午举人、广南才子陆贷秋暮年观沙戏即作《竹枝词》一首:

老人厅畔筑高台,勒少勒帽得得来,

笙箫鼓乐相杂奏,咙哑一声戏场开。

光绪时期的沙戏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在10个沙戏班子中,有7个是布摩担任班主,素有“布摩不开腔,戏班不开箱”之说。班主不是布摩的戏班也要供奉祖师万法教主、玄天仁威上帝、指同等。

清末,受外来戏曲的影响,壮族沙支系一些有文化的民间艺人,把固有的民歌、音乐、舞蹈、说唱、武术等融为一体,搬上舞台,形成了沙驱。

沙戏演出有“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侧身出场,台中亮相,先礼后唱,拜揖人场”的传统表演程式。

文官出场的“上引台”程式接近汉族剧种的“排朝”;武将出场的“上跳台”接近滇剧早期的“推衫子”。小姐庄重,书生文雅,大王草莽……唯小丑放荡不羁,可以唱前不礼人,入场不揖,插科打诨,任意发挥,故有“小丑出场,笑断肚肠”的说法。

演出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十五、二月初一。一年3次,一次演出三五天。演出前由班主进行开台仪式。在后台设一香案,烧香3柱,酒3杯,敬献戏神,班主口中念念有词,祈祷演出成功,乞求神灵保佑全村寨人安畜旺、五谷丰登。演出结束,以同样形式收台。

沙戏也有脸谱,反面人物在脸上抹几块黑白不同的颜色示其奸凶丑恶;书生、小姐浓妆艳抹;小丑、奸臣白嘴白鼻;其他角色只略施粉墨,没有定型脸谱。早期沙戏还使用过赵匡胤、李逵、猪、猴等脸壳面具,后只有“加官”、“雷公”、“电母”脸壳留存。

沙戏服饰以原始头盔用蔑编纸裱,后用硬纸板自制,绘上花鸟虫鱼,配上绒球泡珠,一般是前额高大,后边草率。主帅插的翎稍长,大将稍短,反王或山王插独翎。

靠旗比汉族剧种的短小,主帅人物背5根,大将背3根。蟒袍衣褶、裙被巾鞋大都用土布,颜色自制自绘,旦角环佩银饰的多少,视人物身份而定。

把子除棍外,没有枪、戟等长兵器,多为短柄刀、斧、“狼嘎”等短兵器。主将喊带马时,兵卒将手中的短兵器代作“马挽手”。

武打大多是民间武术套路,还掺杂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打斗动作,如徒手对打“下绊子”、“扳腰跤”等。每当正义战胜邪恶时,戏场中欢呼不已,很有农村情趣。

乐西土戏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流行在文山县备厚乡乐西村一带。文山壮族布傣人自称“戏布傣”,被誉为“中国戏曲后花园中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乐西土戏音乐为曲牌式结构,分为唱腔音乐和器乐音乐。有“悲调”、“喜调”、“催场调”、“阿西调”和“大过板”五个曲调,演出中男女同调,板式固定。

凡是凄惨悲凉、生死离别、含冤负屈、受苦受难时都用“悲调”;剧情发展到欢乐高兴时用“喜调”;“催场调”则专门用于催场时唱;“阿西调”一般在大团圆、敬酒时合唱;“大过板”用于幕前幕间演奏。

演出时,文场使用二胡、三弦和尖头箫,武场使用牛皮鼓、大锣和钹。此外,还用壮族民间乐器比勒溜等演奏一些民歌改编的即兴曲调穿插于剧中。

乐西土戏的表演纯朴自然,以人物性格作即兴表演。演出时,由点戏师傅作提纲式的点说引领,然后任由演员自由发挥,角色有生、旦、净、丑,人物造型则是小姐庄重、书生文雅、大王鲁莽、小丑放荡不羁。

男装仿汉剧,女子着本民族生活装。在表演语言上,除无法翻译的专用名词外全部的唱词、对白、独白都用布傣语言。脸谱一般模仿汉族戏剧,如关公画红脸,包公画黑脸,武将的脸谱有好几种。

乐西土戏表演中有一些道具,如女角不分老少全都提手巾,也有按角色特征用扇子,如:秦香莲用手巾,公主用扇子。根据角色不同,还使用刀、枪、剑、神鞭、文马等道具。

乐西土戏保存和流传的传统剧目有50多个,如《香山记》、《蟒蛇记》、《槐荫记》、《大孝记》、《柳荫记》、《铡美案》、《秦雪梅吊孝》、《古城会》、《木兰从军》、《过五关斩六将》等。取材相当广泛,经过布傣艺人的不断加工和丰富,都具有文山壮族的特点、风格及民族特色。

云南壮剧是云南壮族民间的艺术瑰宝,它综合了壮族山歌、舞蹈、音乐、说唱、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等艺术形式。

同时,不断融合吸收了外来戏剧艺术的长处,在长期的发展中具备了戏剧的各类元素,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具有极为宝贵的艺术价值。

[旁注]

戏剧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我国民族戏曲,包括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清代地方戏曲等。

旦 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女角色的统称。源于歌舞、百戏。魏之“辽东妖妇”,隋之《踏谣娘》,唐之“弄假妇人”等,都是扮演妇女作戏剧性表演的节目,当为旦的前身。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

举人 是本是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赵匡胤(927年~976年),北宋开国皇帝,庙号宋太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清苑县。960年,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郑州巩义宋陵之永昌陵。

净 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可归纳为大花脸和二花脸两大支系;二花脸中又有武花脸、油花脸等若干分支。

包公(999年~1062年),北宋官员。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礼部尚书。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阅读链接]

乐西土戏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演出。演出前要进行开台仪式,设灵牌位,班主焚香,念祷词,乞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当时杀鸡献饭,以后开始唱戏,以演出《香出记》为开场,《过五关斩六将》为扫台。

乐西土戏演出“三国戏”时,只演关公胜的剧目,不演关公败的剧目。在每次演出过程中,有戏前准备、踩台、催场、扫台等一整套习俗和祭祀活动。演《关公戏》和《香山记》时,扮关羽和观音的演员要提前三天沐浴净身,以示崇敬。演出结束先拜本村观音庙,然后沿寨内主干道到武庙拜关公后卸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