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宏大的剑川石窑

在剑川县城西南25千米处有山,因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像钟,得石宝之名。这里林木茂盛、石趣无限,庙宇别致,景色独特,尤以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声名久远,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

石宝山石窟为南诏、大理时遗刻,间有少数元、明造像。这些石窟分布在石宝山脉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处,绵延六七千米的地带,约造像140躯,碑碣五通,造像题记和其他题记44则。

窟内造像有本主、佛、菩萨、明王、天王、头陀僧等,具有浓厚的密宗色彩。少数洞窟如“华严三圣”窟、“维摩诰说法”窟,反映了内地显宗的影响。

这些石雕形象逼真,内容丰富,造像题材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既是南诏、大理时期的雕刻艺术精品,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石钟寺第一窟为“异牟寻坐朝图”,雕9人,异牟寻端坐中间,头上戴着头囊。一清平官手持赤藤杖立身后,窟门两侧还对坐清平官二人,年龄一老一少,着汉官服饰,短翅璞头。窟左还雕有南诏时期的一天竺僧人像。

石钟寺第二窟为“阁逻凤议政图”,共雕16人,是石窟群中雕像最多的一窟,整窟雕成一座华贵的殿堂,窟外檐浮雕三重:第一重雕瓣状花纹、第二重雕连珠纹,第三重雕垂帐纹。下面还雕出卷起一半的幔幛,生动逼真。

窟内石座上雕一把龙椅,左右两端雕龙头,南诏王阁逻凤端坐龙椅上,戴更为华丽的头囊,王座前雕有蹲伏着的一狮一虎。

阁逻凤左侧雕6人,分别握剑、执扇、执旗;右侧雕7人,也分别握剑、执旗、执扇,其中6人站立,唯有一僧人坐在椅子上,着袈裟,执念珠,椅子后有一人为其撑曲柄“杠伞”。靠近窟门处也雕两位清平官对坐。

两窟雕塑从殿堂布局、人物身份、仪态看,确乎是南诏王坐朝与群臣议政的图像。从雕塑艺术的手法和风格来看,多数用浮雕,也有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表现背景的旗帜上用线雕。

石雕中清平官长袍的线条雕得非常细密,衣纹流畅,衣服紧贴肌肉,衣薄透体,褶纹稠叠多皱,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有北齐画家曹仲达的表现风格。其次是在雕像中出现最多的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文殊、普贤等。

石钟山第三窟为“地藏像”,雕头戴宝冠、上罩斗篷、两耳佩环、手执念珠的地藏菩萨坐像。第四窟为“释迦牟尼佛像”。第五窟的“达摩像”,达摩似做沉思状,并有樵夫、琴童等世俗人物和猴马等动物。第六窟是“八大明王”。

第七窟“甘露观音”,头戴化佛冠,袒胸披璎珞,胸口上有一长方形洞,右手执柳枝,左手托钵,左右各侍立一位捧瓶女供养人。这尊被称为“挖心观音”的雕塑,雕刻得容貌端庄,雍容大方,善良慈悲,圆圆的脸型,胖墩墩的身材,颇有唐代遗风。

而石钟寺第八窟被称为“阿秧白”的雕像为一具女生殖器,它被供奉在庄严的佛像旁得到众人的跪拜,反映了当时大理地区的生殖崇拜的情况。

沙登村石刻在古道两旁的山石上,有石刻四处,分别雕出弥勒佛、阿弥陀佛、天王等。刻于841年。沙登村后的佛龛浅而无饰,佛头都是螺状高髻,面部圆满,具有盛唐风格。

狮子关石刻共有三处。其一是《细奴罗全家福》,其王其妃二人袖手盘坐,容貌端庄、体态丰满、强健有力,带有山民特有的质朴风姿。室内陈设简朴,切近史实。其二是刻在狮子关峭壁上的人像,俗称“酒醉鬼像”。其三是雕在从狮子关去石钟寺路旁巨石上的“波斯国人”像。

在剑川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八大明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各有个性。如,同是观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观音、甘露观音、细腰观音等。

与石宝山石窟相邻,尚有剑川金华山的天王像摩崖,晋宁县西南将军洞亦有天王像摩崖,这些摩崖多属南诏至大理国时期的雕刻作品。

剑川石窟是云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石窟群,是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大理国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旁注]

敦煌 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在我国古代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南诏 是古代哀牢人在我国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它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在西南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曹仲达 南北朝北齐画家。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达摩 是我国禅宗的始祖。生于南天竺,刹帝利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阅读链接]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法华寺石窟与剑川石宝山早期石窟风格相同。石窟群依山开凿在陡峭悬崖上,有四区:

第一区共有两龛,左龛为观音足踏莲花,右龛菩萨盘膝坐于莲花座上。

第二区东岩刻十八罗汉,列上、中、下三层,姿态面貌各异,各高70厘米左右。在窟下石壁上刻“晚照”二字,为清代康熙刻石。“夕阳晚照”是安宁八景之一。

第三区原有造像三龛,现存一龛其佛双手抚膝,作半蹲状,另有示殊苦行像。

第四区处在西南悬崖绝壁上,现在最大的一龛大雕卧佛一尊,全长4.8米,头戴长冠,一手枕头,一手抚膝,侧身而卧,袒胸跣足,神态怡然。另有明代杨慎摹写的“峋嵝碑”刻石,位于佛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