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龙女公主的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地区熔乐、歌、舞为一炉的古典音乐,又称“别时谢礼”、“白沙细梨”、“看北石”、“北石八”等。

据说,白沙细乐是为龙女公主而作。相传木天王想吞并西番国,便把女儿龙女公主嫁给西番王子。龙女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写了一封信,将信挂在狗脖子上带到西番国去。

西番王子知道这一阴谋后,便率兵来攻打丽江,但被木天王打败。木天王旋即将公主囚禁于玉龙湖中的玉龙亭。公主死后,人们为纪念她而创作这部古乐。

白沙细乐以纳西族传统音乐为基础,吸收元乐等其他民族音乐而成。

白沙细乐的乐队由纳西族乐器组合而成,乐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乐器组:一为吹管乐器,有竖笛、横笛、波伯。其中横笛是主奏乐器,而波伯则是纳西族特有的竹制乐器;二为弹拨乐器,主要有筝、琵琶、苏古笃等。后来筝几乎不再使用。苏古笃又叫“胡拨”,形似“火不思”;三为拉弦乐器,只有二黄一种,其形制类似汉族胡琴。

白沙细乐的乐队编制并不固定,根据运用场合和主人的贫富状况,可从三四人直至10多人不等。其最常见的两种编制是8人组和4人组。

在演奏中,乐队的排列有一定之规:乐队必须位于灵台右侧、布幕之后。演奏者则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年长在前,年幼在后。

“白沙细乐”的音乐忧伤哀怨,悱恻缠绵,除序曲《笃》外,分10个乐章,即《一封书》、《雪山脚下》、《三股水》、《美丽的白云》、《赤足舞曲》、《弓矢舞曲》、《南曲》、《北曲》、《荔枝花》、《云雀舞曲》、《哭皇天》。

《笃》为序曲,是纯粹的乐曲合奏曲,节奏自由,曲调辽远深沉,颤音的韵律及偏音使旋律游移不定,强音高,起伏大,颇具高原的清俊之气。

《一封书》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与抒情性,为惜别之曲。

《三股水》由器乐曲与歌曲组成,有12个乐句,句与句之间用小过门联结。乐曲有长有短,充满了凄凉、悲哀与怀念的情绪。这显然是在表现人们饮水思源、依恋不舍的复杂感情。

《美丽的白云》是一首有歌有乐,结构工整,曲调安详和平,气氛庄重,包含着人们的某种祝福。

《弓矢舞曲》是歌舞乐的有机结合,其乐取自《一封书》的部分导曲,再配以歌词歌唱,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哭皇天》主要表达主人公痛不欲生的感受,一般认为这是“白沙细乐”最悲伤凄戚的乐曲。赤脚舞以竹笛独奏,并有苏古笃伴奏,时歌时舞,主乐与舞蹈结合紧密,有极强的咏叹性。

这些乐曲,既可以连续演奏,又可以独立欣赏,整个乐曲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其他民族的丧葬音乐一样,白沙细乐也有一套固定不变的仪式规范。乐队由一位年长的人负责组织领导,严格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演奏,同时,每个仪式都配上了相应的乐曲。

纳西族的丧事一般分为3天。3天所演奏的顺序和乐曲都有所不同。

第一天为悬白。按纳西族的风俗,家中有人去世的时候,将一个白纸糊的灯笼悬挂在大门前,表示家中要办丧事。第一天的下午,要在死者灵前进献3次贡品。第二次献贡品时演奏《笃》。献过祭品后,读祭文,乐队奏《一封书》。亲友吊唁时,再奏《笃》。

白沙细乐演奏主要集中在“正祭日”。正祭也叫祭奠,是丧事中最为重要的一天。最开始是“奠主”,此项仪式进行时,乐队演奏《幕鸣》,接着在举行祭丧礼时奏《一封书》,然后在孝子哭灵时奏《笃》。

是日下午,再将《笃》、《一封书》、《三股水》、《美丽的白云》连缀演奏。晚上,死者家属及乐工皆面灵台唱《幕布》。唱毕,即表演《赤足舞曲》和《弓矢舞曲》等,表演者手持松毛绕桌而舞,每舞一周则停下来向死者歌唱。如此不断反复。

按纳西族的风俗,如果死者是男要跳9次,如果死者是女则只跳7次。在舞蹈之时,乐队以《一封书》伴奏。

第三天为“送灵”,即出殡。出殡之日,演奏者吹奏《笃》与《一封书》,行走在送葬队伍之前,当行至半道,乐队的演奏即告结束,而送葬队伍则继续前进,直至墓地。

“白沙细乐”构思独到,意境深宽,文学性高;器乐兼歌并舞,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强;曲调富于抒情性,委婉幽雅,柔中蓄健,起伏回旋;或倾怀细诉,思绪萦绕,或气势辽阔,憧憬遐想,或乐陶激荡,浪漫悠然。

旋律流畅如溪,基调质朴健康,丰富优美至极。可见,这部纳西族大型组合器乐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旁注]

公主 是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公主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在我国典籍中常将公主简称为主。公主下嫁称适,迎娶公主则称尚。公主通常有封号、封地,封地常称作汤沐邑。

二黄 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形制与京剧伴奏乐器京胡相同。琴筒竹制,圆筒形,多使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筒制作;筒前口蒙以蛇皮为面,尤以大鳞者为佳,筒后端敞口。琴杆竹制,圆柱体,上粗下细,多使用五节紫竹、白竹制作。

过门 贯串连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间唱腔中断处的器乐伴奏。自明末清初“时尚小令”用于戏曲以及梆子、皮黄等板式变化体剧种出现后,才有伴奏过门的运用,并成为戏曲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门分起调过门、句间过门和曲尾过门。

苏古笃 纳西族弹弦乐器。形制与史书记载的火不思完全相同,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背置有小环,系以布带供背挎。

灯笼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祭文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阅读链接]

关于白沙细乐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传说:相传,南宋理宗宝元年,蒙古宪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纳西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执礼甚恭。

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挥师北还之际,为感谢阿良,封他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还赐予阿良大量礼物。其中,就包括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

他们与纳西乐工共同创作了“北石细里”。《笃》写忽必烈与阿良深夜话别情景,故又名“夜分手”;“一封书”由纳西乐工写就,阿良修书向忽必烈报喜,忽必烈即兴赐名“一封书”;“三股水”描述纳西军民与元兵合修三思渠的情景;“哭皇天”表达纳西人送别元兵时的依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