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

滇云的民族乐舞可谓源远流长,在青铜器物中已发现了大量青铜乐器,如葫芦笙、葫芦箫等较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乐器,还有编钟、铃、锣、钹等乐器。

“礼失而求诸野”,滇云舞蹈中始终保有商周庙堂舞蹈遗风,如属于周朝的“六小舞”的羽舞、旄舞、人舞、干舞等。

从商至西汉时期,滇云之域的舞蹈,如盘舞、剽牛舞以及南诏时期的仿唐字舞南诏奉圣乐、东南亚骠国乐舞、象舞、巫人歌舞、祭盘王歌舞、婚礼歌舞、踏摇、踏歌、干舞、馘首舞、紧急鼓舞、祭天歌舞、祀庄稼歌舞、枭首歌舞、娱尸舞,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口琴舞、象脚鼓舞、孔雀舞、跳月、左脚舞、芦笙舞、绕三灵歌舞、阿细跳乐、琵琶舞、扇舞、烟盒舞等,已奠定了雏形。

到了唐代“南诏国”时期,南诏王室始终以中原唐王朝为榜样,积极向唐王朝学习统治经验及文学艺术,故有“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记载。

在音乐方面,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为主体,吸收了中原内地、西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音乐成分,构成了南诏独特的音乐舞蹈。

“天宝战争”之后,南诏为了与唐王朝重新修好,把白族宫廷乐师张洪纲创作的“夷中歌曲”,改编加工整理成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

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人送南诏奉圣乐到成都,向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献上“夷中歌曲”,借以表达归唐的诚意。

经韦皋的加工整理,“复谱次其声,以其舞容”,记译了歌词,录成乐谱舞图,定名为南诏奉圣乐,进献唐王朝,后又随同南诏的歌舞乐团进京献演。此后,《南诏奉圣乐》列入唐代乐舞之林,成为唐代乐舞的组成部分。

南诏奉圣乐是以异牟寻归唐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为主题,以规模宏伟的乐章和千姿百态的舞容来赞颂唐王朝的文治武功,表明南诏永远臣属于唐王朝的决心。

南诏奉圣乐整台乐舞以字舞为主体,舞“南诏奉圣乐”5字,仿奉寿乐,以舞者的队形变化或转身换衣而组合成字,每变一次,便成一字,伴以歌唱。

如舞“南”字,歌《圣主无为化》;舞“诏”字,歌《南诏朝天乐》;舞“奉”字,歌《海宇修文化》;舞“圣”字,歌《雨露覃无外》;舞“乐”字,歌《辟土丁零塞》。字舞之后,有16人集体舞《辟四门》和一人独舞《亿万寿》,伴唱“夷中歌曲”《天南滇越络》。

舞人服饰,女着南诏贵族妇女服装,为绛赤色绫锦制成的束身短衣和绘有鸟兽草木的裙子,束以金属腰带,袒露半臂。最有特色的是黑头囊,上披锦方幅,以发辫挽成髻,饰以珠宝、瑟瑟、金贝等饰物。

足穿彩画的皮靴,仿照龟兹乐人穿靴的打扮,一改南诏“跣足”之习。表演中暗换服饰,则是吸收了唐代字舞的惯用方法,而字舞本身就是仿照唐代字舞《奉寿乐》。

参加演出的乐队十分壮观,乐器有30多种,演奏人员有196人之多,共有30首乐曲,分为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4个乐部。

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长短箫、大铜钹等数种乐器,共88人操作,分为4列,置于舞场四边。

大鼓部有大鼓24面,共24人操作,分为4列,居龟兹部之前。胡部有筝、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等乐器,有72人操作,列为4排,为唱歌时之伴奏。军乐部有金铙、金铎、钢鼓、金钲等乐器,共12人操作。

经韦皋整理后的“夷中歌曲”,不仅赋予作品浓厚的政治色彩,纳入唐代的艺术规范,也合乎当时乐舞声律的要求,使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谣发展为宫廷乐舞。

《南诏奉圣乐》为云南艺术宝库增添了辉煌的一页。《南诏奉圣乐》创作演出后,唐乐部原有的10部乐增至14部时,就有了“南诏部”,这是南诏乐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南诏奉圣乐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艺术的融合,是南诏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表现,在我国歌舞艺术宝库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旁注]

葫芦箫 我国的少数民族吹奏乐器,是生活在我国西南部地区的傣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最喜欢、最常用的乐器之一。葫芦箫的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是由一个完整的葫芦,加上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的。由于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因此又称为“葫芦丝”。

六小舞 是周代用于小型的祭祀之舞,并同时作为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主要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帗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羽舞》执鸟羽,《皇舞》执五彩鸟羽,《旄舞》执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执盾。

异牟寻(754年~808年),阁罗凤之孙,凤伽异之子,南诏第六代国王,779年至808年在位。异牟寻任用汉人郑回为清平官,首次派贵族子弟到成都学习汉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节度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成为固定职衔是从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羯鼓 据说来源于羯族。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得名。它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古时,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羯鼓的声音急促、激烈、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急快节奏的曲目。

腰鼓 是我国汉族古老的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腰鼓的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

[阅读链接]

滇云先民们还自创了一些舞蹈,如葫芦笙舞、翔鹭舞、圆圈舞、巫舞、刑牛舞等。

其中,用铜鼓伴奏或自奏铜鼓跳的铜鼓舞,用于祈求、祭祀法力无边的诸神灵,神圣庄重;“击铜鼓歌舞饮酒,穷昼夜以为乐”。铜鼓乐舞热烈狂放,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文化的天真、淳朴和自然之遗风。铜鼓乐舞确立了滇云乐舞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