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祭仪舞蹈而产生的傩戏

傩戏,是由驱鬼避疫的祭仪舞蹈发展而来的一种剧种。明代时,由于大批汉族入滇,带来了“军傩”和“乡傩”,到清代,滇云傩戏十分活跃,并产生了不同剧种。如澄江的关索戏、昭通的端公戏、保山的香通戏和文山的梓潼戏。

澄江关索戏属于傩戏大家族中的军傩系列,它与贵州地戏同源而流变,是一个独特而稀有的傩戏剧种。

相传,诸葛亮出征南中时,以关羽之子关索为先锋,并曾驻兵于小屯村,故小屯村原名先锋营。关索在这里扎营后,丰衣足食,后来却发生了瘟疫,村落萧条。

为恢复村落兴旺发达的面貌,便从外地请来师傅教唱关索戏,压住了瘟疫,小屯村又恢复了人丁兴旺的景象。从此,关索戏便在小屯村一代一代沿袭下来。

关索戏专演三国故事,其中又以演蜀汉人物如刘备、孔明、关羽、张飞、关索、鲍三娘等为主,加上马童、龙套、锣鼓手等,演员共有36人。关索戏演出有严格的程式和禁忌,如领牲、练武、出巡、踩村、踩街、踩家等。

祭祀活动是在农历腊月举行,先择好吉日,在村中灵峰寺正殿神位上供奉“药王”,并在村中撵一只鸡,领牲后将鸡宰杀,全体演员跪在神位前谢药王,颂念:“药王大将,今天我们大家诚心诚意替您家去玩玩。”

祭祀后开始练武、排练节目、持续到除夕。演员要在寺内烧水洗澡净身,吃住在寺庙,一直到农历正月十六演出结束。

关索戏正式演出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演员先要在药王神位前举行“着装仪式”。演员领到戏装后,两人一对在神位前磕头,然后着装,列队出巡。

以两面飞虎旗为前导,后面是举着令旗的4名小卒、罗鼓队,随后是戴面具的20名主要演员。队列前有两人抬着火盆,燃着柏枝,据说是为驱魔除邪。整个队伍排列顺序均有规定,不能错乱。

出巡队伍每到一个村寨,在村口要鸣放土炮三响以壮声威,要绕完村里的所有街道,称为“踩村”;如遇到赶街天要从集市中穿过,称为“踩街”;队伍在村寨应住户之请到家中祈福,称“踩家”。

踩家时全体人员进到主人家院子里,20名主要演员进入堂屋,在锣鼓声中分列两排,由扮刘备者为主人家唱祝词。祝词内容根据各家需求有所不同,但有请则必须去。

昭通的大关傩戏,当地称“端公戏”、“师攘戏”、“跳端公”、“庆菩萨”、“庆坛戏”,是民间巫术祠仪与戏曲表演相结合的古老的地方民间剧种。

大关傩戏历史悠久,1667年,大关县吉利镇鱼田村曹家寨道士曹文广从四川学习傩戏返回家乡,便招收门徒,立坛开教,使傩戏在大关县境内日渐普及。

曹文广在编剧和演出中,把地方民间小调、川剧音乐、民间武术和杂技等表演技巧融入其中,形成演、唱、说、跳、打为一体的地方特色剧种,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大关傩戏表演的最大特点是,用生动形象的木雕面具,通过化妆来表现和区分人物,如装扮二郎神、寿星、福星、八蛮将军,苗老三、和尚等人物。

大关傩戏的表演角色分生、旦、净、丑四类,其唱腔有“九板十三腔”之说。曲牌有《西江月》、《哭梧桐》、《柳含烟》、《豆芽黄》、《洞中春》、《梅花咏》、《二黄腔》、《高腔》、《哭声腔》和《走板》等。

演员必须具备唱、做、念、打和手、脚、身、步法的表演艺术及扑、翻、打、斗、踢的功夫,演出时既有武场伴奏,又有丝竹管弦的文场设置。

梓潼戏是因扮演梓潼帝君故事,用于求子还愿而得名傩愿戏。其敬奉的戏神是七曲文昌梓潼帝君。一般求新婚,婚后不育,有女无男或童子久病不愈的人家邀请演出,意在求子还愿、祈神赐福。

清代同治年间,梓潼一位阳戏传人叶德清带班出门到云南,最后扎根云南文山县,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成为一种地方戏剧。

云南傩戏是长期历史的积淀,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多种文化的载体,是边地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晶,在研究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戏剧发生学、文学、美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旁注]

地戏 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俗称“跳神”,剧目只有武戏,如《三国》、《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之类。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

农历 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俗称阴历,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

除夕 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因常在农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儿。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岁初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

刘备(161年~223年),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著名的政治家。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生 我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丑 我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俗称小花脸、三花脸。可分为文丑、武丑两大支系。文丑中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花丑、老丑等。武丑俗称开口跳,讲究念白清脆流利,动作轻巧敏捷,着重翻跳扑跌的武功。

[阅读链接]

地处云南西部的保山乡间,活跃一种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傩戏剧种香通戏。香通戏在保山俗称“跳神”,源于中原,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和剧目,融诗、歌、舞为一体,唱、做、念为一炉。

香通戏剧目有36出,有《金枪五爷》、《羊头太子》、《大王二王》、《白鹤仙娘》、《水西蛮子》等。分生、旦、净、末、丑,表演不戴面具,但开脸,有独特的音乐声腔、表演模式及活动地区。表演伴随着民俗祭祀活动,达到祈求发财致富、家宅平安、驱病增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