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民族风貌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滇云先民就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雕刻、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如沧源崖画、青铜雕塑、碑刻艺术、丽江壁画等。

这些色彩多姿、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展示了滇云地域各时期各民族的多元审美风格和审美模式,强烈地反映着各时期各民族的文化风貌。

古老悠久的沧源崖画

早在新石器时代,滇云先民就攀缘崖壁,用赤铁矿粉调拌着动物的鲜血,涂抹出滇云最古老的绘画作品,沧源崖画、耿马崖画、它克崖画、怒江崖画,于万山群中,星星落落,形成了滇云境内规模最大的原始画廊。

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

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沧源崖画是我国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沧源崖画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于云南临沧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东西长约20千米的范围内,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

在沧源县城北约20千米处的勐来乡民良下寨,这里的崖画分布范围最大,图形最多。这面崖壁,表面较为平整,上部有岩厦,崖面上绘有人物和动物。

在民良下寨崖画点,表现最多的内容是狩猎。顽皮的猴群在一条“V”形的藤条上上蹿下跳,有的人手持牛角号,有的人拉弓射箭,有的人执棍棒与野兽搏打。在崎岖不平的山路曲线上,有3只长尾动物在行走,两位猎手埋伏在两侧,呈侧卧,引弓待发。

在这个崖画点,还有反映原始自娱性质的舞蹈,在一条代表地面的横线上,站着6个人,3人一组,组间有一定距离,6人一律左臂高举,右臂下垂,身体倾向右方,双腿分开,动作十分整齐。此外,还有反映原始宗教内容的“猎首舞”和“猎牛舞”。

沿勐董河谷北上可到达丁来乡崖画点。其中一幅村落图很有趣味,它画了一个长圆形代表村寨的范围,里面有14座干栏式建筑,村外还有一座。

村寨外画了几根线,大概是表示弯弯曲曲的道路,路上有众多的人,或驱赶猪羊等动物,或肩扛东西,从四面八方云集村寨。寨内有人舂米,可能要举行一次宴会。寨外有一所小房子,高居树上。

这幅崖画里有两个人物特别醒目,一个人遍体涡旋状的图案,未着衣裤,表现了其纹身;旁边那个人的胸部还纹有几何图形。

在沧源崖画可辨认的约1100多个图形中,人物形象最多,约占74%;动物次之,约占17%;其他为房屋、装饰图案或表意符号。另外,还有少数的树木、舟船、山崖、太阳以及手印等。

沧源崖画具有特殊的风格。崖画的多数图形使用平涂的“剪影式”画法,而辅之以简单的线条。画人物遵循明显的“正面律”,绝少画侧面的人。动物的画法,则与此相反,全是侧影。

画人物、动物均不绘出细部,仅绘其轮廓,并强调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画动物很注意强调角、尾、耳等特征,牛突出了牛角,猴子突出了下巴;鹿有明显分叉的角……象的长鼻、猪的肥壮,表现得尤为生动。

人物的五官并不画出来,只有头、颈、躯干和四肢;男性突出了生殖器,女性则突出乳房或大肚子;而且人体躯干一般画成简单的倒三角形。倒三角形人物也成了沧源崖画的标志。

人物四肢的画法则变化多端。通过手臂和下肢的不同姿态,即可看出人们站立、行走还是疾跑。再加上手中所持之物及与周围图像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事什么活动,如有牵牛的人,有狩猎的人,拿矛的人,持盾的人,带弓的人,射箭的人等。

尽管沧源崖画画法简陋,技巧也很稚拙,却能生动地表现出要表现的内容。

沧源崖画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是狩猎画面:人们以驽弓射猪,或手持牛角围猪。还有一部分表现了舞蹈或某种仪式情景:人们身披羽衣,头插羽毛或手执盾牌,作出舞蹈姿态,有的还夹杂一些类似杂技表演的场面。崖画中还反映出先民们岩洞、巢居、干栏式的简陋房屋,并开始有村落。

沧源崖画内容丰富多彩,图像千姿百态,涉及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型十分生动,可谓是云南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一幅完整记载古代历史、社会、生活、习俗的画卷,对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旁注]

耿马崖画 位于耿马傣族自治县四排山乡小芒光寨大岩房山的岩石壁上,整个崖画高达5米,宽10米,共有图像38个,多数用赤铁矿粉兽血绘制而成。画面正中上方是一条直腾九霄的巨龙,崖画的下部绘有人物、动物和陶器图像。

佤族 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佤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涉及人类的诞生、万物的生存,婚丧礼俗,生产生活等众多的方面,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独具一格的奇葩。

干栏式建筑 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

[阅读链接]

它克崖画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元江县青龙厂镇它克村东北面的扎营峰南麓,崖画长19.5米,高3米。画用赭红色绘成,画幅中有可辨认图像109个,约有1/3的图像部分被剥蚀。图像中人物最多,符号其次,动物最少。

人物一般有女性、男性、蛙人。女性人物多数以母性崇拜物为主体,用抽象写意手法绘制,形象威猛而神秘。男性多数涂成“V”字剪影形,四肢富于变化,形体比女性小。蛙人身体有2至5条纵纹,各种神态跃然壁上,可能是被崇拜的蛙神。舞蹈图像和狩猎图像反映了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生殖崇拜等。

它克崖画对于研究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科技、艺术及民族起源有较高价值,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生活、宗教及民族起源等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