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丰富的云南绘画

进入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南中大姓的引导下,滇云文化在“土”文化中透出一抹雅文化的色彩,闪现出几许炫目的艺术奇葩。其中,昭通霍氏墓壁画、《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张胜温画卷》、《么些图卷》最为突出。

霍氏墓位于昭通的后海子中寨,室内四壁绘满题材丰富的壁画。霍氏墓壁画为云南发现的唯一一处墓壁画,对于研究东晋时期云南与中原的关系,汉族与彝族融合,以及服饰、建筑、风俗等,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实物依据。

霍氏墓北壁为壁画的中心,绘画内容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用连续勾连纹隔开。上层表现天上情景,绘有流云和圆形花饰、龟蛇缠斗图案及骑者猎獐的景象。下层绘墓主人的人间生活,正中绘墓主人霍承嗣像,正襟危坐,黑帽红袍,手执廛尾,眉目清秀,短须疏朗,用夸张的手法将墓主人画得比其他人物高大得多。

壁画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为一般画工匠人所绘,散发着滇云浓厚“土”文化的气息。壁画用线条勾画形象轮廓,壁画为彩绘,用红、黄、赭、黑等颜料,历千年而不褪。画风古拙,技法粗劣,人物比例及形象均不甚准确,结构也显平板呆滞。

在南诏大理时期,《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张胜温画卷》在滇云绘画史中居重要地位。

《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又名《南诏中兴画卷》或《南诏图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南诏祖先由于虔诚地信仰佛教而得到观音的点化建立南诏国的神话故事,通过观音的幻化显灵反映出佛教在洱海地区的传播发展的历史。

《南诏图传》由近3000字的文字卷和13段画面的画卷两幅长卷组成。画卷为纸本彩绘,整个画卷长约5.73米,高约0.3米。

《南诏图传》中文字卷是绘制画卷的根据,又是画卷的说明,二者是《图传》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字卷以“化”为自然段落,共七化,加上文前的《铁柱记》叙述南诏兴宗王罗晟在铁柱侧参与“三赕白大首领张乐尽求”祭天及观音幻化授记的佛教神话。

文后还有南诏舜化贞于中兴二年二月十八发出的敕令及其臣下王奉宗、张顺于二年戊午岁三月十四进奏的有观音及西洱河神金鱼金螺的传说。

全文共196行,楷书工笔,书写工整、匀称、秀丽。文字卷为更准确、更清楚地了解《南诏图传》画卷提供了根据。

画卷绘画题材是根据《巍山起因》、《铁柱》、《西洱河记》、《国史》等书有关记载画出来的。画以佛教故事为题材,而又伪托为人间事,因而所画内容不仅是研究南诏艺术的重要资料,也可据以探讨南诏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一些问题。

绘画采用连续画的形式描绘出一系列故事。在此画上出现的人物有梵僧、仙女、天兵、天将、细奴逻及妻等多人,还有房屋、耕牛、犁。该画运笔生动,受到唐代绘画的影响。

《张胜温画卷》又名《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是大理国时期,描工张胜温绘制的一幅以佛教故事为主的名画。

此画绘制于后理国利贞皇帝段智兴时,全长1636.5厘米,高30.4厘米。大理国亡后,此画流出宫外,明洪武初江南天界寺僧德泰从民间购得,收藏在天界寺中,清代一直收藏在宫廷,乾隆皇帝十分欣赏,曾令画师丁观鹏将此画临摹为两份,佛教部分临摹为《法界源流图》,大理国历史世俗人物部分临摹成《蛮王礼佛图》。

此画不仅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且艺术成就也极高。所绘人物形象生动、赋色婉丽,线条更是心手相应,流畅生风,富于生活气息。用线、附色、构图、人物的造型,各组团的呼应和全部动态的控制,都安排得疏密有当,恰如其分。

中原正统的技巧,完全崭新的人物服饰,迥然不同的山川背景,在他笔下十分自然地表达得恰到好处,反映出作者写实功夫之深厚。其诃梨帝母像和地藏菩萨像等最足以显示出这位大师用笔的真实功力。

到元明时期,滇云绘画成就更加突出。除了晋宁壁画和丽江壁画,还有明代何景文所绘的《么些图卷》。

《么些图卷》是一幅反映纳西族社会经济和生活风俗的绢画。该画高35厘米,宽314厘米。左下方有“古滇何景文写”,且有两方“何景文印”。其下题“大明味书楼王氏藏”。

《么些画卷》内容丰富,自右而左绘有“狩猎”、“砍樵”、“汲水”、“火把节”、“跳锅庄”、“游戏”、“泼水迎亲”、“平整土地”、“犁地”、“牛帮”10幅反映纳西族人的生产、生活、娱乐场景的图画。

在狩猎画面上,有两组狩猎活动:上面是在一个山冈上,有两个男子,一个扛着长矛,四处张望,在寻野兽;另一人也扛一长矛,左腋下夹一把弩,旁边还跟随一只猎犬。两个猎人都包头,穿红或蓝色上衣,下着白色短裤,扎腰带。

下面有5个人在河边捕捉野鸡。其中一人手持一只鸡媒,引诱其他野鸡飞来,另有两人头戴斗笠,穿对襟上衣,手持长柄扣网,向飞来的野公鸡扣去,其他两人也在捕鸡,并有一猎犬跟随。

在汲水场面画有3人,从河边汲水之后,盘山而上,往山间的村寨走去。其中有两位妇女,包头,穿蓝或绿色上衣,下着百褶裙,长及脚面。

她们都利用背架,各载一长形木桶,其中一人扎腰带,手持一个木制水勺。另外一位少年男子,椎髻,穿短衣短裤,赤手而行。

在跳锅庄画面,在村寨的广场上,人们在一棵树下跳舞。跳舞者共有9人,在葫芦笙的伴奏下,舞者围着一个圆圈,翩翩起舞。图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佩双圈大耳环。

在附近放置一个酒坛,从坛口插入一竹管,竹管另一端则插在地上的酒瓶中。有一位男子正手持酒瓶,为一位老年人敬酒。

《么些图卷》的绘画技法虽然较粗陋,却朴实地反映出明代纳西族的生产活动、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工具等各方面的内容,加上许多节日、婚俗习惯的细腻描绘而成为民族风俗的真实写照,是描写纳西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对研究西南民族史、民族学和绘画史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在元明时期,滇云还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和书画家,如沈政、杨一清、杨黼、杨士云、李元阳、吴懋、张含、罗云书、张必焕、张桥、左正、左文臣、木青、朱绅、朱煜、杨道明、孙学诗、葛中选、王来仪、王琦、任俶、任仁、付宗龙、陶挺、钟士昌、李思揆、薛芬、郭之建、程还、熊材、赵炳龙、康诰、杜惟馨、朱昂、何蔚文、杨运升、于迁、李恪、高映、洪如、大错、担当、学蕴、白丁、本元等。其中,担当集诗书画于一体,成就最高。

到清代,滇云绘画走向繁荣,清代从顺治到乾隆时期,见于著录的云南书画家有120余人。从嘉庆到清末见于著录的书画家还有戴炯孙等百余人,其中,周其淳、孙铸、袁履吉、缪嘉蕙、杨应选、袁嘉谷等人影响最大,成就最高。

此外,这时期还产生了一批少数民族的风俗画,如《乘象图》、《沐浴图》、《苗瑶斗牛图》以及傣族佛寺中反映小乘佛教的壁画和巍山彝族歌舞的《踏歌图》壁画。

[旁注]

彝族 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等。

丁观鹏(1736年~1795年),清代画家,工道释、人物、山水,亦能作肖像,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画风工整细致,受到欧洲绘画的影响,学明代的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誉。传世作品有《乞巧图》、《无量寿佛图》、《宝相观音图》等。

火把节 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葫芦笙 是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因笙斗用空葫芦制作而得名。葫芦笙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形式各地大同小异。

[阅读链接]

钱沣,号南园,昆明人,是清代云南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画家。幼时家贫,喜读前人诗,发蒙于李荣之塾中,后入学五华书院。

清乾隆间,32岁时中进士,由检讨历官通政司副使,为官清正耿介,曾弹劾奸相和珅党羽。钱沣不仅以政声称誉全国,而他的书法诗画也非常有名,其书画也曾驰名全国,被誉为“双绝”。

钱南园善画马,尤喜画瘦马。他画的瘦马,着重表现马的神姿风骨,给人苍浑有力的印象。作品有《不施控勒骑生马》、《溪山小筑》、《相马》、《怪石》、《晚凉看洗马》、《柳溪书屋》、《垂鞭单控图》、《五马图》、《骏马脱重衔图》、《秋风归牧画马图》等。

钱南园画马非常有特色,在技法上,他不大用前人先勾勒再着墨赋色的方法,而是采用渴笔,根据形体结构、光线明暗,兼皴带擦,后再用淡墨渲染,使得他笔下的马挺劲苍浑,坚实有力,表现出绘画者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