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壮丽的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千米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南有桃溪向东流过,北有梅溪。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先建了大塔,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宏大的崇圣寺。

据《南诏野史》对崇圣寺记载:“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802年,骠国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

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

1056年,星逻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因而,众多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

是寺在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

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

明代时,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然世事沧桑,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后损毁无存,仅留存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高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

千寻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

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

南诏时建筑的诸塔中,除三塔外,著名的还有昆明东寺塔和西寺塔;大理城南的佛图寺塔,俗称蛇骨塔;大姚的“大姚白塔”;祥云县的水目寺塔等。多经后世重修,虽不尽原貌,仍十分珍贵。

[旁注]

大理国 是位于云南周边地区由白蛮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权。都城羊苴咩城,国号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徐霞客(1587年~1641年),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我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

西安 古称长安、京兆,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周、秦、汉、隋、唐等13个朝代均建都于此,居“中国古都”之首。

小雁塔 是位于西安市荐福寺内的一座佛塔,正式叫法应为“荐福寺佛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列入“关中八景”。

沐英(1344年~1392年),朱元璋义子,濠州定远人。明代开国名将。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对西南安定做出杰出贡献。沐英为明代统一和稳定征战30年,功勋卓著。逝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经理云南达260余年,直至明代灭亡。

[阅读链接]

佛图塔位于大理市下关北郊点苍山斜阳峰麓阳平村北面,塔后有寺。佛图塔建筑年代和建筑形式与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千寻塔大体相同。

塔高30.07米,为13级密檐式空心方形砖塔,塔檐第1级至第4级的高度相差不大,每级约60至70厘米;第8级至11级高度基本上一致,每级约50至55厘米,塔身内空,为简形结构,直通至第12级。塔顶有青铜塔刹。

塔西佛图寺的房屋建筑比较完好,有柏木雕观音像9尊,泥塑文殊、普贤像各1尊,石雕本主像3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