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的意境情趣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弃官归隐,写了不少田园诗,

《饮酒》诗第 5 首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陶渊明是最爱菊花的,菊花不仅能食用药用,还可表现出诗人“怀此贞秀姿,单为霜下杰”的情怀,诗人在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就把悠然自得的乐趣和高洁的情操表达出来了。这里远山为背景,菊花为近物,构成优美的环境,而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不羡官宦,不同流俗的思想感情与景物交融在一起,使诗味更浓,意境更深。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很欣赏这句诗,他说:“采菊而见山, 境与意合,此句最有妙处。”近代学者王国维赞美这两句诗表达了“无我之境”,王国维解释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意思也是说作者在写作中忘记了自己,把自己与自然融合起来了。一首诗, 一篇散文,除写得精彩外,常常被称为有“意境”,情与景,理与景的自然结合,令人体味出很多东西,引起感情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诗的境界的展开,读者感知的是一个自然环境,这环境又因它自身的特点而使读者产生了联想和想象。因菊可想到秋色,想到菊花的美丽,想到菊花象征的意义, 想到人们见到菊花表达的不同情感。因山可想到云,想到雾,想到松,想到鸟,想到山的象征意义,想到人们见到山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是由感知进而到想象,进而到情感的表露。这一心理过程就是读者领会诗的意境,捕捉诗味的过程。诗的意境越深邃,美的价值就越高。唐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在黄鹤楼下的长江边要送别好友孟浩然到扬州去,在江边看着那载有友人的孤帆,渐行渐远,直至在碧蓝的天边消失了,诗人还久久立在江边,只见长江的水向天边流去,空阔的江天,衬托了诗人的寂寞和孤独,流动的水,它好像是诗人的思绪,送去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这坐情与景结合得水乳交融。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长亭送别一段,崔莺莺送张生上路时,有这样几句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相传作者写到这里感情难以抑止而昏倒。这几句诗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天高地远,离情无限,黄花黄叶,令人心碎,西风劲吹,触而生寒,北雁南飞,何时回还,雁能回归,人将如何, 霜叶红红的也是泪水染成,这里的感情的确非常丰富和复杂。还有的诗句景物是美的而人的感情却是悲的。或景物是悲凉的,而人的感情是欢快的,常是相反相成,构成一种特殊的意境。这就是美感的差异而引起人们不同的感情色彩。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荷塘荷叶荷花,写月光月影月色,融入了自己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把知识分子的苦闷情怀,求解脱又解脱不了的愁绪,含蓄地表达出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就写出作品中的“我” 在雪夜中思索:“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这段文字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夜色的沉重,雪花的飘舞,大地的积雪,周围的寂静⋯⋯这一切和“我”的心情相映衬,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和社会的黑暗,冷酷,世态炎凉相对立,使读者会产生许多联想,也会触动感情,这也是有意境的文字。

意境并不神秘,写出文章的意境或读出文章的意境,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我们细致入微地体会诗文中境是如何写的,

情是如何抒的,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就会悟出其中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