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第一章 审美基础·理论篇美的概念
美是冉冉升起的朝阳;是深情的落日;是含苞待放的春花;是含蓄沉思的秋果;是母亲摇篮里孩子睡梦中浮上嘴角浅浅的微笑,是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永不止息的长河的波涛;是香山秋日燃烧的红叶;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冷凝下来的荷的清香⋯⋯
你可以列举出成百上千美的事物,但这种列举只是说出了什么是美的, 而没有回答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困扰着历史上的哲人学者。千百年来,他们各自根据对美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美的定义。每个人都能对此发表些看法,但任何一种关于美的定义好像又都没有能被所有的人接受。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一书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
对话。希庇阿斯是古希腊的诡辩家,以专教诡辩为职业。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有名的大哲学家,知识渊博,机智而善辩。苏格拉底非常讨厌希庇阿斯的庸俗浅薄。一次苏格拉底以讨教的形式向希庇阿斯发起诘难,对希庇阿斯所说的关于“美是什么”问题的解答进行反驳。最后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的判断确实道出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的艰难和漫长的道路。人们对美是什么,它的本质是怎样的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讨论。据不完全的统计,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就有十四五种之多。列夫·托尔斯泰考察了 18 世纪中叶以后 150 多年间 80 位美学家、艺术家关于“美是什么” 的回答,最后发现“美”这个概念,对于那些“只讲不想”的人来说,是那么明白易懂,而要给它下定义,各学派的学者都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
在古希腊,公元前 6 世纪的时候,有一哲学流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一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们认为“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所以他们把美看成是和谐的结果。“美是和谐”的见解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许多美学家仍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这个命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即有用”。最早表达出这一观点的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说:“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这种观点表达了美与功用的联系的一方面。是这种观点合理的一点吧!
还有一种观点是柏拉图提出来的。他认为,美是对“神明的理式”的分享。这一派认为“神是美的来源”。这种观点不仅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的美学思想,而且一直延伸到 20 世纪的西方美学界。实际上,这派对美的解释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说“美来自神”,而我们没有任何人从神那里回来过,美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也无从知晓了。
18 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布瓦洛认为:美是与真、善的统一。而美在于完
善是 18 世纪法国哲学家沃尔夫的观点,他说:“完善的外形,或是广义的鉴赏力为显而易见的完善,就是美。”
此外还有:美存在于观赏者心里;美是物体的一种性质;美是关系;美在于自由鉴赏,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观点。这些观点大都是哲学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演化出来的,是他们的哲学观在美学领域的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在美学领域里著名的还有那句“美是生活”的论断。这是 19 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比较地说,这种观点比以前的观点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但也不是很完善的。普列汉诺夫就曾批评他:“不够了解关于生活的慨念在历史中是怎样发展的。”
马克思在并非论述美的时候提到: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引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形象表现”。但是由于马克思并没有专门地对美进行论述,而只是在有关问题上提到或是涉及到了美的问题,所以论述也并不是完备的,这样一来,美学界对马克思的话也有不同的解释,并没有完全统一起来。美的概念是与人类社会同时诞生的,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背景中发展的。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变化,这就是美学的历史。
了解一点美学的历史,不仅对于弄清“美是什么”的问题有好处,而且, 你就会知道,在美学领域也有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人的审美活动是以美的客体为对象,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会萌发美感。美感发生时,常伴随强烈的情感反应,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舒畅、满足;同时美感发生时,具有愉悦性, 美的客体会使人赏心悦目。
当你登上北京香山的鬼见愁极目远眺时,北京市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 你感到心旷神怡;当你观看芭蕾舞《天鹅湖》时,被美丽的神话意境吸引, 被优美的舞蹈、悠扬的舞曲所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