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理解

在审美活动中,对事物美的感知,只是美感的初发阶段。比如目睹“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碧如蓝”的景致;聆听育如莺声蝶舞般旋律优美的乐曲;欣赏别有情趣、逼真传神的图画;吟咏琅琅上口、意境深远的诗歌, 顿时就会感到它们实在太美了。这是因为美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感官的快适和精神的愉悦。然而这种对美的感受还是较低层次的,我们要想获得更加强烈的美感感动、那就必须进一步理解美,即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继续去把握事物美的内容、内涵和意味。

审美理解是美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活动,事实上美的感知、联想和想象总是同理解、思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美的认识才能既不脱离美的感性形象,又能把握住美的理性内容,使美感不断地被拓展并深化。

美感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和直觉活动,而是以理性为主导的感性与理性高度统一的意识流动,因此“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

在审美活动中,不论欣赏和认识哪一种美,都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如对自然美的欣赏,或日月星辰、大海森林、崇山峻岭等自然录致,或花卉虫鱼、亭台楼阁、园林宫殿等人造景观,都能引起人们的感官快适和精神愉悦。但是要得到深刻的情感感动,就必须有理性的认识来加以推动。我们欣赏到的描绘自然美的诗歌、绘画、音乐等等艺术作品,无一不是通过作者的情感反映出来的。例如李白诗《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太白峰巍峨高峻,神奇隽秀的自然景色,引起诗人热烈的赞叹和奇特的遐想。“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以致产生“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的愿望,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感情愉悦,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活动在内,实际是在抒发他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对于艺术美的欣赏,不能凭感性印象立即就可以认识。各类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不是生活现象的简单抄袭,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典型形象。它一方面再现出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道德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需要反复琢磨,仔细品味,才能深刻认识它所划分出的多种多样的美的范畴,进而深入挖掘其内涵, 才能获得正确的情感理解,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我们欣赏《大刀进行曲》, 乐曲高亢威武的旋律,豪迈雄壮的气势,会使你感受到一种坚无不摧的巨大力量,动人心魄。而只有当你了解到这首乐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了它的审美价值,才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美感。又如当我们在人民大会堂观赏到《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国画,画面上的江南景物,北国风光,云海苍茫,旭日东升的壮丽景象,会给你一种波澜壮阔,生机蓬勃之美的享受。如果你了解到这幅国画的立意是取材于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将两者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理性思考,那么才会由模糊的意识进入到较高的意识,真正理解这幅画的主题,美感才会加深。

毫无疑问,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对于形成深刻的美感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审美理解力就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广泛地与大自然、与社会、与艺术接触,丰富内在的情感生活,积累审美经验,将感受导入理解,学会在形神

的统一、情理的统一之中来认识美,经过循序渐进地不断努力,审美理解的能力必定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