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 737 年曾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到西北边塞去察访军情,边塞虽然人烟稀少,十分荒凉,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使诗人的眼界大为开阔,写出了一首名叫《使至塞上》的诗。诗中有两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为什么那样有名呢?因它将塞外的风光传神入画地描绘出来了。“大漠”写出了边塞广阔无垠,苍莽浩瀚的沙漠景象,那景象本来是单调的,而烽火台的孤烟使画面变得立体化且更为显眼了,“直”字给人以劲拔有力的感觉。“长河”是黄河。一个“长”字又使画面延伸到很远很远,而圆圆的落日在这画面上位置十分突出,使画面有了色彩和光泽。那是诗人路途的伴侣吧?诗句虽然写得苍苍凉凉,但壮阔的境界也会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这就是古人说的情和景交融,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王维写出了边塞自然之美。

在黄山文殊院中有一幅对联:

“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仅 10 个字,写出了文殊院所在的位置和山寺的景物。“万山拜其下”,一个拜字写出了山寺之高,青山高峻,峰峰相连,都在它的脚下。而一片白云又在寺中飘来飘去。这是黄山的美景之一。还有一幅写湖水的对联,写在杭州平湖秋月亭上:“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这对联包含的景物很多,有湖水,有远山,有秋月,有长天, “鱼儿穿远岫”是写鱼在湖水中山的倒影里游戏,是近景,雁鸣秋月是写远景。这对联,字数不多,写出了平湖山色的美感。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美。人们是从这些诗句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尽管你没有到过诗中所写的地方,也可能从没见到过那样的景致。但是,诗句唤醒了你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听到过以致嗅到过、摸到过的感知觉经验——头脑中存留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经过头脑的加工、改组,诗句中描写的景象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脑海中,你就不仅认识到诗中的那个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是吗?你读王维的那两句诗时,不就似乎亲眼看到了静景,也看到了动景,看到了黄河也看到了大漠,看到了向上升起的狼烟也看到了向下落去的红日,色彩和光泽都感受到了,而且还能听到长河奔流的湍声呢。诗写出了自然界的美,人们也就感受到这个美。

由此可见,人们欣赏诗句中描绘的自然美的基础,仍然是人们在面对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过程中,对真实的自然景物的感知。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就是在对自然的感知过程中所萌发的一种真情实感。这种美感不仅使人产生愉悦之情,而且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的理解和对改造自然的人类力量的估计。

你到西岳华山,看到斧劈刀削的峭壁,又看到直上青天的索道。你看到了自然界中的色彩、线条、形态的美,这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美的属性,而你又看到那索道在峭壁上如长龙一样攀石而上,你就又感到这是人力胜天的伟大成果,从中看到了人类的力量,也同时唤起人们的美感,这是自然景物中的社会属性美了。你看北京八达岭上的长城,承德市区的避暑山庄,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苏州市区的各种园林,成都岷江上的都江堰,岳阳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这些景物各异,它们的自然美和社会美都深深地打动游观者的心,使人从中领悟到大自然的可爱,人类力量的伟大,从中受到陶冶,受到

教益⋯⋯

有人说四川出才子,这话是对的。当然,才子诗人的产生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四川省青山绿水,古林翠竹,到处有迷人的景色。它给人以灵秀之气,就会陶冶出李白、苏东坡那样的诗人。

据说 17 世纪风景画最初出现时,是在一个临海的国家——荷兰,100 多年后,风景画再度以新的面貌出现时,又是在一个临海的国家——英国。这大概也不是偶然现象吧。近海地区的阳光、大气、海水、色彩、气氛变幻多端,最容易吸引画家的眼睛了,这就自然产生了风景画的大师。

对于同一的景物,人们自古而今观赏不厌,并且还能写出各呈异彩的诗文,这就是自然的美,唤起了人们不同的感受,产生了同一认识,讴歌这种造化之美!就拿泰山来说吧,孔子登泰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杜甫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怀。姚鼐登山远眺,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应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景象,感受到泰山的雄奇风貌。至于现代人李健吾写的《雨中登泰山》,写了泰山雄伟,雨中的情趣,还写了一大段泰山松树,那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在欢迎风雪的考验⋯⋯”

美的自然,让你爱,美的自然,让你惊奇,美的自然,给你以启迪⋯⋯ 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大自然中领略造化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