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培养能力几个关系的认识

“能力”是什么?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①,通常分为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或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大纲根据高中化

学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心理、生理发展水平,提出着重培养观察、思维、实验、自学四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中,观察、思维能力属于一般认识能力, 实验能力属于特殊能力,自学能力带有综合性,创新精神则是能力得以创造性发挥的活力。培养学生能力首先需要深入领会大纲精神和有关论述,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

  1. 智力与能力。智力跟能力一样,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国内一些学者将智力看作是由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有机构成的一般认识能力,并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智力和能力“都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智力偏于认识,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是保证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偏于活动, 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是保证顺利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由于认识与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智力与能力是一种互相制约、互为前提的交叉关系”。教学过程是认识和活动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是分不开的”。他认为,“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因此,他和一些学者将智力和能力总称为智能。高中化学大纲中所提的能力实质上包含智力,本文则按大纲的涵义进行讨论。

  2.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但二者是紧密联系、交织在一起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营养,能力是熟练而灵活地运用知识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活动的本领。也可以说能力是知识的活用。一般说来,无知无能,多知多能。知识参与并存在于能力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学生的一般能力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但是,知识与能力并非完全同步,也不一定成正比。死记硬背、零散无序的知识难以同化、转换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因而难以转化为能力;只有理解了的系统化结构化了的知识才易于调动并活化为能力。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催化剂”,能力越高,学习的水平越高,所学知识越富有成效。学习水平可以通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过学习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效度来衡量。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不但要充分注意获取知识的量(包括大纲规定的必学内容以及根据实际确定的选学内容),更要努力提高获得的知识的质(达到大纲教学要求所规定的层次,并逐步形成知识结构),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技能与能力的关系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相类似。可以说,操作能力是技能的巧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打好实验技能的基础对培养实验能力至关重要。

  1. 实践与能力。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也是锻炼能力的熔炉。能力是通过实践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培养出来的,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同时, 能力又通过实践活动得以体现或进行检验。高中化学学习的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践环节,包括化学实验、活动课、习题解答、自主阅读, 以及将课内所学化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解释与问题解决活动。实践活动往往是脑、手、眼、耳、鼻、舌、身全面调动、协同运作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身投入其中,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离开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2. 方法与能力。高中化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认识、学习、工作、研究、创造等)所选取的手段、途径和活动方式,它与任务、理论、实践联系在一起。培养能力必须讲究方法。这里主要指科学方法和教学方法。被称为科学中三个不同时期的核心方法——逻辑方法、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在大纲中都有体现,例如,分类- 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等化学实验;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等化学模型。其中,化学实验比重最大。不同的方法,培养能力的功能或侧重不同,例如, 逻辑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模型方法主要培养抽象概括与形象思维能力,实验方法主要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渗透了思维能力的训练。优良的教学方法(教法与学法),例如启发式、发现法、自学讨论式、实验导学式、讲练协同式等,一切有利于学生自主积极性发挥的教学法,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结合实际进行选择使用;否则,则应改进或更新。

  3. 非智力因素与能力。非智力因素(非认知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和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理想、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对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已为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众多事实所肯定,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培养能力的内驱力和情动力,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有志者事竟成”表现为增力;“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则为减力。最近,已有学者提出“情感智能”概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补偿作用。非智力因素能弥补智力或能力上的某些缺陷或不足, “勤能补拙”在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事例屡见不鲜。(3)调节作用。“满招损,谦受益”表明非智力因素对能力培养的扼制或强化两方面的作用。归结起来,非智力因素影响能力培养的方向、强度、速度和水平,也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实现程度。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发挥其积极的功能。

  4. 教师能力与学生能力。“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师能力与学生能力的关系。要按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使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现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型发展, 教师首先应该在相关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如果某一方面有缺陷,就应该予以弥补。因为,只有具有较强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将自己亲身的实践感受、认识、经验、教训、方法等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训练学生。教师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任何教师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