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理解并正确体现化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化学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离开这一点,化学教学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是人们公认的道理。现代教学论各主要流派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把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吸收到教学论领域中来,这也可见心理学理论对现代教学的重要作用。应该说,许多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是努力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作指导的。但毋庸讳言,对化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往往存在着片面的理解,以为它仅仅指教学能够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教学内容能够为他们所接受。如果我们的认识仅限于此,就势必会忽视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了真正落实大纲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我们应该做到全面理解化学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涵义,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从心理的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上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所以,化学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和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二是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化学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否则就会失败。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本世纪 50 年代末,有些国家率先发起了理科教育现代化改革运动,其中编写的中学化学教材,由于内容追求高、精、难,结果因学生普遍难以接受而告失败。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深度明显超越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尽管理科教育现代化改革运动有着不少积极作用,但这一教训却很深刻。

化学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体现: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要选择那些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就是充分注意到了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日常教学中处理教学内容时也应注意这一问题。

  2. 选定教学内容后,在对有关材料的组织方面,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这一点, 尽管主要是在教材编写中体现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妥善的再加工、再创造也是不容忽视的。

  3. 教学中应切实遵循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它虽然是传统教学论中提出的一项教学原则,但至今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它要求教学的具体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要适合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同时又鼓励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不断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切实体现这些要求。当然,在教学中贯彻量力性原则的同时,需要正确认识学生和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以上所说化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意味着教学要跟在学生的心理水平后面走,而是应该在学生已有心理水平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主要的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精心编写教材 教材除了按大纲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进行妥当的阐述外,还要结合社会实际、化学史实、提供教学线索(如思考、讨论、设计等), 促进实现大纲对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教材应注意解决好内容目的(主要是知识和技能,属于认知领域)和过程目的(主要是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态度等,属于情意领域)的关系。教材当然要具有可读性,但它不能等同于自读课本,并不是以学生一看就能掌握为最佳,而是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有利于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新知识的程度、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之间不断地作恰当的跨步,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 认真组织教学 正如高中化学大纲所说,对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借鉴一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国内外教学经验,认真贯彻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活动”。这样做,不仅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习动机、增强思维品质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具有适当难度的题目,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处于不断的积极思维状态,向“最近心理发展区”前进。

  3. 开好活动课 在化学课程中把活动课专门列出,是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所没有过的,这是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的一项重大举措。高中化学大纲指出,“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它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大纲才对活动课内容只就其范围提出建议。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防止流于形式或变成课堂教学知识简单延伸的倾向。应千方百计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按大纲的要求开好活动课,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从而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