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谷类作物

(一)生产发展概况

谷类作物是战后英国发展最快的农业部门。1970 年前后播种面积已达

314.4 万公顷,较之战前的 1938 年(167 万公顷)扩大了几乎一倍。1970 年以后继续增长。在播种面积扩大的同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更快,致使总产量迅速增加,1970~1984 年增产了 90%(表 42)。目前,英国已跻身于谷物净出口国的行列。

表 42 英国谷类作物产量的增长

1969 ~ 1971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4 年

播种面积(万公顷)

314.4

393.8

397.9

403.8

单产(公斤公顷)

3724

4946

4933

6571

总产量(万吨)

1394.1

1947.9

1962.9

2653.3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46

但是英国谷物生产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品种少、质量差。由于气候凉爽, 积温偏低,不能生产喜温性的谷类作物,尤其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谷物稻谷和饲用谷物玉米,以及高粱、粟等。所能种植的仅限制于喜温凉的麦类,包括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其中的小麦因普遍含蛋白质少,食用价值偏低, 其他麦类的食用价值更低,致使英国食用谷物生产不足。所以一方面大量出口饲用谷物,另一方面又大量进口食用谷物。1984 年进口的食用小麦和稻谷合计即达 133.6 万吨。这种局面的出现由于是迄今人类难以改变的光热不足的结果,因此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根本扭转的。

英国各种谷类作物的发展经历相对的变化。中世纪时期的自给性农业, 以种植供农民自身食用的小麦为主,少量种植大麦作酿酒原料,燕麦作为喂马(主要役畜)的饲料,其播种面积也不小。随着农业结构转向以畜牧业为主,小麦种植面积逐步缩减,而饲用的大麦和燕麦不断增加并相继超过了小麦。尤其是在废除“谷物法”之后,英国小麦远远竞争不过从美洲、大洋洲涌入的质高价廉的小麦,受市场条件恶化的冲击最大,减产也最严重。本世纪 30 年代以后,拖拉机代替马匹成为主要农业动力后,燕麦种植亦大大衰退。自此以后大麦一直是主导谷类作物,直到 1969~1971 年,大麦播种面积还几乎是所有其他谷类作物种植面积总和的两倍。

此后,小麦播种面积逐步上升,实施欧洲共同体的农业政策后增长更快, 到 1984 年其播种面积已与大麦并驾齐驱,总产量则已超过大麦,从而成为主导各类作物。近十多年来,大麦面积略有减

表 43 英国主要谷类作物生产的变化

项目 年份 小麦 大麦 燕麦
播种面积(万公顷) 1969 ~ 1971 年 98.0 231.7 37.5
1977 年 107.6 240.0 19.5
1984 年 193.3 197.8 10.6

单位面积产量

(公斤公顷)

1969 ~ 1971 年 4223 3564 3465
1977 年 4900 4387 4058
1984 年 7715 5540 5189
总产量(万吨) 1969 ~ 1971 年 414.0 825.7 130.0
1977 年 527.4 1053.1 79.0
1984 年 1496.0 1095.8 55.0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46

少,燕麦播种面积则大幅度缩减。因此,英国谷物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小麦。这是当前英国农业生产一个突出特点。必须注意到,近年英国谷物产量的迅速增加,同其他欧洲共同体国家一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共同体对农业实行价格支持的结果,这一政策已造成大量的农产品过剩和沉重的财政负担, 引起各方面的强烈批评。因此这种发展势头能否继续保持,取决于共同体今后在农业问题上的宏观决策,前景未必是肯定的。

最后还需要提到,英国谷类作物的增产,除扩大播种面积、推广良种、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外,改进栽培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四种主要栽培体制值得引起重视,即“拉劳思栽培体制”、“石勒苏盖格—荷尔斯泰因栽培体制”、“低输入栽培体制”、“高氮栽培体制”。

“拉劳思栽培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播种量少,重施磷、钾基肥,再配合分期施用氮肥,侧重于使每个稳所含籽粒大、粒数多,以期由此获得高产。“石勒苏盖格—荷尔斯泰因栽培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密植(每平方米下 500 颗种子)和施用高量的磷、钾基肥,而将氮肥集中在早春返青时施用,侧重于取得穗多的效果。“低输入栽培体制”播种量少(每平方米下种 325 颗), 施用低量磷、钾基肥,氮肥集中施用于拔节阶段,侧重于降低成本。“高氮栽培体制”的播种量和磷、钾基肥适量,侧重于高量施用氮肥,以期提高产量。这几种栽培体制服务于不同的经济目的,但其共同的目标是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二)小麦和大麦

小麦和大麦是英国两个主要谷类作物,随着产量的增长,它们都日益从供应农场内部(食用和饲料用)需要,转变为供出售的现金作物,而且还日益成了英国仅有的出口作物。但是两者的用途和分布形式却不相同。

  1. 小麦

小麦是英国最重要的作物,这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产值最大。前面已经述及,谷类作物占种植业产值的一半左右, 除去占谷类作物合计种植面积的 5%左右的燕麦、黑麦等外,可以估计,小麦和大麦的合计产值几乎占种植业产值的 48%。小麦每吨的价格通常比大麦

高,而且到 1984 年小麦的总产量已经超过大麦,显然,小麦的产值至少要占到种植业产值的 25%,即接近于全部园艺作物的产值或超过全部经济作物的产值。因此,小麦产值居于所有其他作物之上是无庸置疑的。

第二,居民消费的主要粮食。英国居民吃粮以面食为主。1984 年进口稻谷 19.4 万吨,折合每人不过 3 公斤左右。当年每人平均消费的面粉和谷物

为 67.4 公斤,除去 3 公斤稻谷,尚需面粉和麦类谷物 64.4 公斤,全部折成

原粮全国约需麦类谷物 500 万吨。同年进口小麦 114.2 万吨,其余约 385 万

吨由本国供应。在这 385 万吨中,包括一些大麦和极少量黑麦,但其数量有

限,大部分是小麦。英国著名农业地理学家柯卜克在出版于 1971 年的《大不

1

列颠农业地理》一书中,曾估计英国所产小麦有一半和所产大麦有 6 供

食用①。当时全英国小麦总产量为 400 万吨、大麦总产量为 820 万吨左右。

按他的估计,则供本国居民食用的小麦为 200 万吨、大麦(包括作酿酒原料)

为 137 万吨,合计为 337 万吨,与前述的估算数相当接近。时间虽隔 10 余年, 但鉴于英国人口数量和消费习惯并无巨大变化,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种估算都不无根据,也至少说明小麦在英国本国粮食供应中的主导地位。还进一步说明,尽管英国所产小麦质量较差,不适宜单独用于烤制面包,从而需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优质小麦,但本国小麦在磨粉后制作饼干、糕点以及掺合在进口面粉中烤制面包等方面,仍有大量需要,所以在粮食供应中还是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数量上仅次于大麦的精饲料来源。1984 年估计约有 600~700 万吨小麦用于喂养畜禽。

第四,是仅次于大麦的第二位出口作物。从第一章的表 14 可见,除谷类作物外,英国其他作物全都不能完全满足本国需要和提供出口。在谷类作物中小麦的出口量少于大麦,同时有大量进口,所以净出口量尚只及大麦

1

的3 强。

英国种植的小麦绝大部分是冬小麦。近年来迅速发展并逐步超过大麦, 除去有利的价格和销售条件外,它在适宜的气候、土壤和集约经营下,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是个重要原因。1978~1982 年 5 年平均,小麦的单产为每公顷 5.7 吨,大麦仅为 4.4 吨。在集约经营方面,现代英国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平足以提供保证,因此,重要的是选择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

较之大麦,小麦在英国算是“娇嫩”的作物,它要求降水适中、夏季温暖、日照较充足的气候条件。它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全国 95%以上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集中在年降水量在 750 毫米以下,7~8 月间平均气温超过15.5℃,夏季月份平均日照时数超过 5.5 小时的英国东南部低地带,尤其是英格兰东部泰晤士河和亨伯河之间,以及中部平原地区。

小麦对土壤的要求也比较苛刻,在质地粗的砂性土壤和薄层的腐殖质黑土上皆生长不良,因此肥沃深厚的草甸土(经排水后)和养分较丰富的棕色森林土,包括一些质地中等或偏粘重的棕色森林土,是栽培小麦比较适宜的土壤。这些土壤分布广泛的芬地、东安格利亚低高原、中部平原、崖壁带中的粘土谷地等则成了英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

① 见参考文献 36。

总的说来,英国的自然条件对种植小麦不是很有利的。阴凉潮湿的气候, 往往使小麦籽粒不饱满和不能及时成熟,从而降低产量或引起收获中的损耗。偏旱年份丰产、偏湿年份减产的规律在小麦生产中表现得很突出,各年间单产的变化可达增减 20%的幅度。偏湿年份不仅因光热不足直接影响小麦产量,而且还间接地通过病害加剧而造成损失,如 1973 年,估计因病害引起的损失即占当时小麦总产量的 15~20%。因此,品种改良是保证小麦持续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本世纪以来,英国陆续培育或引进了一系列抗逆性(抗低温、抗倒伏、抗病害等)强的高产品种,包括约曼、郝尔德发斯特、小爵士、威尔密那以及前述的马里斯·汉茨曼、马里斯·尼姆罗德等,它们的推广产生良好的效果。阴凉潮湿、光热不足也是造成小麦食用价值低的主要因素,至今英国品种工作在提高小麦质量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 大麦

在英国,大麦的重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迄今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第二,是最重要的出口作物;第三,是发展畜牧业的精饲料最大来源; 第四,是酿酒工业的主要原料。用大麦酿造的啤酒在国内市场上需要量很大, 用它酿造的“威士忌”酒,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是经久不衰的畅销货。

同战前相比,英国大麦发展很快。1977 年播种面积创 240 万公顷的最高记录,为 1938 年时的 6 倍以上。近年来,虽因小麦的排挤,大麦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育成高产的硬杆品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很快,从 1969~1971 年的每公顷 3.6 吨,增加到 1984 年的 5.5 吨,从而同期内总产量由 825.9 万吨增长到 1095.8 万吨,即增长了 33%左右。

大麦具有早熟、耐瘠薄的特性,对光热条件的要求亦比小麦低。它在英国成了种植最广泛的作物,北起设得兰群岛、南迄英吉利海峡北岸,东自英格兰东部沿海、西至北爱尔兰,几乎凡有耕地分布的地方都有种植。不过其主要产区还是东南部的低地带,这里集中了全国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

3

4 左右。尤其是在白垩坡地区,因发育生成的腐殖质黑土土层薄,不

适其他作物(除牧草外),耕地的一半以上用于种植大麦,成了最著名的大麦产区。由此可见,大麦的分布兼具分散性和集中性,这种分布形式同小麦是不一样的。

英国东南部低地带既是大麦,也是小麦的集中种植区。这里两种作物往往夹杂分布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农场。在通常的情况下,一般土层深厚肥沃、粘性较大的耕地种植小麦,土层薄而瘠瘦、砂性较大的耕地种植大麦。因此肥地种小麦、瘦地种大麦是英国谷类作物分布的又一个特点。

(三)其他谷类作物

  1. 燕麦

燕麦是严重衰退的作物。历史上,它因作为役畜(马)和绵羊业的主要饲料,以及耐阴凉潮湿的特性,曾是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直到 1938 年,

其播种面积还有 95.8 万公顷,总产量 196.5 万吨,皆居于大麦和小麦之上。二次大战后,燕麦生产不断缩减,1969~1971 年播种面积 37.5 万公顷,总

产量 130 万吨,1984 年分别只有 10.6 万公顷和 55 万吨。致使燕麦生产不断下降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用途不广。英国所产的燕麦几乎完全作为饲料(包括其秸草), 只有极少量供食用(煮成燕麦粥)。随着役畜数量急剧减少,对燕麦的需求量自然下降。而作为养羊业的饲料,被其他作物(尤其是大麦)所替代。

第二,单产低。据近十年的资料,在栽培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每公顷燕麦产量要比大麦少 300~500 公斤。

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燕麦在多数地区一直受其他谷类作物,主要是大麦的排挤。只有在北爱尔兰、苏格兰北部、英格兰西北部、威尔士中部等气候过于阴湿、土壤酸性重的高地,燕麦尚保留部分优势,因而成了典型的高地作物。但是,即使在高地带内,其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形不成集中的产区。

  1. 黑麦

中世纪时,黑麦曾是英国一种重要谷物,用于烤制略带酸味而富有营养价值的黑面包。在北爱尔兰还用于酿制黑麦威士忌酒。以后,随着居民膳食习惯的变化,转而用作养羊的饲料,种植面积也逐步缩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内粮食供应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因用其作为“国家面包”的混合料,面积稍有扩大,主要种植在贫瘠酸性的土壤上。1944 年曾达 4.05 万公顷。战后,面积又复减少,近年仅保持在 5 000~6 000 公顷的水平上。较多地分布在北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

  1. 混合谷物

通常由小麦、大麦、豌豆、燕麦混种在一起,作为牲畜的饲料。1938 年时种植面积 3.8 万公顷。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面积有所扩大,1950

年达 33.5 万公顷。原因是此时国内谷物供应紧张,对饲料实行配给,而且规定禁止用大麦和小麦喂养牲畜,从而促进了混合谷物的增产。此后,它几乎在所有地区都逐渐被单产较高的大麦所取代。1973 年时降为 5.1 万公顷,1984年仅余 1 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英格兰西部和威尔士。

  1. 玉米

英国历史上不种玉米,本世纪 60 年代,为适应居民消费需要(如膨化食品等),开始引种于光照条件最好的英格兰东部和东南部,主要是东安格利亚南部沿海。1970 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种植面积为 1434 公顷。但终因气候条件不适宜,特别是夏季温度不足结籽、成熟的要求,未获推广。目前玉米作为谷物生产业已停止种植,而作为牲畜的青饲料和青贮料也未获得显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