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英国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低湿地的改造
英国低湿地面积广大,不仅分布在低地带内,也分布在高地带内的沿海低地、河谷底部和低缓坡地。过高的地下水位,妨碍生长在这些土地上的农作物的根系发育,限制着产量的提高。根据全国小麦调查资料,在低湿地上适当排水,就可以使小麦产量提高 20%①。不仅如此,水分过多易使土壤泥泞粘结,既使农机操作和放牧牲畜发生困难,也会使地表坑洼不平,破坏土壤结构,使牧草不能正常生长。
英国农民一向有开沟、埋管进行排水的传统。应该说,不少低湿地都程度不等地有着一些排水设施。但是,确有一部分排水设施标准过低,或者沟道、暗管遭损失或淤塞后未能及时修缮或重建,以致不能正常发挥减少土壤水分的作用。对于英国需要排水的土地面积各方估计不一:一种估计是全国约有 280 万公顷②;另一种估计是迄今全国有约 26%的农用地需要增建或改善排水系统;还有的估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需改良的低湿地就有 520~ 540 万公顷,其中约一半土地增建排水设施从经济效益看是合理的。但是 1972
年以来,英国全国平均每年新增加的排水工程仅涉及 3875 公顷①土地,远远赶不上发展农业的需要。
- 低产地的合理利用
英国的低产地主要指面积达 614 万公顷左右的粗放放牧场,它集中分布在高地带,尤其是北苏格兰高地和南苏格兰高地。粗放放牧场并不完全是天然牧场,其中有相当部分存在一些排水设施,少数还施过肥。但是一系列不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却严重影响其利用价值。从自然条件看,地势崎岖、土层瘠薄、气候阴冷潮湿,既影响草场质量,又缩短其放牧季节(一般只用于夏秋季放牧)。从社会经济因素看,这类牧场的集中分布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农场规模小,人口稀疏,青壮年劳力外流严重,农业从业人员年龄构成不断老化等,这些因素阻碍着当地农业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一般是英国境内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
若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考察,这类土地用于农业是不合算的。它占全部
1
农用地面积的3 ,所提供的产值却不足全国农业总产值的5% 。在这
里经营农场的收入水平也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因此,多年来有一部分粗放放牧场陆续转为其他用途,主要是造林,其次是饲养鹿群、松鸡,以及辟作山区休憩、游览地等。但是,这类土地在整个英国农业的结构和布局上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它是向低地农场供应幼畜、母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的基地之一。因此,不可能设想在短期内把全部粗放放牧场都转为其他用途。
一些英国学者主张采取林牧结合的方式来改善这类土地的利用。从环境条件看,英国高地带完全适合松、云杉等针叶树种的生长。把部分粗放放牧场转作针叶树种植园,既可增加这些土地上的收益,又可通过兴修道路、增
① 见参考文献 36,第 45 页。
② 见本书第二章。
① 见参考文献 52,第 224 页。
设伐木、林产加工等生产项目和服务设施等,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利用畜牧业中的闲散季节工)来改善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林牧结合还可改变当地现时的单调荒凉景色,有助于兴办旅游和休憩、娱乐设施, 为居民增添另一项收入。恰当布置针叶树种植园的位置可以改变小气候,为牲畜创造较好的避风条件,减少暴风雪引起的损失。针叶树所提供的木材, 可用于修建畜舍,也可用于筑篱笆,以组织草场的合理轮牧①。从各种意义上看,这些意见确有可取之处。
- 农用地不断遭蚕食
这是英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最主要,也最令人忧虑的问题。英国是每人平均占有农用地很少而且土地的后备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理应极其珍惜地使用一切可能用于农业的土地。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农用地在不断遭受蚕食而日益减少。仅 1960~1983 年间,农用地计减少了约 120 万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 5.5%左右。若继续按此速度减少下去,则 400 年后全部农用地将荡然无存。一些典型调查汇总得出的结论更为惊人。它表明,若不加控制, 英国全部农用地将在 200 年内损失殆尽,个别地区如萨里郡将在 132 年内、
默西赛德郡将在 41 年内失去全部农用地②。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优质土地的损失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土地。英国学者贝斯特作过一个概略的计算,在他所拟的土地分类中,一等地只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2.3%,而在损失掉的全部农用地中,一等地却占了 12%。也就是说, 一等地的损失速度是其他土地的 5 倍③。
同农业争地的有自然保护区、市外旅游和休憩、军事设施、交通线路、城市扩张等,其中最主要也最难于逆转的是城市扩张占用的土地。50 年代后,因居住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原因,在英国出现大城市居民向外迁居的趋势。原有卫星城镇的扩展、新城建设、大城市边缘新住宅的兴建,占去大量农用地。在英格兰和威尔士,1951~1981 年间,城镇用地就从占土地总面积的 8.9%上升为 11.6%,即 30 年间扩大了 30%。
农用地的实际损失尚不止此数。因为在城市周围出现面积可观的城乡边缘带。这里由于建筑物、道路纵横穿插,致使许多农用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它们虽尚未被建筑物占去,实际上已很难用于农业,有的沦为杂草丛生的废地。
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向外围扩展和人口外迁,不少大城市的市中心区却趋于人口稀疏化,形成“内城”问题。这就不仅是农用地的损失,而是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了。
因此,抑止城镇占地继续扩展的趋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整个社会经济政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正如一些英国学者所指出:“内城是造成土地利用压力的巨大连锁反应的源地,为农业争取土地的战斗,应该从内城的非衰落化开始”①。
① 见参考文献 45,第 66~68 页。
② 见参考资料 45,第 37~38 页。
③ 见参考资料 45,第 37~38 页。
① 见参考文献 45,第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