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的落榜诗

唐代的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试帖诗”。这种诗每句要求 5 个字,至少

写 12 句到 16 句,还要讲究平仄时仗押韵。

诗人祖有一年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这年“试帖诗”的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是位擅长用精炼语言刻画诗歌意境的诗人。他拿着题目思索起来:

终南是长安城南的大山,层峦迭嶂,景色幽美,在长安城的高处,隐约可见此山的北面;此山春天草木青翠。夏天林木蓊郁,秋天一片金黄,冬天白雪皑皑。想到这里,他迅速地在试卷上写下两句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第一句的“阴”即山的北面,这句写出了远望终南山秀美的景色。第二句点出山势的高峻和积雪深厚。祖咏觉得这两句诗已经照应了题目的“终南望雪”四字,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唯有“余”字尚未表达出来。他又思索了片刻,在考卷上写下两句诗:“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雪后天晴,山林中的积雪反射出强烈的光芒,长安城中顿时增添了不少寒意。祖咏用“霁色”和“暮寒”从写景与感觉上传神地写出了“余” 字的韵味,祖咏反复吟咏四句诗,觉得题目意思表达完了,不应该再写下去了,于是他不顾“试帖诗”的清规戒律,毅然交卷。

考官们一看祖咏的诗不合规定,没有录取他。尽管祖咏落榜了,但他这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却流传了下来。他这种不愿追求功名而糟踏诗作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