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谐巧趣竞放辉

古来巧对甚多,琳琅满目,一是拆字联:“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此木”二字合为“柴”字,余类推。二是难对:“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此联传为苏轼对辽使出句。下联之“四”只能用三个字表示。此类对均极难。三是偏旁和拆字相结合:“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还有“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偏旁均须含五行。四是谐音隐人名:“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此联上下各稳一人的名和字。五是取对联原字反排或反推:“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无锡锡山山无锡;黄河河套套黄河。”六是雅谑:“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七是以人名为对:“才富文中子,身高武大郎。”“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八是取相近音(或音同字不同的字)为对:“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令姑箍。”九是叠字读音不同成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题北戴河孟姜女庙)。十是巧喻某种图景成雅趣:“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猿猴走雪地两行佛手香椽。”十一是巧喻某种哲理或境界:“壶漏漏干船漏满;灯吹吹灭火吹燃。”“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是面前人。”十二是巧稳四季、四方或药名等等:“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十三是自行互变为联:“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十四是一语双关。传神童程敏入京,宰相李贤欲以女妻之,出上联云:“因荷(何) 而得藕(偶)”,程答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遂招为东床。这类对联举不胜举,若干还属“绝对”,即只有上联,至今仍无下联,以上分类也只就其一点而言,并不准确。再举一联;“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他装谁是谁谁装谁谁就是谁。”(戏台联)这类对联无一不是一语双关

或举一反三的,搞成文字游戏了。

还须说明,这类妙联常常流传有好些故事。如传纪晓岚曾对乾隆吹牛说, 他家乡每个村民均能对一对。一次乾隆微服私访纪之家乡,对一锄地农民指塔出上联:“孤塔矗矗七层四高八角”,农民摇于而去。乾隆遂问罪于纪, 纪则称农民摇手正对下联:“双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亦传此联是李调元到江南作官时同牧童的答对。又传苏小妹曾同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互相出对戏谑(均苏出佛应)。“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佳人汲泉绳牵水底观音。” “五百罗汉渡河岸畔波心千佛手;一个美人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实际上, 这类传说,常常都是赞助有上联,再编一故事,引出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