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诗钟——“十四字诗”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丰富,对仗、音律、博雅诸方面都可显示诗人才智, 斗思斗巧。而诗钟,则纯粹是文人雅士发明的一种斗智斗捷的“文字游戏”。诗钟流传至今,仅 100 多年。最早流行于福州,福州人创造了这种诗体,喜欢做诗钟的人很多。他们宦游各地,把诗钟带到了大江南北。清道光年间, 朝野中名公臣卿好风雅者好为诗钟,故诗钟社较多。庚子年为庆祝灯节,玻璃厂一些书店在门外命题公开征诗,盛极一时。辛亥革命后,民国 2 年,梁

启超在北京三贝子花园大宴宾客,与宴者达 200 人,酒后做诗钟添趣,被传为美谈。

从形式上看,诗钟极像律诗中间的一联,故又叫“两句诗”,因多是七言,故也叫“十四字诗”。所以叫“诗钟,是因限定极短的时间交卷。通常文人在一起聚集时,将一个铜钱用线系于竹香上,下承以铜盘,香焚线断,钱落盘中铿然作声,有如钟鸣,此时即将做好的卷子上交,故称“诗钟”。诗钟的体裁很多,通常分两大类:一类叫“分咏格”,即任拈两件绝不

相干的事物为题,每题作一句,两句文字须对仗,组成一联。如分咏“诸葛亮”和“猫”云:“胸中早定三分策,眼底能知十二时。”分咏“莫愁”和“醉蟹”云:“洛邑女儿卢氏妇,青州从事内黄侯。”均对仗工丽。咏物诗钟,多分咏格,如《湘烟阁诗钟》所载分咏“夕阳”与“晴蜒”一联:“杨柳楼西红一抹,藕花风外立多时。”刻画有神。另一类为“嵌字格”,任括两个平仄不同的字,都限定嵌在两句中的第几字,也要对成一联。这一联如律诗一样,必须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嵌字格的形式多至一二十种,主要有凤顶格、燕颔格、茑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鱼尾格等,分别将诗眼之字嵌于第一至第七字上。这七种形式,是嵌字格的“正格”,是基本的, 此外还有“杂体”等多种,旨在多设难关以验作者的才思,就不一一细举了。

以诗钟为“斗捷”的聚会(叫“钟聚”,也叫“联吟”),有一套严密的方法。通常先推举两人为词宗(阅卷人),再任取一书由他们在某页某行中拈出第几字作为“诗眼”,限定嵌于第几字。诗眼两字必须平仄不同(如是两个平声字,仅能嵌于第一或第三字)。若用分咏体,则由词宗各举一题目,二者须是绝不相干的,在限定的短时间内作成一联。评选的方法是由阅卷人选录出状元、殿军、榜眼、探花。也有的不设阅卷人,由投票决定名次。

喜爱诗钟的人很多。张之洞在两湖时,常召集幕僚以此消遣。请末小说家林纾,曾发起“冷香”诗社,灯节公开征诗。福州作诗钟的风气,始终不衰。民国以后直到抗战胜利,诗钟一直盛行。解放后,喜爱此道者依然众多。

诗钟诞生 150 年来,前期重典实,取其博雅,清末多趋白描,取其才性。粤派重学养,闽派神味。

诗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文艺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