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

唐代大曲中的法曲名作。《太真外传》注:“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故刘禹锡有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党羽衣曲。”天宝四年(公元 745 年) 册立杨太真为遣妃,“进见之日,奏霓党羽衣曲。”“望仙山”的创作动机和后来演化而成的“月宫仙乐”的传说,都与唐代崇奉道教有关。由于此曲为册立“女道上”为贵妃而作,故舞蹈的道具、服装也与道教的幡节、羽服结合。因此,这一法典的创作之初,具有浓厚的道曲因素。至西凉都督杨敬述讲献《婆罗门曲》以后,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 年)太常寺所刻石碑中改胡曲名,将《婆罗门》改名为《霓裳羽衣》,说明这一法典经过再创作,转以《婆罗门曲》为主。在刻石曾定名为《婆罗门曲》刻石以后,又重新恢复了《霓裳羽衣》的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