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讲话的顿歇

画留空白、课留“思地”。高明的画家,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 出色的乐师把听众引入“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教课时恰到好处地停顿,往往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

有的新教师初次授课,语音节奏太慢,咬字不清,声音微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的老教师发声不得法,讲究课后精疲力尽,这样久而久之,声带劳损,声音嘶哑,就会造成发声器病变。讲课节奏太快,是新教师易犯的通病。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讲课过程中没有和学生发生感情“交流”,形成“我讲我的,你听清听不清我不管”。这样,就失去了讲课的目的。克服的办法,是培养教师的自控能力,增强自信心。在讲课时,教师眼睛要敢于直看学生,从学生的表情上检查讲授效果,根据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点、非重点的关系,联系学生的接受情况,正确运用轻、重、缓、急,逐步出经验,形成最佳的语言节奏。咬字不清,讲话囫囵吞枣,或有字头无字尾,或者有字尾无字头(声母或者韵母残缺),这主要是由于发声器过分松驰的缘故,克服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也可以像曲艺演员那样,选几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活动功能,久而久之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讲课与平时闲谈有重要区别:小范围谈话只需少量的气就够了,而且间歇时间长;讲课则不然,它要求音量贯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由于不懂得发声技术,讲课时址起脖子喊,过分使用声带,使声带疲劳充血。长期下去,声带就会闭合不拢,形成声带小结,造成声音嘶哑。

那么,教师应掌握哪些发音技术呢?

发声的基础是气息。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 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气入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气息准备的量多了,就可以避免因气息不足而加重声带的负担。怎样才知道气息的深浅呢?这就要看呼吸了。呼吸是发声过程,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声音。在感觉上,正确的发声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这表明气吸得深。气吸得深声带就不易疲劳,如果讲谭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气吸得浅,声带就容易疲劳这和歌唱演员唱歌的情况是相类似

的。

要使声音集中、圆润、动听,先有正确的呼吸也不够,还必须正确使用“共鸣腔”——胸腔、口腔、头腔、鼻腔。圆润动听的声音是以上共鸣腔联合调节的,偏重用胸腔,声音低;偏重用头腔,声音飘浮;偏重用鼻腔,声音晦涩;只用口腔,声音干燥。所以共鸣要协调合作。大声讲要求胸部放松端正,口腔张圆,使声音达到口腔上部的中间,鼻孔微微张开,感觉声音集中于一个点上。只有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动听、响亮、传得远。舌、齿、唇是形成字音的最后调节器官,灵活的舌、齿、唇可以把字咬得完整、清晰、准确。讲课时要有意识地放大它们的使用幅度,以形成完美、动听、响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