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操作

所谓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语言要生动形象,既幽默诙谐、活泼有趣, 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小学教材《瀑布》一诗,通篇无一字直接写瀑布的声音、颜色、形态, 而一位教师的讲课,会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色、如见其形。他绘声绘色地描绘道:“诗人站在远处看到千丈青山岿然不动,瀑布像白银一样镶嵌在上面,形容了瀑布的色彩又写出了它的静态。走近呢,瀑布溅起许多水点犹如粒粒珍珠,看上去瀑布不是像一座由无数珍珠串成的屏风吗?远看如银链,近看似珠屏,有形有色,化动为静,写得多美啊!”教师还动用十分形象、直观的语言让学生体会风吹过瀑布,小水点在不同层次的疏密动态。“如烟”是形容小水点及水气上升飘散的状态;“如尘”是形容下层小水点纷落的状态。通过教师传神的讲述,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瀑布,而且感受了瀑布的美,祖国山河的美。我们再看一位历史教师是怎样动用语言艺术再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特定的历史人物的风采的。他在讲授斯巴达克起义中布林底西港时是这样描述的:“公元前 71 年大奴隶主克拉苏率领反动军队向斯巴达克起义军凶猛追击。在一条通往布林底西的大道上,英勇机智的斯巴达克从黑色战马上跳下来,面对即将开始的生死搏斗,在沉思中抚摸着马头,像有千言万语要对这匹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战马诉说。然而,他只是满怀深情地用自己的头靠近战马的眼睛,依贴在战马的嘴边。突然,斯巴达克怒目炯炯,一跃上马,拔出利剑向战马的尾部猛刺,战马嘶鸣,向前奔驰, 斯巴达克挥剑呼唤战友们:‘冲啊,杀死克拉苏⋯⋯’战场上顿时烟尘弥漫, 刀剑相击之声响彻云天。斯巴达克挥舞着战剑来回冲杀,斩杀一个又一个敌

人,不幸他的大腿负伤,血流满地,但仍率领战友浴血奋战,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斯巴达克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深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动摇了罗马奴隶主的基础,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这样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讲述,自然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心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应有幽默感,做到寓庄于谐。在课堂教学中,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一些颇具情趣的笑林趣谈、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讲授妙趣横生。有一位中师语文教师为了给学生纠正方言土语,引导学生学好普通话,他了解学生语言情况后,把赵元任先生写的《施氏食狮史》用拼音印发给学生注汉字。原文第一句为“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公布原语文结果, 竟无一人对。其中有学生注为“是死尸、是死尸、誓撕,誓撕死尸”。大家在捧腹大笑之余,对宪法规定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理解加深了, 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提高了。但是,一切语言的动性、直观性都要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使幽默的轻松感和科学的严肃感协调一致,幽默必须适度, 不可庸俗化,以至贫嘴滑舌,插科打诨;或用得太滥,平添蛇足,其效果就适得其反了。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了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不可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