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了绘画及音乐艺术理论

庄子的思想理论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也发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庄子提倡的“清虚”、“玄远”一直是中国画的主流理论。历代画家都崇尚“气韵藏于笔墨,笔墨成气韵”的绘画理论,以“气韵生动”为创作目的,主张以淡为韵,以清、远构成雅韵、清韵。当时的画论家在论及气韵在山水画发展中的作用时认为,气韵有发自于墨者,有发自于笔者,还有发自于意念者, 也有发自于无意无念者。发自于无意无念者为精品、神品,发自于意念者和发自于笔者依次落于下乘,而仅仅发自于墨者更是流于末端。这里的所谓“无意之韵”,正是庄子在“疱丁解牛”中表现出的心与物忘、手与物化的境界。

晋朝最负盛名的画论家宗炳曾在《画山水序》中分析了山水画得以盛兴的原因,他指出,人之所以爱好山水并加以绘画,是因为从山水可以得到一种“神飞扬”、“思浩荡”的精神解放,人可以从山水之形中透视出山水之灵。而所谓山水之灵,实际就是可以使人精神飞扬浩荡的山水之美。由于人是有个性的,个性即是一种限定,而山水的本身是无限的、无个性的,所以, 山水之美可以由人主观地发现。由山水之形表现出的美,最容易从有限通向无限。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大美不言”。

庄子甘于淡泊的人生品格和审美意识,在宋明时期的画坛上也极具影响,许多画家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画山则峰不过三、五峰,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或是竹石枯林,或是秋岚夕照,都表现出萧蔬淡泊的艺术情趣。

此外,庄子思想还与禅宗理论一起,以其凝练若虚的精神,影响了宋明以后的许多画派。许多画家竞相以去知、去欲的虚静之心,深入到创作对象的本质之中,把握其精神实质、追求形神相融,从简易平淡中毕现创作对象的精神风采。

除了对文学、绘画的创作有过深远影响之外,庄子思想还对魏晋的诸多音乐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这部音乐理论著作中,依据老庄的言不尽意的思

想,否认音乐和人情之间的任何必然联系,主张声无哀乐,着眼于探索音乐和人类情感之上更为本质的东西。他认为圣人作乐是顺天地之体而成万物之性,因此音乐是自然而然、不带有情感的。这一音乐理论,同老庄的无名无形、无声无味的道在本质上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