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及其作者

1792 年秋,一个普鲁士残废退伍军人来到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波茨坦,送

他 12 岁的幼子参军。这孩子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从这一天起,克劳塞

维茨开始了他长达 39 年的军人生涯,并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的军事理论家。刚刚入伍,克劳塞维茨在波茨坦一个步兵团里当士官生,具体职务是在

步兵团行进时,担任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旗手。1793 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合同革命后的法国作战,克劳塞维茨参加了围攻美因兹城等多次战斗,充当传令兵,后被提升为正式的掌旗官。每逢战斗间隙或休假,他都如饥似渴地读书。1795 年,15 岁的克劳塞维茨成为少尉军官。

1801 年,克劳塞维茨被选送到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开始了他一生中重要的阶段。他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沙恩荷尔斯特的器重,结下了忘年之交。沙恩荷尔斯特是普鲁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主编过《新军事报》,对普鲁士军队的情况十分了解,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普军的主张。这些给克劳塞维茨留下深刻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于 1803 年在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经沙恩荷尔斯特推荐,当了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在此期间,他经常参加沙恩荷尔斯特主办的军事协会的活动,听哲学课,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并将研究心得写成文章。

1806 年 10 月,普军同拿破仑会战于奥尔施塔达,克劳塞维茨随奥古斯特亲王所率的步兵营参战,败退时被法军俘获。一年后获释回国。从这时起, 深感普军落后的克劳塞维茨,根据切身经验,开始大力鼓吹对普军的改革。

作为普鲁士王国支柱的普军,此时仍是一支雇佣兵,军队内部实行野蛮残酷的镇压,以维持秩序和制止逃跑。军饷微薄,给养极差,只有贵族才能成为军官。战斗中,依旧采用过时的“线式战术”,使用密集的队形进攻, 行动笨拙,伤亡比例很高。克劳塞维茨积极参加了沙恩荷尔斯特主持的军事改革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方案,为普鲁士军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1809 年,克劳塞维茨进入总参谋部工作,后升为少校,任柏林军

官学校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

普鲁士军事改革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一方面遭到法国占领军当局的破坏,另一方面受到封建贵族和贵族军官的拼命反对。1812 年 4 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与拿破仑结盟,辞去普鲁士军职,前往俄罗斯,先后担任俄军参谋部中校、军参谋长,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大会战。第二年,克劳塞维茨回到柏林,升为上校,后担任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莱茵军团参谋长。从这时起,他抓紧一切时间,开始总结拿破仑战争的经验,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

1818 年,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升为将军。从此,

他在 12 年中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根据自己 20 余年的战争实践, 陆续研究了 130 多个战例,整理了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1830 年春,克劳塞维茨奉命调到炮兵部门任职。第二年秋,因患霍乱去世。他妻子玛丽,将他的 3000 多页遗稿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 10 卷。其中第 1、2、3 卷合称《战争论》。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全书共 3 卷 8 篇,涉及军事领域各方面,其精髓是对战争性质的论述。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不是独立的东西,而是政治通过另一种不同的手段的继续,因此,所有大的战略计划中的主要方针,绝大部分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而且这些主要方针越是涉及到整个战争和整个国家,它们的政治性也就越为明显。”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著名论点:“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战争论》不失为一部不朽的军事理论著作。它引起的反响,实现了克劳塞维茨所期望的:“我的抱负是要写一部不是两、三年后就被人遗忘,而是对此有兴趣的人经常翻阅的书。”它在 20 世纪所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争理论形成过程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高度评价了《战争论》一书的学术价值,始终把“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