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不是小溪

打开德国艺术史,人们常会为一群音乐巨星的光彩夺目而发出惊叹。这就是从 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末的一个世纪中,相继诞生的七位作曲家。他们是:巴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这七位音乐大师,不但各自在音乐史上留下灿烂的成果,而且在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延续性,就好像前一位把一枚戒指传给了下一位,并依次传下去。那么位居七位音乐大师之首的巴赫传给了后人什么呢?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1685 年 3 月 21 日出生在埃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音乐家。他从小受到严格的音乐训练,但不幸的是,9 岁时他母亲去世了,一年后又失去了父亲。他只好跟着 24 岁的大哥学习音乐。在以风琴手为职业的哥哥家里,生活仍是贫寒的。为了减轻哥哥的负担,巴赫小小年纪就参加了“儿童歌唱队”。每天走街串巷,靠唱歌谋生。巴赫的嗓音很美,歌声悦耳动听,常被选进教堂当歌童。15 岁时,因变声不能继续唱歌,于是改拉小提琴和演奏管风琴。

巴赫不仅具有音乐才华,而且在性格上坚毅不拔。一次,他在哥哥家的书柜里看到许多著名作曲家的乐谱,但哥哥不放心把这些珍贵的手稿交到一个孩子手里。巴赫不死心,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拿出乐谱,到户外的月光下,

一行行地抄录。就这样,他每天晚上坚持抄写一份,日复一日,用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问,抄完了大部分乐谱,小巴赫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但哥哥发现后,奖赏他的是一记耳光。

由于刻苦努力,勤奋好学,18 岁时,巴赫已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有一年,他参加了在德累斯顿举行的管风琴比赛,对手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管风琴师孟晓。比赛的方法是两人根据同一主题进行即兴变奏。主持人让巴赫先演奏。只见他潇洒自如地演奏起来,从他指间流出的音符竟富有如此魅力,赢得一阵阵掌声和喝彩,轮到孟晓上台了,可是四处都不见其踪影,原来这位阅历很深的风琴师,听了巴赫优美动听的演奏后,自愧不如,与其当众败下阵来,不如放弃比赛。于是,他趁人们不注意时悄悄离开 J。

尽管巴赫有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音乐修养,但在当时的德国, 他却一点社会地位也没有,只能充当宫廷和教会的奴仆。他先后担任过教会的风琴帅,合唱乐长和宫廷乐师,但却始终是一个穿着佣人制服的仆役,这种时代背景在巴赫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他的很多作品是为宫廷和教会所写的宗教音乐。

但是,巴赫生活的时代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同时,少年时代的贫苦经历,又使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愤恨之情。当时的教堂严禁妇女参加教会合唱,他却把自己的表妹领入教堂,参加了合唱队。为此他受到主教的训斥,但巴赫并不以为然,在魏玛大公的宫廷任职时,巴赫也时常与宫廷发生冲突,甚至被扣上“头颈倔强,强行要求辞职”的罪名,关了一个多月的监禁。

巴赫曾二结婚,有几个孩子。这是一个热闹的“音乐之家”,有三个孩子继承了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次子长期住在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 ”,王子住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欧洲音乐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人都有直接影响。

1723 年,巴赫全家移居莱比锡。此时,这位 38 岁的音乐家在德国已十分有名,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身兼多职。他不公提任一所学校的合唱队长, 指导学生学音乐,同时又担任教会合唱队的指挥和监督。此外,他还教授拉丁文,甚至为婚丧嫁娶、喜庆仪典写曲子。繁重的创作和愁苦的生活,夺去了巴赫的健康,加上童年时用眼过度,到了晚年,他几乎双目失明。晚年的创作都是由他口述,妻子和学生记录。

在德文中,“巴赫”一词的原意是“小溪”。但贝多芬有句名言:“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巴赫一生创作了 500 余篇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在继承德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国、意大利的音乐文化精华, 发展了德国音乐的音乐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对莫扎特、以多芬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欧洲音乐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750 年,巴赫在莱比锡去世,终年 65 岁。

作为巴赫家族中最伟大的音乐家,巴赫一生创作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 人们把他誉为欧洲的“音乐之父”和“一切大师中无可比拟的大师”。《巴赫作品全集》就有厚厚的 47 册。他虽然逝世 200 多年了,但他的作品现在仍然经常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