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18 世纪 80 年代初,一场席卷德国文坛的“狂飙突进运动”,孕育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和诗人。他像一面旗帜迎风招展,使得沉闷保守、四分五裂的德国文坛,重又唤发出自春。

他就是伟大的德国文坛巨人——歌德。

1749 年 8 月,约翰·沃尔夫甘’歌德出生在法兰克福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母亲是市长的女儿。歌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对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音乐和美术的兴趣,学会了法、英、意、希腊、拉丁等多种外文。

1765 年,26 岁的歌德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父母希望他将来能谋到一个行政官员的职位。但是他更感兴趣的却是自然科学和艺术,创作了不少的抒情诗和喜剧。

五年后,歌德又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斯宾诺沙的哲学思想和大自然的美景,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写出了《五月之歌》等许多优美的抒情诗

篇。他结交了许多思想进步的朋友,加入了反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和虚伪陈腐道德思想的“狂飙突进”阵营。

1771 年 8 月,歌德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法兰克福。他虽以律师为业,但却像一个全副武装的斗士,精神抖擞地跨进了文学殿堂。歌德在一篇著名的讲演中,谈到自己读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好像有“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目看到光明。”“我的生命无限地扩大了。”表明他抛弃古典主义的坚定决心。他用六周时间写出的剧本《歌德·冯·柏立兴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歌德十分喜欢徒步旅行。在一次乡下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名叫夏绿蒂·布甫的姑娘和她的未婚夫。歌德很爱慕夏绿蒂,但自知没有希望,非常苦恼。此时,正好有一个名叫耶路撒冷的青年,因恋爱失败而自杀,引起很大轰动。歌德使以自身的体验和耶路撒冷的自杀作为素材,用三四周时间完成了通信体裁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歌德的第二部小说,并使他一举成名。这本小说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德国文学在国际上第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作品。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就带着这本书,后来与歌德见面时,仍以这本书为谈论中心。

《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优秀作品出版后,许多名流、学者和达官贵人前来拜访歌德。他外出旅行,所到之处,无不被奉为上宾。1775 年,他应邀米到魏玛公国,不久被任命为高级顾问,后又封为贵族。

担任公职并没有使歌德停止写作。然而魏玛毕竟太小了,所以,一有机会,歌德就前往瑞士和意大利旅行,并访问了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文化中心。在此期问,他结识了德国著名作家席勒,并完成了一系列创作。

长篇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60 年之久。第一部完成于 1806 年,第二部 1831 年完成。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后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歌德运用浮士德这个 16 世纪传说中的人物,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浮士德老博士独自在中世纪的书斋里研究学问,穷年累月,一无所获。他为此非常烦闷。魔鬼靡非斯特在天上和上帝打赌,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一大,靡非斯特来到浮士德面前,同他订立契约:他甘愿作浮士德的仆人,使浮士德摆脱烦恼,感到满足,但就在感到满足的一瞬间,靡非斯特不再是奴仆,而浮士德将反为靡非斯特所用。靡非斯特用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一同出去游历世界。历经种种磨难和考验,在浮士德 100 岁双目失明时,终于让他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满足,喊出了一句“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死去了。按照契约,浮士德感到满足时即应归靡非斯特所用,但天使们却把他抢救到天上去了。

歌德借用浮士德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理想世界的信心。靡非斯特代表腐朽落后的势力,它是罪恶和黑暗的化身,他施展种种伎俩,阻止浮士德向上的要求,斗争的结果,新兴的进步力量走向胜利,腐朽落后的东西归于灭亡。

人们高度评价了这部巨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将它列入世界伟大名著之列,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悲剧相媲美,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

1831 年 8 月 83 岁高龄的歌德,终于完成了《浮士德》一书的第二卷。

第二年 3 月 28 日,这位文学匠在安乐椅上安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