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登陆战中的谋略

登陆作战,是一种在特定地域条件下的进攻型的作战样式。防御的一方, 常常既可得利用既设阵地,以逸待劳之利;又可利用各种高技术兵器隐蔽击敌,各种岸防导弹、大炮可以不等敌舰靠岸,就将其击沉于大海之中,即使能够登陆靠岸,岸防部队也可将其阻击歼灭于滩头阵地。这就给登陆的一方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登陆,就要计高一筹,方可取胜。

利而诱之,贪小利阿军上钩

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军进攻达尔文港的战斗正进行得如火如茶。伞兵第二营首先在正面摆开强攻架势,一时枪炮齐鸣,震耳欲聋。阿军以为是英军主力进攻,立即调兵遣将,把主力调来与英军伞兵第二营对峙,以防其向纵深发展。那英军与阿军大打一阵之后,便慢慢地偃旗息鼓,装作败退向后撤去。阿军不知是计,以为英军真的败了,一个个扬眉吐气,乘勇追穷寇,跳出既设阵地,向英军猛追过去。英军撤了一阵,待阿军大部冲出防御工事, 后方空虚之际,立即以一部分兵力沿海岸直插阿军后方,在乘舟艇和直升机登陆和着陆的其它分队配合下,迅速夺占古斯格林机场,切断了达尔文港阿军的退路和后方补给。经 14 小时战斗,迫使防守上述两地的 1000 余名阿军全部投降。

这里,英军之所以能够引诱阿军离开既设的阵地,最后迫使 1000 余名阿军投降,是与英军施行利而诱之之计分不开的。用小股部队的假败撤退作为钓饵,引诱贪利的阿军出来追击,脱离了既设阵地。英军为此钓到了大鱼, 达成了战斗目的。

“利而诱之”一语,出自《孙子兵法·计篇》,意思是说在作战以前或作战时,针对敌之贪利心理,施以小利,故意显示出某种弱点或破绽,使敌人误认为有利而入不利之境地,落入既设圈套,战而胜之。

利而诱之之计,后来在《百战奇法·利战》中又得到了更加详细的阐释: “凡与敌战,其将贪利而不知害,可诱以利;愚而不知变,可设伏以破之。” 意思是说,在与敌作战时,敌指挥官如果含图利益而不善察其中的危害,就可以用小利去引诱他;如果敌指挥官勇敢而无谋,不知临机应变,就可以预设伏兵来击败他。

利而诱之之汁中的“利”,在战争中一般指两种情形,一种是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国家的重要资财;另一种则是指战场上某一局部出现的有利战机。可以施行利而诱之之计的利,多为后一种情形。

任何战争,互相交锋的双方无不为一定的利益而战。在战斗中,任何军事指挥员都想乘敌之隙,抓住有利战机,歼灭敌人,保存自己。

在利害相争中,高明的指挥员,一方面应该周密考察利与害两个方面。详察敌情,把握战争全局,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权衡利弊,不为敌人的饵兵所动心,不被敌方的诈败所迷惑,不为争吃一子而丢全盘。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设谋用计。故意显出破绽,给敌人一些甜头,设下圈套诱敌来钻,创造出有利的战机,将敌诱而歼之。

现代战争,发起的原因仍是作战双方的利害冲突。具体的战役战斗中, 又无不争取趋利避害。这种趋利的共同要求,便为施行利而诱之之计提供了机会。现代化的装备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又为施行利而诱之之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上述英方于达尔文港登陆时施行的利而诱之之计,就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条件的特点。阿军被诱出既设阵地后,英军不是象古代战争中那样,事先设下口袋,埋下伏兵,引诱阿军往里钻,聚而歼之。因为这在现代各种侦察手段日益先进,战场基本透明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英军要用一部分兵力设伏,在光秃秃的海滩上,阿军肯定会发现,绝不会往里钻。英军而是在把阿军引出其工事,使阿军失去工事依托后,立即运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把部队空运或侮运至阿军后方,截断阿军退路,使其回不了工事,围迫于海滩之上,最后迫降成功。英军的这一招,使古老的利而诱之之计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形人而我无形,英军登上阿军港

英阿马岛战争英地面部队登陆阶段,英军为了保证登陆的顺利进行,使用海军示形于敌,进行了一系列的佯动,吸引了阿根廷部队的注意力,使地面部队登陆得以成功。

在实施登陆前,英海军特混编队很快调整了海上编队部署,故意把主力调到斯但利港东侧的海面上大摇大摆地游犬,一艘艘军舰来来往往,似是在侦察向斯但利斯港进攻的途径;舰上人员擦拭武器,不停地摆弄着炮架和导弹架,励兵袜兵,大有跃跃欲试,随时准备战斗的气氛。造成了英军要从斯坦利港登陆的假象。在英登陆舰船向圣卡洛斯港进发时,两艘航母又从斯但利港的东侧向马岛南部机动。巨大的航母如同两座小山在海上航行,很快被阿根廷侦察机发现。接着,英军舰炮又在两天时间内集中对马岛南部的古斯格林和福克斯湾等地进行轰击,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炮弹把古斯格林和福克斯湾沿岸的地表掀去了一层,阿军的防御工事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这样, 英海军把阿军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马岛南部。与此同时,英军还派出突击队员在达尔文港、路易斯港和狐狸湾上陆,发动牵制性攻击。这些突击队员带着夜视器材和电台,上岸后神出鬼没,不分白天黑夜到处骚扰阿军,故意架设起电台与附近的军舰进行联络。这一系列的佯动措施迷惑了阿军,隐蔽了英军的主要登陆地段和企图。至使阿军防不胜防,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英军登陆的主战场到底在何处。成功地掩护了突击部队在圣卡洛斯港抢滩上陆。5 月 21 日,英军以 40 艘艇船输送 5000 余人在圣卡洛斯登陆,由于阿

方事先摸不清英军的真实登陆地点,没有预作充分的准备,至使英军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仅 4 个小时便抢占了 25 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顺利、地登上了圣卡洛斯港。

由上述不难看出,英军之所以登陆成功,是与实施了形人而我无形的谋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示形用佯分不开的。

佯动欺敌之计为古代兵家所常用。《孙子兵法·计篇》中即有:“用而示之不用”之语,《虚实篇》中又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上述意思是说,我方将要于某处用兵,却要故意显示出其意不在某处。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使敌人不知虚实,捉摸不定,而我则可以集中兵力进攻敌人。

《百战奇法·形战》也云:“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 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战。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

古往今来的任何战争,作战双方无不尽力隐蔽自己的企图,摸清敌方的军情,以根据敌情因敌而变,施谋定计,采取行动。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 侦察手段日益现代化,已方及盟友的海上的侦察船、天上的侦察飞机,太空中的侦察卫星,能将敌方的各种军情侦察得一清二楚,似乎作战双方都己无密可保。然而,任何高技术武器装备都有局限性,只要伪装的巧妙,欺骗的方法高明,仍能隐蔽自己的行动企图。英军之所以能较为顺利的按预定作战计划登陆,就在于他们针对现代化的侦察手段日益先进的特点,多处用佯, 八方出击,使阿方防不胜防,即使侦知了英方部队的行动情况,也难以判定何处是登陆的主战场,难以形成有力的拳头,集中力量对付登陆的主力部队。

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英军获胜

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军为了保证登陆马岛的成功,在实施一系列佯动的同时,还采取了避实击虚的谋略,从而先易后难,各个击破阿军,最后迫敌投降。

马岛被福克兰海峡分隔为东、西两大主岛。在 4 月 28 日英特混舰队主力

进入马岛附近水域时,阿军紧急运至该岛的地面部队已达 13000 余人。其部

署是:西岛约 2000 入,分别防守福克斯湾、霍华德港和佩布耳岛等地;东岛

约 11000 人,大部配置在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及其外围阵地,一部兵力分别防守达尔文港,古斯格林以及圣卡洛斯、道格拉斯、蒂尔和菲茨罗伊等沿海要地。阿军防御的指导思想是以主要兵力重点坚守斯坦利港,其它各点根据需要随时机动兵力予以支援。英军可以投入的首批登陆部队约 5000 人,其中工程,通讯和后勤保障人员将近一半,战斗部队不足 3000 人(4 个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军在阿军有重兵防守的斯坦利港登陆,并由此向纵深发展进攻,即使登陆成功,也势必要在正面打硬仗,拼消耗,在侧后要不断招架阿军的袭击和攻击,其处境将十分被动。因此,英军的登陆和地面作战计划采取避开阿军强点,首先对其全岛的防御部署实施战役分割,再从侧后依次攻占各个要地,最后夺取斯但利港的谋略。根据这一计划,英军在登陆前, 以部分舰只驶进福克兰海峡,实施海上封锁,随之在海峡北部圣卡洛斯登陆, 完成对东西两岛的分割。其突击部队在圣卡洛斯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后,即

分乒两路在东岛展开了陆上进攻:北路沿海岸逐个夺占道格拉斯和蒂尔等要地;南路直到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并沿什瓦泽尔海峡东进,将东岛又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然后南北两路互相呼应。逐步缩小包围圈,形成对斯但利港的合击态势。英军的战法虽然使陆上战役时间长达 24 天,增大了后勤补给的负担,但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阿军的抵抗,以及最后攻克斯坦利港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由于稳扎稳打,大大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在英军将东西两岛分割,并集中兵力在东岛展开进攻的过程中,西岛阿军消极避战, 未采取任何措施与东岛恢复联系,对其实施支援,最后全部投降。

由上述不难看出,英军的避实击虚谋略运用得相当成功。这里的实,即是马岛首府斯坦利港,那里兵多将广,兵力为英军的两倍多;虚,则是其它一些防守较为薄弱的地方。英军避实击虚,先虚后实,最后将“实”的部分消灭掉,这是符合当时阿军力对比英少阿,英阿两方军队所处的地位英攻阿防,当地的地形易守难攻的实际情况的。

避实击虚之计,首出《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 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意思是说,用兵的规律如同水一样, 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的法则则是避开敌人防止坚卖严密之处,攻击其虚弱松懈的部位。

《淮南子·要略训》也有:“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意思是说,只要避开防守坚实的地方,打击虚弱的部位,就象驱赶群羊一样容易。这话不免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避实击虚之计的重要。

著名军事家孙膑提出的“批亢捣虚”,也是避实击虚的意思。

避实击虚之计,常常用于敌强我弱,敌从我寡,或敌我军力相当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若不避实击虚,而是以己较弱的力量,击彼强大的主力, 就会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失败。若是双方力量旗鼓相当,硬打起来也只能是拼消耗,两败俱伤,自己不会占什么便宜。而若以己较弱的力量,避开敌人强大的主力,专拣其薄弱部分打,则打掉一部分,敌人的实力就减少一部分,通过这样敲牛皮糖式的战术行动,一口一口将敌人吃掉,使敌人的实力慢慢减弱,以至由强变弱,最后将其歼灭。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避实击虚之计仍然大有用场,只不过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选择作战目标,确定进攻路线和主攻方向时, 对敌之虚实的估价,除了兵员的数质量外,还要充分考虑敌方的武器装备情况。有时,敌人兵力部署少的地方,由于使用的是威力巨大的高技术兵器, 可能正是实力强大的地方;而兵力多的地方,由于使用的是普通兵器,威力一般,则可能是弱的地方。在对敌之虚实有正确认识的同时,还要对敌之虚实部位作出正确的判断。战争就如同下军棋一样,双方将子竖起,都力图隐真示假,不使对方摸着虚实情况。这就需要动用己方的一切高技术侦察手段, 摸清敌人的虚实,为定下决心提供准确的情报。马岛战争中,英方之所以对阿方的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是与其充分利用卫星侦察、航空侦察,并派出特种部队带上小型电台实施地面侦察分不开的。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由于部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空前提高, 一支庞大的军队今日还在甲地,明日甚至几小时之后就已机动了相隔千百里之遥的乙地。所以,战场上敌人虚实的部位是经常变化的,对此,也必须要有充分的估计,以及时确定应变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