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定量分析原则
任何事物的质部表现为一定的量,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进行的。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军事科学也不例外。如果说过去的战争对量的计算,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定量分析要求还不是十分高的话,那么,今天的高技术战争若无准确的定量分析,则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进行谋略时就无从谋划。那种仅靠定性分析,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谋略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通过定分析,可以确定集中兵力兵器的数量。集中兵力,是古往今来设谋定计,克敌制胜的通则。集中则势优,分散则势劣。然而,在高技术战争中,集中多少兵力兵器才算是最优呢?是不是集中兵力越多越好?还有必要象我们过去惯常用的集中三倍、四倍、五倍于敌的兵力去制敌吗?这些,若不通过对具体情况的定量分析,只凭想象是难以回答的。大家熟知的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飞机发射两枚“飞鱼”导弹,击沉英“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战例,就是一个定量分析的成功例子。为什么阿机飞行员不发射 1 枚,也不
发射 3 枚,而是发射两枚对付“谢菲尔德”呢?原来,通过运筹学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从飞机上发射 1 枚“飞鱼”式导弹,其命中概率为 50%,发射两枚,命中慨率为 75%,3 枚命中概率为 87.9%,4 枚命中概率为 93.8%, 5 枚、6 枚命中概率分别为 96%和 98%。从上述定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命中概率上升的幅度值呈递减趋势。两枚“飞鱼”导弹同时打击目标,比用一枚的命中概率上升 25%,3 枚比两枚的命中概率上升 12.5%,到 6 枚时只比5 枚的命中概率上升 1.5%,正是通过上述定量分析,得出了发射 1 枚把握不
大,发射 2 枚较有把握的结论。如果以 4 枚、5 枚乃至更多的导弹对敌一艘舰艇射击,命中概率不仅没有大的提高,而且还可能由于兵力兵器密度过大, 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
由此可见。当一事物量的变化开始上升时,其效率也随之上升,而且上升幅度较大;当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效率虽然还在继续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却在逐渐减少。这就是说,量的变化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上升, 它所产生的效益未必是最佳的。在战争中,没有一定数量的兵力兵器不行, 但如果不断盲目地增加兵力兵器,势必会造成兵力兵器的密度过大,以至作战效果与所投入的兵力兵器相比成负效应。在高技术战争中,由于武器种类
增多,射程远,速度快,精确度好,杀伤力巨大,要求军队必须成疏开配置。冷兵器时代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可配置兵力成千上万,而现在只有几个、几十个,最多是几百个。但战场空间扩大后,要保持兵力兵器上的优势又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就需要运用现代化中的计算手段,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计算,求出不同作战条件下的兵力兵器配置数,确定最佳的兵力兵器部署和使用方案,以使谋略和决策符合战场实际。相反,在现代战争极为复杂的战场条件下,如果只凭直观感觉和传统经验,离开定量分析, 其谋略和作战决心就有可能会脱离战场实际。
通过定量分析,可以确定用什么样的武器克敌制胜。战争中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另一种与其相对立的武器的发展。当有人造出矛来用以进攻时,防守的一方就造出盾来抵挡矛的攻击。有飞机就有打飞机的高射炮和防空导弹;有坦克,就有打坦克的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在高技术战争中,由于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虽然对其性能可以了如指掌,但在战斗中与另一种攻击它的武器进行格斗时,能否将其斗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将其斗败,仅凭想象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必须利用现代化的运算工具进行定量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如坦克在与反坦克导弹的对阵中,究竟哪一方占有优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占有优势?若不经过充分的定量分析,就去盲目对阵,势必要吃大亏。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过分迷信自己坦克的威力,认为它集攻防于一身,装甲厚,十分灵活,且装有坦克炮,根本没把埃叙的单兵反坦克导弹放在眼里,可对阵的结果,不出 3 天,以色列就损失坦克近 300 辆,可埃、叙的反坦克导弹手却很少伤亡。原因何在?战争结束后,各国都进行了认真的计算和定量分析,发现埃及和叙利亚使用的苏制反坦克导弹,对 1500 米至
3000 米全暴露的美制“M60Al”型坦克的首发命中率约为 61%,而坦克炮在这个距离上,对已发现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的命中率只有 20%。而且,单兵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易于隐蔽,在战斗情况下,坦克一般只能发现 30%的反坦克装置。这就是说,坦克炮对敌方反坦克装置的实际命中概率只有0.3X0.2=0.06,仅仅是反坦克导弹的命中概率的十分之一。因此,阿方步兵反坦克导弹手在充分利用地形隐蔽自己的情况下,突然向对方坦克开火,打得以色列装甲部队狼狈不堪。其 190 装甲旅的 85 辆坦克只消 25 分钟就全部被报销。以色列为降低阿方反坦克导弹的命中率,采取规避战术,或在驻止时将车体下部隐蔽起来,这样虽使反坦克导弹的命中率下降到 30—50%,但这个数仍是坦克炮命中概率的 5 倍以上。显然,在坦克与反坦克导弹对阵中, 如若坦克没有空军和步兵的有力支援,坦克就处于绝对劣势。美军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将这个结论写进了 1976 年的《作战纲要》:“坦克不应在 2000 米以外的距离上同反坦克导弹交战。”也是基于对反坦克导弹对坦克具有绝对优势的认识,许多在战略上处于防御地位的国家,大量发展反坦克导弹, 以制服集群坦克的进攻。
通过定量分析,可以确定兵力兵器部署的最佳方案。战斗中,指挥员实施决策的基本行为就是布署兵力兵器,力争以最好的兵力兵器配置,发挥最大的威力,去实现自己的谋略。过去的战斗经验曾经证明,在“三三制”的部队编成中,“两前一后”是最好的进攻部署。但美国的陆军战斗发展司令部,从高技术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各种进攻部署反复调整模拟,经定量分析发现这种布署方法对既设阵地的突破率只有 25%,而“一前两后”部署
的突破率却高达 87%。原因就是在兵员、火力等参数中,最影响突破的敏感参数,是敌压制火力的强度。“一前两后”的进攻部署,既增加了压制火器的数量,又缩小了压制面积和攻击点宽度,所以能较好地实现阵地突破。这一发现,使美军进攻战斗中的兵力兵器配置得到了优化。
所谓敏感参数,是说在一定的阶段里,对运筹影响最大的参数只有一个, 这个参数便是敏感参数。这个参数,实际上就是在战争或战斗中,所出现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数量上的反映,促住了它就等于捉住了得失问题的关节点。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一方面由于武器装备空前复杂,战争呈现出陆海空天一体形态,使得合成战斗的参数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是光学、电子元件的灵敏性和机械化装备对地形,气候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如美国的飞机初到海湾以后就不适应当地的沙漠气候。这就使一般参数与敏感参数的转换更加频繁。加之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所以指挥员必须预先对各种作战行动,各种战场条件下兵力兵器的配置原则心中有数,这样在战场上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合理的敏感参数。进行最合理的兵力兵器布署,以掌握战役战斗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