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谋略中的零珠碎玉

军事谋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难以归于某种领域。对于这些,这里权以零珠碎玉归纳之。

釜底抽薪,阿军失去战斗力

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军为了使马岛守军失去抵抗能力,在进行空海作战的同时,还以相当的力量对马岛的重要军事设施进行了空袭和舰炮袭击。“火神”式轰炸机对马岛机场先后进行过 5 次远程奔袭,“鹞”式和“海鹞”式战斗机对马岛上的目标空袭更多。舰炮对各港口和阿军阵地还不断进行夜间游动炮击。派出数古名突击队员乘直升飞机在岛上空降,炸毁了阿方机场上的飞机和大型弹药库。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破坏与摧毁了阿军的机场、雷达、防空阵地、弹药库、防御工事及其他军事设施。机场被毁使阿军中断了与本土的空中联系,无法得到本土空中支援;雷达被毁使阿军成了瞎子, 无法得到英军飞机和军舰来袭的情报;弹药库被毁使阿军失去了重要的作战物资,实际上失去了有效的作战能力。这样,就使英军得以较为顺利的登上马岛。

英军在登陆前综合运用各种武器所进行的一系列空袭和轰炸,运用的是釜底抽薪的谋略。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空袭中首先轰炸伊拉克的通讯设施,瘫痪其指挥系统;力争摧毁伊拉克的导弹发射阵地等,也都是釜底抽薪谋略的具体运用。

釜底抽薪,为三十六计混战计之一计。在不同的版本中有着不同的解语。其解语一为:“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

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阳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挡而势可消。” 大意是:水的沸腾,是靠一种力量,也就是火的力量。火烧得越旺,水沸腾得越猛,这种势头是无法阻挡的;柴草,是生产火力的原料,是蕴藏火势的根本,但柴草本身并不凶猛可怕,即使靠近它也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强大

的火力虽然无法阻挡,却可以消除柴草这一产生火力的根本。

二为:“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意思是说两军对垒, 不直接抗击它的锋芒,而是削弱它的气势,从根本上减削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去制服它。

釜底抽薪之计,很早便为人们所认识。西汉刘向的《淮南子·本经训》里即有:“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汉董卓在

《上何进书》里也说:“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这样,便逐步发展为后来的“釜底抽薪”,即要想止住锅里水的沸腾,就从锅底下把柴草抽出来, 这样水沸自然即止。

在战争中,抽薪止沸,断其根本,是赢得胜利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古往今来,不乏这方面成功的战例。

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武器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摧毁敌人的重要武器装备或带有关键性的武器装备、战场设施,是实施釜底抽薪之计的重要对象。摧毁了敌人的机场,敌人在地上的飞机无法起飞,在天空飞航的飞机无法降落;摧毁了敌人的雷达,敌人的导弹、火炮无法测出目标, 成了瞎子,便失去了作用;摧毁了敌人的弹药库,敌人手中的武器就成了烧火棍;摧毁了敌人的通信枢钮,使敌人联络和指挥中断,下情不能上达,上级的命令无法传递,就无法形成整体的作战合力。这些都是釜底抽薪。

实施釜底抽薪之计,重要的是在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影响全局的关节点,想方设法加以摧毁,便能收到抽薪止沸、事半功倍之效。

先打弱敌,以军临危扭败局

第四次中东战争发起后,埃及和叙利亚同时从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以色列连连损兵折将,第 190 王牌装甲旅全军覆没, 全国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以色列内阁连忙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前总参谋长巴列夫也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巴列夫提出一个高招,他说:“我的想法是,当前应集中兵力,首先打击叙利亚,得手后,再调过头来对付埃及。” 他指出,埃、叙两军相比,叙军较弱,但攻势颇猛,进展迅速,对以色列威胁大;埃军虽强,但进攻目标看来有限,据侦察,埃军目前正在所占领的地区修筑工事,组织防御,似乎不急于前进。况且西奈半岛纵深很大,一时不会危及以色列的安全。权衡利弊,宁可丢掉西奈半岛的大部分,也不能让叙利亚在戈兰高地有半点进展。

“我完全同意巴列夫先生的见解。”外交部长埃班说,“两线作战,实为不利,长期拖下去,不但难以获胜,而且其他阿拉伯国家势必参战,甚至连约旦国王侯赛因在阿拉伯的政治压力下,也有开辟第三战场的可能。到那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梅厄夫人问总参谋长埃拉扎尔:“你的意见如何?” “总理阁下,”埃拉扎尔恭敬笔直地站起来答道,“我认为叙利亚人是

比较容易对付的,集中兵力攻击,完全可以粉碎他们。”

听了大家一番议论,梅厄夫人精神振作起来。她最后拍板定案:“先集中兵力打叙利亚,然后再和埃及算帐!”

会议结束后,以色列军事头目按照梅厄夫人集中兵力反击叙利亚的决策,立即调整部署。就在 10 月 10 日当天,他们调兵遣将,在戈兰高地集中

了 15 个旅,1000 多辆坦克,随即对叙利亚军队展开大规模的反突击。那以军采取的是正面突击同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来势十分凶猛。而叙军由于在进攻时采取的是齐头并进、稳步平推的战法,主力多用在第一线,兵力成一线配置,平均使用。况且部队深入戈兰高地以后,主力没有占领道路两旁的要点,再加上过早地使用了第二梯队,使三路以军的反攻行动非常有利。北路,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坦克引导步兵一举突破叙军第 7 步兵师的防御阵地后,竟不顾翼侧受敌威胁,又大胆地向叙军侧后穿插迂回。中路,以军用同样的战法,包围并击溃了叙军的精锐装甲师,解除了库奈特腊之围。南路以军以钳形攻势,迅速夺回菲格。就在当天晚上,以军重新占领了戈兰高地,只剩下位于戈兰高地北端的谢赫山还在叙军手中。以军突击成功后,乘胜再战,继续进攻,达扬等军事头目,一面调集重兵围攻谢赫山, 一面又指挥穿插突击部队直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挺进。

10 月 11 日,以色列继续向戈兰高地增兵,达到 22 个旅,近 10 万人。

他们越过了 1967 年“六·五战争”的停火线,兵分三路向叙利亚腹地推进。为了增强库奈特腊到大马士革方向的压力,埃拉扎尔收缩了南线的兵力,集中了 500 多辆坦克向大马士革进逼。为了避免坦克过于密集,防止受到各种反坦克武器的毁伤,以军坦克部队多以营、连为单位,沿着不同的路线分头前进。在这种极为严重的形势下,叙利亚司令部连忙调整兵力,组成多道防线,一面以反坦克导弹和各种反坦克武器对付敌集群坦克的进攻,一面急命驻扎在大马士革附近作为战略后备力量的第三坦克师也投入战斗,但仍然无济于事。

为了配合地面部队突击,以色列又接连派出一批批“鬼怪”式飞机,越过被削弱了的叙军防空导弹网,窜入大马士革、霍姆斯、哈马、拉塔基亚等重要城市和港口上空,进行狂轰滥炸。10 月 12 日,以色列地面部队已越过停火线 20 至 30 公里,逼近贝特金、萨萨、克夫尔·纳塞吉一线,构成了对大马士革的严重威胁。

在这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号召全国军民紧急动员起来,誓死保卫首都。他命令正规部队坚守贝特金、萨萨一线要点,抗击以色列的进攻;要求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在敌战区积极袭扰、打击敌人,破坏敌人的补给线。同时,阿萨德总统呼吁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再一次打电报给埃及总统萨达特,要求埃及立即采取果断措施,继续进攻,减轻以色列对叙利亚的压力。接到阿萨德的电报,埃及于 10 月 13 日命令装甲部队继续向东进攻。这虽然对解除叙利亚的危机起了一些作用,然而,战胜以色列的机会已经不复存在了,以色列虽然后来由于埃及在西线发动进攻而没有再向大马土革进攻,但是歼灭了叙利亚的有生力量,也从心理上震慑了叙利亚。使叙利亚在后来再没有组织有力的攻击,为而后与埃军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先打弱敌,是指在面对多路敌人的情况下,如果针锋相对的数路还击, 势必兵力分散,疲于应付。而是在以一定的兵力牵制其它几路敌人的同时, 选择较弱的一路敌人,集中优势兵力,聚而歼之。这样,歼灭一路少一路, 最后使强敌因失去支援而孤立,成为弱敌,再行歼灭。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各路敌人之间,尤其是敌性的盟国军队之间,兵力总会有弱有强,技术兵器也有优有劣,防守能力有强有差。在这种情况下, 若如果己方的力量不是十分强大,不足以同时歼灭各路敌人,或不能够战胜

实力较强的敌人,就要拣兵力弱的、技术兵器劣的、防守能力弱的打。这样就能歼其一路,削弱、威慑其他,为以后的再战创造条件。

怒而挠之,美施计诱利上钩

1986 年 3 月 24 日美国与利比亚进行了一场空海战,在此之前美军对利比亚的一系列挑衅活动,可说是运用了怒而挠之谋略的成功一例。3 月 14 日, 美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了打击利比亚的“草原烈火行动”计划,里根当场批准。该计划以 3 个航母编队在锡尔特湾举行“自由通航演习”,以部分舰、

机穿越卡扎菲宣布的“死亡线”(北纬 32 度 30 分),“引诱卡扎菲先动手, 以便还击”。具体作战原则是:若利舰、机以敌视态度接近美舰、机,就立即开火;若利从锡尔特发射地空导弹,就摧毁其导弹基地:如美无损失,只攻击利舰艇和萨姆—5 地空导弹基地;如美有死亡,则轰炸利主要军事目标; 如利实施大规模攻击,则轰炸利工业设施。

美在酝酿对利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以“例行部署”和“训练演习”为名,向锡尔特湾北部海域集结兵力。至 3 月中旬,美先后从意大利那不勒斯

港、印度洋和本土东海岸调集了“珊瑚海”、“萨拉托加”和“美国”号 3

个航母编队,各型舰艇约 45 至 50 艘、飞机约 250 架,总兵力 2 万余人,形成了对利比亚的绝对海空优势。

3 月 23 日 11 时 30 分,“自由通航演习”开始。3 个航母编队在“死亡线”以外 320 公里处沿锡尔特湾口一线摆开,10 余艘驱逐舰、护卫舰、导弹巡洋舰、反潜攻击舰等则分别列队进入“死亡线”以南海域,4 艘核潜艇在水下游弋策应。在空中,约 100 架舰载机轮流升空,形成远、中、近和高、中、低多个同心圆的梯次编队。形成了由空中、水面、水下兵力组成的宽正面、大纵深(约 300 公里)、多层次攻防兼备的主体战斗队形。为创造战机,

23 日夜和 24 日,美派出飞机和 3 艘大型水面舰只穿过“死亡线”,美军怒而挠之之计成功,利军果然被激怒。

24 日下午 2 时许,利首先向美机发射了 6 枚地空导弹,由于美军施放电子干扰,利发射的导弹均偏离目标坠海或空中爆炸,无一命中。又由于美海空防御严密,利飞机始终未敢接近美舰、机。在利发射导弹之后,美并未立即还击,起到了麻痹利的作用。至 24 日晚 9 时 26 分,美利用利比亚空军夜间不能升空的弱点,抓住战机,适时发起了攻击。从”美国”号航母上起飞的 A—6 攻击机向利“战士”号导弹巡逻艇发射一枚“鱼叉”式导弹,并投掷一批集束炸弹,将该艇一举击沉。10 时 06 分,另一两架 A—6 机直奔锡尔恃城导弹基地,在 64 公里的距离上发射两枚“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当即摧毁了利“萨姆—5”导弹的制导雷达站,等于挖掉了利防空导弹的“眼睛”: 深夜 11 点 15 分,另一架 A—6 机又对刚从班加西港出航的利“纳奴契卡‘I 级’帆船”号导弹快艇发起攻击,重创该艇。至 25 日,两天作战中,美军共

击沉利导弹快艇 2 艘,重创 3 艘,摧毁了利 2 个萨姆—5 导弹基地,利方死

亡 150 人,美军无损失、无伤亡。美达到预期目的之后,于 27 日下午提前 5 天结束了“演怒而挠之之计,为《孙子兵法》中诡道十二法之一。主要是针对敌将性情急躁、自尊心强的特点,故意挑逗、引诱、刺激敌人,激其感情冲动,作出错误决策,进行不利条件下的决战。

高技术武器装备为实施怒而挠之之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利比亚宣

布 200 海里海域为本国领侮,以北纬 32 度 30 分为界线,进入此线即进入“死亡线”,肯定要受到利比亚的打击。美国就以“维持公海航行”为借口,故意用飞机去撞利比亚的“死亡线”,诱利首先开火。利己宣布了“死亡线” 的界线,美国飞机既然撞了进来,为了维护尊严,也必然开火。但利比亚首先开火并没有获得先机之利,发射的 6 枚防空导弹均由于美施放电子干扰而偏航。这说明,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实施怒而挠之之计,既可诱敌首先发起攻击,又能使敌不能得到先机之利,避免己方的损失。

实施怒而挠之之计,先决条件是敌人的“怒”,只有敌“怒”,“挠之” 敌才能丧失理智;敌不怒,而是十分清醒,十分冷静,挠之则不能成功。敌“怒”可以是敌本来就已经十分愤怒,也可以是运用一系列的谋略,逐步引敌人发怒。美撞利比亚“死亡线”之前,就是首先在利比亚沿海水域附近进行演习,施加军事威胁,进行挑衅,引利发怒,宣布了“死亡线”的界线, 保护自己的权益。美引利发怒成功,进而撞其“死亡线”,进行“挠之”, 引利首先开火,为己报复制造了借口。所以,在现代战争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军事决策及对外宣传上,都要留有充分的余地,避免陷入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

趁火打劫,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82 年 6 月 6 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

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军 10 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最大的一次战争,人们称之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这次战争发起之前,巴解和叙利亚为何没有进行足够的防备呢?战争发起后阿拉伯国家又为何没有出现象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那样联合起来,一致对敌呢?从谋略上讲,是以色列施行了趁火打劫的计谋,占了便宜。用日本《钻石周刊》评论的话说,以色列是在一个“十分有利”的时机,发动了一场“闪电进攻”。这年的 4 月 25 日,以色列通过将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实现了同埃及的“和解”。这使它不必担心翼侧会受到来自西奈方向的进攻而得以集中兵力于一线,发动大规模进攻。两伊战争打了将近两年,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以。被以色列视为“最大威胁”的伊拉克,深陷两伊战争之中,近期内又遭到战场失利,己无力向自己的巴勒斯坦难友伸出援助之手。叙利亚由于站在了伊朗一边,引起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感,国内经济又遇到了困难。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对伊朗“革命”存有戒心,又忙于应付国内不稳形势,无暇他顾。黎巴嫩境内派别林立,政见不一,互相掣肋,国家陷入了无政府状态。阿拉伯世界的混乱、分袭局面,以色列把其看作是天赐良机。以色列当局判断:举兵进犯黎巴嫩, 阿拉伯国家将无所作为。于是乎,便趁火打劫,发动了一场闪电式的进攻。

趁火打劫之计,首出《孙子兵法·计篇》:“乱而取之”。《十一家注孙子》中,杜牧解释为:“敌有混乱,可以乘而取之。”都是讲乘敌之危或混乱之机,发起攻击,就势取胜的意思。

趁火打劫,还被三十六计列为胜战计之一计。其解语为:“敌之害大, 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意思是说,敌方遇到困难,危机,就乘机出兵夺取

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取利,一举打败处于厄境之敌的策略。

军事斗争中,两军对垒,都想取胜。在这种情况下,乘敌人国内或集团内部混乱之机发起进攻,是选择战机时所常用的谋略。

造成敌人国内的或者集团内部危机者,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内或集团内部因利益之争发生矛盾、内战,或因天灾人祸造成了经济困难;二是外族或另一集团入侵造成了外患,其只顾东向近敌,而无暇西向防备。战争发展至今天,虽然已形成了高技术战争的形态,武器的杀伤力日益

增大。然而,利用敌人国家或集团内部混乱之机发起进攻,打敌人措手不及, 或使敌人不能团结一致对己,仍然是取胜的一种重要谋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