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决策的工具

耗费巨大财力的战略武器如何发展才最能发挥性能,才能优于敌手;战争能不能打、用什么样的方式打、动用多少兵力兵器、打的结果如何,是得大于失,还是得失相当,失大于得。这些都是战争决策者在准备战争和发动战争时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冷兵器时代,计算兵力兵器对比,只要知道敌我双方各有多少兵员就行了,至于兵器,由于极其简单,容易制造,基本上不用考虑。在热兵器时代,虽然兵器相对复杂多了,但只要用脑子经过一番细致计算就完全可以了。在热核兵器时代的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兵器种类繁多、性能复杂,部队的战斗力强弱不一,各国的战略指导及军事学术水平各异,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人工进行战略决策,常常难以快速、准确。而电子计算机这一“外脑”,就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了理想的辅助工具。

帮助确定战略武器的发展方向和数量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大力发展核武器,力争在核力量上优于对方, 确保在核威慑方面的优势。那么,要取得核优势,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一般人凭直觉都能想象得到:一是核武器的威力,二是战略导弹的命中精度。但这二者哪个更重要呢?具体到美苏两国,是优先发展核武器的数量和增大威力呢?还是优先提高命中精度呢?要靠人脑来计算、来想,很难算得清、想得准。美国的军事运筹专家通过运用计算机构造核毁伤模型发现, 当核武器的威力增加到 8 倍时,毁伤力增加 4 倍。也就是说,毁伤力与威力

并不成正比。但是,当命中精度增加到 8 倍时,毁伤力则猛增到 64 倍。就是说,提高命中精度能大大提高毁伤力。所以,当苏联的赫鲁晓夫大力鼓吹要发展亿万吨级核弹的时候,美国却走上了提高战略导弹命中精度的道路,从面使美国一直保持着对苏联的核优势。

命中精度固然重要,但没有一定数量的核弹头也不行。究竟多少枚核弹头能保持优势呢?于是美国最高军事决策当局,又请兰德公司的运筹专家来解决这一难题。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摧毁苏联人口 25%和工业力量的 70%的上的指标,军事运筹专家根据苏联拥有 1618 枚洲际导弹的数目,

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了美苏双方核大战的各种可能性及结果。其中,在假定苏先发制人,先实施核打击的情况下,苏联对美国采用二打一,即用两个核弹头,摧毁美国的一个地下导弹发射井的情况下,苏联只能击毁美国 40%的洲际导弹,美国还保留有 600 枚核导弹的反击能力,足以对苏联构成巨大的核威慑,实现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打击目标。这样,经过运用电子计算机运筹分析后认为,当时已有的 1054 枚战略导弹就已经足够。这就为发展战略武器的数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美苏第一阶段战略武器谈判时,美在谈判桌上提出美苏所应拥有的战略导弹数目的方案提供了依据。

帮助确定战争准备的重点

战略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针对当前或今后可能存在的主要威胁,最有效的布署与使用战略力量。电子计算机为进行这方面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挪威为了制定防务政策大纲,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了兵力结构的战略模型,根据本国的资源条件与特殊的作战环境,针对可能存在的威胁,研究了 90 年代反侵略战争初期, 挪威军队的兵力结构与效费比。利用这一模型,对各种兵力配置方案进行评估,以检验坚守主要防御方向的要点选择是否合适,坚守时间的最低限度与兵力布置的关系等等。荷兰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描述整个“军队流”的各种动态行为,来评估对抗双方常规部队的平衡,可以模拟预警时间,国家动员体制,新式部队的组成以及军队实力的增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再如,美国的维克托研究公司,曾就美国国防部如何在和平时期发展和维护威慑力量与战时的实战能力进行研究,根据战略目标、部队各种可能的编成方案、各种可能的资源条件,利用计算机计算出不同的兵力结构与相应的采购计划,他们建立了武器系统数据库,敌人威胁数据库,各种政策数据库,从而建议美国国防部以战略系统分析方法为核心制定长期的兵力配置与军品采购计划,并将计划放在计算机内,以应付各种紧急情况。此外, 美国陆军概念分析局,还运用电子计算机建立了以欧洲战区为对象的概念评估模型,研究在下确定条件下拜种兵力方案的评估。美军又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一步建立了部队结构评估模型,以便于确定在某种形势下对各种部队的需求数量,以及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

预测可能发生的战争及其后果

利用电子计算机还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及其后果。在美苏两国对峙期间,美国曾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预测两个超级大国发生各种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以及所应该采取的应急办法。1982 年,兰德公司的战略评估中心, 曾以“1983—1990 年期间关于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的国家安全政策”为题目, 预测了在南亚局部冲突升级的后果,假设苏联出兵波斯湾或进行代理入战争,美国及北约国家为保护西方在波斯湾的利益而与苏联发生冲突并升级为核战争,美国应采取的军事行动。美国陆军的系统分析部门曾利用计算机预测 1991—1995 年的世界军事形势,认为可能发生战争或武装冲突 385 次,美国由于其利益关系将可能参加其中的 145 次,为美国陆军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美苏两霸互相对峙时期,美国为了预测与苏联进行核大战以后的结果,也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了美苏两国的核对抗过程。他们把核袭击目标区分为两类:一是军事目标,即以陆基战略导弹为主的各种军事战略目标;二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源基地和重要的交通枢钮等(称为抵押品)。美苏任何一方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一是摧毁对方军事目标,二是摧毁对方的抵押品,即第二类目标。核对抗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双方当时拥有的核打击力量,如果双方均采取只摧毁对方军事目标的策略,那么结局相当,既无胜者,也无败者;如果苏方选择摧毁对方军事目标的策略,而美方采取摧毁对方抵押品的策略,则苏方被毁灭,美方取胜;反过来也是一样, 美方被毁灭,而苏方取胜;当双方均选择摧毁对方抵押品的策略时,将同归于尽。如果一方采取选择摧毁对方军事目标的策略;另一方为了取胜,就倾向于摧毁对方抵押品的策略;而当一方已采用摧毁抵押品策略时,对另一方来说,只好走同归于尽的道路。这样一来,一旦爆发核战争,双方决策者由于猜不透对方决策者的心理,为了怕上对方的当,或为了侥幸取胜等,都会采取摧毁对方抵押品的策略,就势必会走上同归于尽的道路。正是根据这种运用电子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结果,当时美苏两国虽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但是又都非常害怕打核大战,两国总统专门架起了热线电话,以互通情报,避免发生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