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优选原则

在战争中,大凡成熟的军事指挥员,在进行决策之前无不同时拟制出数个谋略方案,进行多方比较,反复筛选,择优而行。古代的田忌赛马,孙膑就为其拟制出三个比赛方案,最后选出最佳的方案,使田忌赛而胜之。今天的高技术战争,比过去的战争不知要复杂多少倍,在战争或战役战斗中,如果时间允许,就应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和方法,同时拟制出多个方案,并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推演,供决策者择优而行。

险中择选——风险型决策 “险象环生”,这是人们形容战场境况常用的词句。“没有不冒险的军

事行动。”是人们对军事行动客观规律的一定程度的认识。战争是都想取胜的双方的活力对抗,没有任何一种领域象军事领域存在这样多的概然性。在军事行动中,可以说成功与风险同在。所以,在军事决策中,广泛存在着风险性的问题,在过去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是靠指挥员、决策者凭聪明智慧进行定性分析,直观判断。战争发展至今天,仅凭定性分析和直观判断已远远不够,现代战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决策理论和方法。于是军事上的风险型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便应运而生。通过运用风险型决策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指挥员险中择优,化险为夷。请看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一个实例:

1973 年 10 月 10 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后的第五天,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召集军事会议,讨论西奈战线下步的行动方案。这时,以军已经准备对埃军实施反击。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3 个军事方案:一,对现有两个埃军桥头堡发动一次重大进攻,把埃军赶回运河对岸;二、立即渡过运河,敌进我攻,打乱埃军的平衡;三、粉碎埃军进攻后渡河反攻。当时的战场条件是: 埃军除了在东岸的第二、三军团,东、西岸集结了两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和两个独立装甲旅,共约有 900 辆坦克,这些坦克可能用于增强东岸的防

御,也可能用于大的进攻行动。以军估计后一种情况发生的机会概率要大, 因为根据埃军奉行的作战理论和以军得到的情报,埃军可能在 10 月 11 日至

12 日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装甲部队进攻。面临两种可能,以军采取了风险型决策。这种决策的支付矩阵表明,第一方案向埃军桥头堡进攻,无论埃军出现哪种情况,满意度都为 1;第二方案立即渡河,出现第一种情况是,埃军装甲部队增强防御时此案的满意度为 5;当出现第二种情况埃军实施进攻时, 满意度为 3。第三方案等待粉碎埃军进击尔后渡河,当第一种情况出现时, 满意度为 3,当出现第二种情况时,满意度为 5。很明显,第一方案的第一种情况与第三方案的第二种情况,满意度比较高,都为 5。但是由于已知第二种情况的出现概率要比第一种大,于是以军确定以第三方案为最优案,在粉碎埃军进攻后再组织渡河作战。实践结果证明这种决策是正确的。

从上例可以看出,风险型决策的基本原理是,在将要发生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可能甲也可能乙,某案当出现甲情时可能满意度最高,但碰上乙情又可能满意度最低,有一定风险的条件下,应选择最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满意度最高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风险型决策方法具体又可分为最大可能法,期望值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灵敏度分析法等。

险中求稳——不定型决策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军事行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所以, 在战争风云的迷雾中,指挥员尽管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侦察手段大量获得敌方的各种情报,但由于对方也在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反侦察,尤其是现代伪装技术的发展,使侦察得到的情报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实性;何况敌人的兵力兵器部署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指挥员对敌情的了解总是既有明了的一面,又有不知晓的一面。大量的决策就是在这种不确定的条件下作出的。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各种新式武器的使用,新的军兵种部队的出现和新的作战方法的运用,使战争的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为了使在这种情况下的决策尽量符合战场情况,增加取胜的把握,军事运筹专家创造了不定型决策的理论和方法。

所谓不定型决策,是在作战进程中连事态发生的概率也不知道的情况下,指挥员依据战时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各种不定型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决策。常用的有悲观分析法、乐观分析法、后悔分析法及等概率分析法等。悲观分析法,又叫小中取大法。其特点是立足最困难的情况,去争取最大的胜利,具体做法是,先找出每个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最小成功率,尔后将每个方案进行对比,取最小成功率中的最大者作为最优方案。一般情况下,这是弱军对付强军的一种稳妥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广泛用于确定兵器的使用方法上。如轰炸机群要进行突防作战,可选择高、中、低空三种方式:防御一方的防空体系,可能是高炮群、导弹群或高炮导弹混合编组三种情况。计算机提供三种突防方式在三种防空体系抗击下的突防期望值。进行突防作战的指挥参数可以先把各案在各种防空条件下最不利的结果挑出来,经过比较,其突防期望值概率最大者所对应的空中突防就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能保证飞机获得最大突防概率的方式。乐观分析法,又叫最大最大法。其特点是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希望获取最大的效益,以成功概率最大者

为方案选优的标准。机会均等准则提供了制定这种方案的方法,这种准则认为情况的不确定性就等于每种情况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其在决策时的具体做法是先找出每个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最大成功概率,尔后将每个方案进行对比,取最大成功概率中的最大者为最优方案。这种方法一旦成功, 所取得的成果最大,但冒的风险也最大。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究竟采取何种决策方法,需要指挥员审时度势,根据战场的敌情我情,全面权衡利弊, 择其善者而取之。

稳中求胜——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已知战场上某种态势必然发生,指挥员根据希望达到的目标,在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决策模式,其特点是在情况明了的条件下进行决策。然而,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情况明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对已经发现的或将要发生的情况要搞清楚,还要求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可采取哪些方案以及这些方案实行后的效果指标,只有有了这些明确的情况,才能为指挥员的决策打下基础。

在高技术战争中,尽管各种侦察手段十分先进,但由于战争中的不确定因素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和战法的不断丰富,也随之增加,加之战争的流动性、多变性,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所谓确定性,只是相对的,所进行的确定性决策也只能看作是似近确定性的。所以,对确定性决策就不能认为是万无一失的,而掉以轻心。

优选的基本原则

在对谋略方案优选时,首先要注意选择目标,以确定采取对策的归宿点和目标点。战争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几种结局或几个目标。就整个战争而言, 有战略目标;就战役或战斗而言,有战术目标。决策者必须从战争或战役战斗的整体出发,选择其中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结局作为目标。海湾战争中, 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起码可有两个目标,一是将伊拉克彻底摧毁;二是摧毁伊拉克的战争能力,迫其撤出科威特。多国部队采取了后者,是因为这符合组成多国部队的国家的最大利益,彻底摧毁伊拉克除了造成多国部队的伤亡外,并不能给这些国家带来多大利益。而只要摧毁伊拉克的战争能力,迫其从科威特撤军,既可保着他们在这个地区的石油利益,还可保持中东地区的力量均势,有利于中东的稳定。

其次,还要注意到战争环境及条件对各个谋略方案的约束条件。军事家只能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设谋定计,克敌制胜,却不能超越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去夺取战争胜利,硬要如此,必败无疑。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对战争的约束条件更多,更复杂,需要认真的研究才行。比如用直升机打坦克, 世界各国都认为直升机是坦克的克星,然而战场约束条件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1972 年 4 月,美国曾在越南进行了战场实验,效果约为地面反坦克车的 4 倍。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将其经验搬到中东战场上, 虽然用的都是同一种反坦克导弹,直升机对坦克仍有优势,但效果与越南战场相差很大。其原因就在于前者是山岳丛林地,直升飞机易于隐蔽接近敌坦

克,且越军防空能力差;而中东战场则是沙漠地带,埃、叙装甲部队又有较强的防空导弹部队相伴随,所有直升机对坦克的优势就不能充分发挥。美军在多山丛林地带进行模拟试验,得出直升机与坦克损失的比例为 1:20;而在其本土西北部空旷地区进行模拟试验,直升机与坦克损失比例为 1:11。伊拉克运用静态防御的战术,曾经将伊朗军队打得大败;但面对多国部队, 还是原来的人和武器,运用静态防御战术却处处被动挨打。英阿马岛之战中, 阿空军攻击英舰时,只注意到了低空飞行可以不被英舰雷达发现,免遭舰炮和舰载导弹的攻击,却没有考虑到空投的炸弹由于投下的距离短,保险来不及打开,即使投到了军舰上,也不爆炸。由此可见,指挥员在进行军事运筹时必须充分考虑作战对手的作战指导思想特点,地理、气象特点,敌我双方的兵力兵器特点等多种因素,而后再去寻求最佳决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