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技术战争中的态势

态势,传统的造势思想。是讲作战双方在同一水平空间位置上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外势制约内势,追求对敌形成包围之势。强调占领战略要地,根据战役战斗目的合理分布力量等。以形成有利的格局。传统的创造态势,常是在战争或战役战斗发起之前,布好有利的态势,或是围三缺一,虚留生路; 或是布成口袋阵,引诱敌人往里钻,等等。这种布势方法在形成一定的态势之后与战争发起之前,基本上是处于一种静态的状态。高技术战争中,随着各种武器装备的日益高技术化,机动能力大大提高,使创造态势的思想和方法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在创造态势的方法上,由过去的战前布好,变为现在的边战斗边造势,在战斗中创造并形成有利的态势; 在造成对敌人的合围之势上,由过去基本上是通过部队的远距离地面机动, 绕到敌人后面,将敌包围,变为了现在的利用直升战斗机形成的运输能力, 大规模空降兵力兵器干敌后,与正面部队一起,迅速将敌包围,形成有利的态势。在关于态势的思想上,过去那种认为态势是讲作战双方在同一水平空间位置上的相互关系的概念,正在被改变。新的战争实践,使态势具有了立体的内容,对敌方的包围,已从地(水)面,延伸到水下,空中,已在追求对敌形成一种天下地下的立体合围,使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陆上创造有利态势

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实践,已使在陆上创造有利的态势,不仅仅成为地面部队的行动,而且有了航空兵的密切配合,使得不再需要大量的地面部队往地后机动,并在短时间内造成对敌的合围之势成为可能。自从马岛战争中英军在占领马岛过程中,首先创造了这种造势形式,充分利用空降部队,采取“跳蛙”战术,与地面部队一起很快包围了阿驻马岛守军之后,过去的围敌之法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海湾战争地面战斗中,多国部队一边使用担任主攻任务的美第 7 军以及担任助攻任务的美第 1、3 陆战师对伊拉克实行正面推进,利用直升机进行大规模空降。第 101 空降师的 1 个旅,由 460 架直升机空投至沙特边境 114 公

里处的伊拉克境内,建立了代号为“眼睛蛇”的前进基地。然后,第 101 空降师从前进基地出发,切断了沿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河谷的道路,阻止了伊拉克向科威特增援,切断了伊军的唯一退路。并很快机动到了距巴格达仅 240 公里的地区,与正面坦克部队一起,完成了对伊拉克南部战场和科威特战区的包围。

从上述不难看出,由于空降部队的大规模使用,使对敌形成包围之势的路径距离及时间都大大缩短。尤其是在许多要点仍被敌方固守,地面部队无法通过时,空降部队只要掌握有制空权,就可以顺利地降临敌后,与正面部队一起将敌人包围起来,形成有利的态势,进而加速战争或战役战斗的进程, 加快胜利的步伐。这里,具有制空权是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具有制空权,直升机才能顺利地将部队运至敌后,若无制空权,或者受到敌方歼击机的攻击, 或者受到敌方地空导弹的攻击,都会遭到极大的损失。因为直升机在各种歼击机面前和地空导弹面前,是不足以与之匹敌的。无论是马岛之战中的英军, 还是海湾战争中的美军,采用“跳蛙”战术较大规模地投送兵力,都是在具有了制空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海上创造有利态势

高技术战争中创造有利的海上态势,主要是利用强大的舰队对敌形成包围之势,或包围某一岛屿,或包围某一军舰、舰队,或对某一海岸实行严密封锁。创造有利的海上态势虽然主要由舰艇负责完成,但也离不开空军的配合。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制空权,则很难会有制海权。英阿马岛之战中英阿双方的封锁与反封锁斗争,海湾战争中美对伊拉克海岸的封锁,为我们认识如何在海上创造有利的态势,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海上封锁与反封锁,是马岛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英军海上封锁的目的在于:限制阿军舰船的活动,袭击进入封锁区的阿军舰只,切断海上交通线, 孤立与包围马岛。 支援登陆行动与岛上战斗。英军海上封锁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根据兵力的增长程度和作战需要,逐步扩大封锁范围。核动力潜艇进入战区后,英只宣布对马岛周围 200 海里以内实行海上封锁;特混舰队进入战区后,英将海上封锁升级为海空封锁;战争形势激化以后,封锁范围扩大到距阿海岸线 20O 海里,最后又扩大到距阿海岸线 12 海里。海上封锁范围主要是根据潜艇、舰载作战飞机以及舰载武器的作战能力来确定的。英参战的两艘航母分别为 16000 吨和 23900 吨级,系轻型反潜航母,舰载飞机数量有限,

作战范围一般不超过 200 海里。潜艇的鱼雷攻击距离虽不很远,但潜艇的行动比较隐蔽,活动范围广,能接近阿本上的主要港口。

二是海上封锁与空中封锁相结合,建立多层封锁线。外层封锁由核动力潜艇和常规潜艇以及海上巡逻飞机组成,形成封锁的对外正面,其任务是, 封锁阿本土的海军基地和主要港口及其进出航道,不让阿舰船离开基地和进入封锁区。潜艇以隐蔽伏击、区域游猎、空中引导攻击或跟踪攻击的方法, 袭击发现的水面舰艇和潜艇。中层由舰载战斗机进行封锁。两艘航母各由一艘大型护卫舰护航。部署在马岛东北阿战斗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以外,相互之间保持可支援的距离。舰载“海鹞”式战斗机与“海王”式反潜直升机不断在主要威胁方向上进行值班巡逻(每班两架,每次约 40 分钟),搜索进入禁区的敌舰,并截击来袭的敌机。内层封锁线主要由驱逐舰和护卫舰编成的小舰群组成,疏开配置在马岛南北福克兰海峡以东各主要港口周围,位于敌岸炮火力以外的己方舰载战斗机作战半径以内,形成封锁的对内正面,重点封锁与包围马岛,袭击靠岸的阿军舰船和岸上目标,削弱阿军防御。每个舰群的作战能力系根据作战舰群的组成及其舰载直升机和武器装备的性能而定。在反舰方面,英军舰载雷达对水面舰船的搜索距离为 70 公里,反舰导弹的有

效控制距离为 40 公里,114 毫米舰炮的最大控制距离为 19—22 公里。在反

潜方面,反潜直升机的搜潜距离为 10—20 公里,反潜鱼雷的控制范围为 10

公里。在舰队防空方面,舰载对空搜索雷达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为 300—400

公里。舰载防空火力有 4 层:外层为远程高空防空导弹火力,控制范围为 70

公里;第二层为中程防空导弹火力,控制范围为 40 公里;第三层为 114 毫米

舰炮和近程防空导弹火力,控制范围分别为 10 公里和 5 公里;第四层为防空干扰屏幕,由舰载八联装防空干扰火箭弹发射后形成,用以干扰抵近的导弹, 使之失控坠海,控制范围为 2000—3000 米。舰载防空火力配系外的区域防空,由舰载航空兵担负。这种多层的反舰、反潜与防空火力网形成海空封锁的基础。

三是在海空封锁的范围内进行反潜、反舰和防空作战。英军海战方式相

当灵活,对发现的舰船,多是以机载武器(火箭、导弹、炸弹、航炮等)或舰载武器(反舰导弹、鱼雷和舰炮)进行单机(舰)或小机(舰)群攻击。阿军损失的 11 艘舰船中,多数是被机载或舰载的导弹击沉击伤的,少数是被舰炮、炸弹等一般兵器击沉击伤的。对空作战较为频繁。“海鹞”式战斗机共击落阿机 31 架,其中“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击落的有 24 架(共发射导弹

27 枚),其余是被航炮击落的。舰载和地面防空导弹击落的阿机也不少。被

“海狼”式防空导弹击落的有 5 架,被“海标枪”防空导弹击落的有 8 架,

被“海猫”防空导弹击落的有 6 架,被“轻剑”防空导弹击落的有 13 架,被

“吹管”单兵防空导弹击落的有 8 架。

英还在海空封锁中不断轰炸和炮击马岛阿军防御设施。英军在进行海空作战的同时,以相当的力量对马岛进行空袭和舰炮袭击,破坏摧毁阿军的机场、雷达、防空阵地、弹药库、防御工事及其他设施,以削弱其防御。英海空封锁虽然漏洞颇多,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战争初期没有获得制空权,其军舰也损失不少,先后被击沉 5 艘、击伤 5 艘。随着阿军飞机被一架架击落, 以至损失 40%时,英军完全获得了制空权后,其军舰的封锁便开始大见成效。彻底隔断了马岛与本土的海上联系,使其得不到本土的海上支援。使阿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参战飞机损失 40%。阿方飞机损失大的基本原因是: 阿机以攻为主,要打破英军的海上封锁或支援岛上驻军,必需经常进入战区。阿机从本土向战区出击的距离都在作战半径的极限,甚至以外,飞机在目标上空活动的时间很短,发现目标难;投弹攻击后,空中自卫和格斗能力不强; 阿机空袭的目标主要是英军的舰船,飞机进入目标后,不仅遭到水面舰载防空兵器的拦击,而且还要遭到防空飞机的截击。

海湾战争由于是最近的一场高技术战争,多国部队实施海上封锁,以造成有利态势的方法更具有代表意义。战争中,多国部队主要使用了常规作战兵力;同时,辅以核、生、化威慑力量。在水下,以 6—10 艘核动力攻击型

潜艇对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进行了水下封锁;在水面,由 5 个航母战斗

群、1 个由 2 艘战列舰加强的中东特遣编队和 2 个两栖作战舰艇编队等 100 余艘作战舰艇,对伊拉克海域和相邻的海域进行海上封锁,扼住了波斯湾之咽喉,牢牢控制住霍尔木兹海峡亚喀巴湾和红海,盘查和登船检查了 3000

余艘过注船只,完全切断了伊科海上交通线;在空中,由 500 余架舰载作战

和支援飞机对伊拉克周边 1000—1500 公里范围内的海空和陆空进行空中封

锁,并利用 150 余架舰载机掌握波斯湾及科威特战区的制空权、制海权和制

电磁权。整个封锁海区分布距离达 4000 海里,封锁面积超过数千平方海里。海上封锁,是在海上战役或战斗中对敌方造成有利态势的主要方法。通

过封锁,可以使被封锁之敌处于八面挨打的不利态势。可以切断被封锁之敌与外界的联系,得不到外界的支援,处于孤军作战的被动状态。在海上封锁中创造有利态势时,一个必须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是要努力取得制电磁权和制空权,若丧失了这两点,封锁就难以凑效,甚至要吃大亏。英军舰队在对马岛实施封锁初期,就是因为没有掌握着制空权和制电磁权,结果军舰不是被阿机发射导弹击沉击伤,就是被阿机超低空飞行突临上空投掷炸弹炸伤。只是到后来逐渐掌握了制空权,以及实施了各种积极干扰和消极干扰后,才使局面彻底改观。

1986 年美军舰封锁利比亚海岸,海湾战争中美军封锁伊拉克海岸,只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一开始美方就掌握了制空权和制电磁权,使对方的飞机无

法飞临军舰上空,即使是飞临上空,发射的导弹也由于受电子干扰而偏离方向,钻入大海。

陆海空天立体合围

前面对陆上态势和海上态势分别进行了分析,只是为了分析方便,便于了解陆域或海域创造有利态势的方法。其实,现代高技术战争常常是陆海空天的立体合围,使创造对敌合围的态势具有了立体的、全新的内容。

马岛战争的最后阶段,英军之所以能迫使驻马岛阿军投降,从根本上说是英军对阿军形成了陆海空立体合围的态势。英军舰己将马岛全面封锁,使阿根廷本土无法从海上对马岛守军进行支援;英机对马岛实施了空中封锁, 阿根廷的飞机无法对马岛实施空中支援,英登陆部队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法, 已将马岛外围的守军一口一口吃掉,剩下据守马岛首府的 1 万余名守军已被英军海上陆战队包围。由于被全面封锁,守岛阿军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加之弹药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阿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英军劝降下,只好从司令官到士兵全部投降。

海湾战争的地面战斗阶段,美及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的包围实际上是陆海空夭立体合围。陆上,正面装甲部队与通过机降深入敌后的奇兵相结合, 形成了陆上平面包围,海军陆战队从伊拉克海岸登陆配合陆军一起,形成了陆海包围;空中,多国部队的直升机在完全取得制空权的情况下,配合地面部队对伊拉克的地面部队发起空中打击,摧毁了伊拉克的许多坦克;太空, 多国部队的各种各样的侦察卫星在完全取得制大权的情况下,放心大胆地一遍遍在战场上空巡行,对伊拉克地面部队的情报基本上做到了了如指掌,为陆、海、空部队的准确打击实时地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伊拉克部队正是在这种立体合围的有力打击下,士气瓦解,军心崩溃,基本丧失了战斗力,整营整营的投降,被俘达 17.5 万人之多。

高技术条件为战争中实现陆海空天立体合围,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也成了高级军事指挥员在创造有利态势中追求的最佳境界。相信在今后进行的战争或较大规模的战役战斗中,力争实现对敌方的陆海空天或陆空天、海空天的立体合围,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创造态势的方式。从近期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看,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制空权,二是制电磁权。若不具备制空权,首先无法从空中对敌实行包围,其次是地面和海上的包围也将由于敌方空中力量的干扰破坏和不断攻击而无法实现。若不具备制电磁权,自己的各种高技术兵器就会成为瞎子聋子,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根本谈不上包围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