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敌友之间纵横捭阖

纵横捭阖,衢地合交,历代战争中,人们对结成同盟、争取盟友和分裂对于的谋略十分重视。无不尽力争取朋友,扩大同盟军,缩小敌对面;而又想法设法利用矛盾,分裂对手,瓦解敌方阵营,削弱敌方势力。因为在战争中,任何一个国家部希望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外交上尽可能多的得到别国的支持,以免受到孤立。国与国之间当有了共同利益需要保护、或有了共同的敌人,常常是结成同盟,共同对敌。当本国与别的国家既没有利害冲突,又没有共同利益,或共同利益不明显,不足以结成同盟时,则尽量把这些国家拉到自己一边,成为自己的盟友,至少使其中立,不反对自己。而对于敌人的营垒、则就要想方设法分化瓦解,予以离间,务使其分崩离析,

以利于自己战而胜之。

如果说从古至今互相结盟以对付共同的敌人,是战争中一个最普遍的现象的话,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虽然各种武器的杀伤力空前巨大,战争常是局部的、低强度的,但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结成同盟,即使是一个各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大国,也力争与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结成同盟,共同承担战争责任。过去,中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常是两个当事国的冲突,而现在却常常是一个武装集团与另一个武装集团,或一个武装集团与一个国家的冲突,使战争的结盟普遍化。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海湾战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高技术战争的巨大经济费用和物资消耗。仅仅一个国家已难以承担,即使是能够承担,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另外, 许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利用多结盟国,最大限度的孤立对方,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上、政治上、道义上的压力,以充分向世人显示自己进行的战争的多助性、正义性。

合纵对敌,埃叙共同发起十月战争

1973 年 1 月底,经过一番整饰的开罗市,更显得生机勃勃。在阿拉伯联盟大厦的四周,甲壳虫似的小轿车,一排排停放在停车场上。原来,在大厦里面,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军事首脑,正在商讨未来作战的共同战略问题。边是一次确定阿拉伯国家在军事上对以色列采取共同行动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结束后,成立了埃叙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六月间,叙利亚又派遣军事代表到埃及就有关军事行动问题,进一步作了具体商讨,紧接着,埃及总统萨达特又亲自去访问大马士革,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共同研究了这次战争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这就是:先收复阿拉伯国家被以色列占领的部分领土,然后利用石油武器,迫使以色列撤出“六五战争”以前的边界。

1973 年 9 月 22 日上午,有 14 个身穿便服的人,陆续来到了埃及蒂恩角

海军司令部的一个会议室。会议室中间,围着长条桌一边坐着 8 个埃及人,

另一边坐着 6 个叙利亚人。在埃及人这边,分别是国防部部长伊斯梅尔,参谋长沙兹利、作战部部长贾马斯、埃叙联合作战司令部参谋长诺法勒,以及情报局长、海军司令、空军司令和防空司令。在叙利亚人这边,分别是国防部部长塔拉斯,参谋长沙库尔、作战部部长、情报局长、海军司令和空军兼防空司令。

经过 5 天的商讨,他们对作战计划取得了一致性的意见,那就是埃及与叙利亚在同一个时间分别从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发起进攻。最后, 又经埃叙两国总统商定,把进攻时间定在了 10 月 6 日。

埃及和叙利亚何以能结成同盟?实质上是共同利益的驱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向来是宿敌,通过一、二、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虽然国土狭小, 人口不多,但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又靠住本身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居然一次次战胜了阿拉伯国家,侵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对此, 埃叙那能咽得下去这口气,阿拉伯世界人民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以及恢复领土的呼声,促使两国政府和军政要人下决心雪此国耻,收得失地。于是,埃叙两国自从 1967 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发奋努力,从军事上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其他阿拉伯国家政治上、经济上、道义上的支持下,决定结成联盟,共同发起第四次中东战争。

合纵对敌,一般是在几国势力较弱的情况下,结成同盟,以增强力量, 共同对付强敌。但是。因联盟中各个成员国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出力的方向也就不完全一致,所以,一般情况下,联盟的合力总是小于各个成员国单独力量之和。这就要求联盟之间能够赤诚相待,紧密团结,不仅只考虑一国之私利。

连横攻弱,美纠集 7 国共同入侵格岛

1983 年 10 月 25 日,美国及 7 个加勒比国家,乘格林纳达内部发生政变, 政局动乱之机,对格进行了武装入侵。格林纳达在历史上曾为法国、英国的殖民地,1974 年宣布独立,为英联邦中的自治领土。格林纳达虽是一个较小的岛国,人口只有 11 万,面积 344 平方公里,但战略地位重要。距美国约

2000 公里,扼守加勒比海通往大西洋的航道。前总理毕晓普 1979 年执政后, 奉行亲苏、古路线,并向周围的东加勒比国家“输出革命”,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及加勒比国家的恐慌。1980 年,苏、古开始在格西南部的萨林斯建造大型现代化机场,对美国的石油运输线构成威胁。里根曾多次声称,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来教训格林纳达”,以保卫美在加勒比地区的利益。1981 年 8 月,美国就在波多黎各的韦克斯岛举行了侵格的模拟演习,部分陆军别动队和海军陆战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适应性的训练,对格岛的地形及其周围的海域水文、岛上格军驻防情报,进行了搜集。

1983 年 10 月 13 日,格政局开始发生动乱,10 月 19 日,前总理毕晓普被处决,更亲古的“激进左派”接管政权,成立了以陆军司令奥斯汀为首的革命委员会。更亲古政权的建立,对加勒比小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21 日, 东加勒比国家组织开会,要求美采取行动。22 日,布什副总统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决定出兵。23 日,美舰队秘密抵达格海域,在格岛周围建立起350 海里的海上封锁区,切断了该岛同外界的海上联系。其他预定作战部队进入临战准备。牙买加、多米尼加联邦、巴巴多斯、安提瓜、圣文森特、圣卢西亚、圣克里斯托弗——尼维斯等 7 个加勒比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很快就与美国结成同盟,也将其国家的警察部队以“演习”的名义调住距格林纳达 250 公里的巴巴多斯集结,巴巴多斯还为美国陆军别动队的运输机提供了

机场。8 国于 25 日发起了对格岛的进攻。至 11 月 2 日,战斗全部结束,美军控制了格岛局势。

海湾战争中,美动员了 28 个国家组成多国部队,共同对伊拉克开战。

美纠集 7 个加勒比小国入侵格林纳达以及在海湾战争中组成多国部队共同对付伊拉克,都属于连横攻弱。且都以美国为盟主。

强国对弱国,本来己有优势,但为了取得更大的优势,壮大声威,以显多助,常常也会再联合一些国家,共同对敌。这种外交谋略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叫做连横攻弱。

在过去的战争中,常常是进行全面战争时才十分注重结成同盟,共同对敌。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只要战争规模稍大,主战国往往主动去争取一些能够争取的同盟者,共同进行战争。这是因为,高技术战争消耗十分巨大, 一国要想独立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经济上很难负担得起。即使能够负担,对本国的经济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为此,就不得不去争取更多的盟国加入自己的行列。再者,现代战争更加注意人心的向背,任何一个国家在交

战时都不希望自己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都想赢得世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道义上的支持,以证明自己属于多助的一方,属于正义的一方。所以, 也需要争取同盟者,以结成同盟。

扩大团结面,伊拉克摆脱孤立

当在战争中与某一国的共同利益还不足以结成同盟时,就争取它成为自己的盟友;当不能成为盟友时,就谋求其中立;当不能谋求其中立时,便尽量使其反对自己不至于过分坚决。这是军事外交中的一个重要的谋略思想。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虽然不象美国那样与许多国家结成了军事同盟,

但在分化敌人营垒,争取盟友,最大限度地赢得支持,尽量缩小敌对面方面也颇有一手。

为了减轻压力和摆脱孤立的局面,伊拉克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缓和与伊朗的关系。伊拉克和伊朗的 8 年战争,使双方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入侵科威特前,萨达姆就认识到了缓和与伊朗关系的重要性。为了不腹背受敌,伊拉克主动向昔日的对手讲和,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海湾危机爆发后不久,伊拉克在拒绝撤军并准备继续进行军事较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在外交上加紧了同伊朗改善关系的步骤。于 8 月 15 日,向伊朗提出一项一揽子解决两伊争端的和平建议,宣布从 17

日起伊拉克单方面从伊朗领土上撤军;双方交换战俘;伊拉克将按 1975 年阿尔及尔协议,与伊朗共享阿拉伯河主权。这些行动基本上满足了伊朗的要求, 立即受到伊朗的欢迎。为表示诚意,伊拉克于 8 月 21 日将驻军全部撤出伊朗领土。

26 日双方已分别释放了 1.5 万名战俘,伊拉克宣布,所有登记在册的伊

朗战俘全部释放完毕。这使 24 个月来一直陷于僵局的两伊和谈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伊拉克主动促成两伊和解并作出重大让步,其真正意图是想解除侧翼威胁,集中力量对付南线压力。虽然伊拉克为缓和与伊朗的关系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却换取了战争期伺伊朗不从背后偷袭的保证和不阻止经伊朗边境向伊拉克走私食品的好处。这次和解后,使伊拉克放下了东线这个大包袱,随即将伊拉克部署在两伊边境的 30 万军队中的绝大部分调到科威特一线,大大加强了南线的力量。

在国际社会同声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其无条件撤军的压力下, 伊拉克为争取主动,立即表示愿就海湾危机进行谈判,并采取既请进来,也走出去的办法,发动外交攻势。1990 年 8 月 25 日,萨达姆邀请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访问巴格达,共商解决海湾危机的办法。8 月 31 日至9 月 1 日,德奎利亚尔秘书长与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的旦首都安曼举行了三轮会晤。虽然这次会晤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从客观上讲,伊拉克方面起码为自己赢得了一些喘息的时间。伊拉克还重点做与其有着长期友好关系的国家的工作,派出特使,分别走访了土耳其、乌干达等国家,并给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转交了萨达姆总统写给他们的信件。伊拉克虽然坚持霸占科威特的立场,但从未拒绝国际社会为此所做的各种调解,反而借助来访的外国领导人或高级官员宣传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努力劝说一些阿拉伯国家与其一道反对美国和其盟国在海湾地区军事集结,反对以色列占领阿拉伯领土。8 月 12 日,

萨达姆总统提出一项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主要内容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原则来同时解决中东地区一切被占领的问题;以色列立即无条件地从巴勒斯坦和被其占领的阿拉伯土地撤出;叙利亚军队从黎巴嫩撤出。8 月 19 日, 萨达姆又提出,科威特问题的解决应同摩洛哥和有关方面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议和叙利亚占领黎巴嫩等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其目的是想把科威特问题纳入该地区全部问题之内,把科威特问题复杂化,以避免军事对抗,并在他巩固对科威特统治的同时转移世界对伊侵科的注意力。这一招果然灵验, 获得了阿拉伯世界许多群众的支持。

伊拉克通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外交活动,果然收到很好的争取盟友的效果。伊朗、叙利亚,甚至沙特阿拉伯,都不赞成西方在海湾长期驻军,要求外国军队在海湾危机过去之后立即撤出这一地区。约旦的穆斯林兄弟会举行集会,焚烧英国、美国和以色列国旗;在也门,上万名也门人在美国和沙特驻也门大使馆门前举行反美示威,把石块和破鞋扔向大使馆。在利比亚、苏丹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首都也同样爆发了反美示威游行。巴解组织一些官员也赞成发动“圣战”,以反对美国干涉阿拉伯内部事务和偏袒以色列。在法国, 有 250 万穆斯林响应伊拉克关于“圣战”的号召,造成了较大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是对伊拉克的声援。再一方面,伊拉克大肆宣扬它反对以色列的“英雄业绩”,以及它誓与以色列血战到底的“决心”,甚至所它出兵科威特也被美化为是出于反对以色列和美国势力,保卫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利益。特别是被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侮辱的巴勒斯坦人、约旦人和黎巴嫩人,对萨达姆更为同情。使他们更加觉得: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里,萨达姆是唯一能够与以色列抗衡和唯一敢于坚决反对西方势力的人物。他们既不愿看到伊拉克“吞掉”科威特,也不愿看到美国和西方“吞掉”萨达姆。

在战争中,要想不被孤立,或摆脱孤立,外交上的谋略十分重要。伊拉克采取的最大限度的缩小敌对面的策略,可以说是要相当成功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赤棵裸的侵略行径,肯定要受世人的谴责。为了摆脱孤立,伊拉克对可能结成朋友的,就结成朋友;不能结成朋友的,则谋求其中立;不能谋求其中立的。则尽量让其不坚决反对自己。根据这一外交谋略,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伊拉克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孤立的局面,对于打破联合国及美国经济制裁和封锁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因粮于人,盟主四处化缘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这一多国部队的盟主,为了减轻本国的经济负担, 除要求一些国家出兵海湾,与美国一起组成多国部队外,还打出“共同责任, 共同负担”的旗号,主动伸手要盟国或受援国出钱出物。指名要日本、德国、南朝鲜、沙特、科威特、阿联酋解囊相助。以表示合作诚意。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则是受援国,对美国这个救世主和保护伞等出钱表示感激。美国明确指出:西欧、日本等国都从海湾进口石油,不能光靠一家来维持西方的石油利益。若打起仗来,一天就耗费资金达 10 亿美元,这些耗费,不能光让美国一家负担,要有人的出人,有枪的出枪,不出入枪的就要出钱,接着,美国就倡导建立了“海湾危机财政协调集团”,要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西方主要国家出钱出力,为美国在海湾的战略利益服务。

美国之所以在这次战争中采取因粮于人的外交策略,要盟国为它出钱,

是因为它心里明白,西欧以及日本对海湾的石油依赖性较大,西欧石油总量的 45%是从海湾进口的,日本石油消费总量的 65%要从海湾进口,而德国, 它的石油消费总量的 95%依赖进口,尤其是海湾的石油与它关系极大。如果让伊拉克控制了海湾,主宰了中东,就等于让伊拉克卡住了西方国家经济的脖子。于是,当美国伸手化缘,要这些国家出钱时,这些国家也就来个顺水人情,对美国“解囊相助”,以买得今后在海湾进口石油的方便。而沙特与阿联酋需要它的保护,科威特需要它帮助复国。都把美国看作是救世主和保护伞。加之这三个国家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富得流油,以钱买安全、买复国也是合算的生意,所以,它们也舍得花大价钱以支持美国。截止 1991 年 1

月底,美国共从上述国家筹措到 650 亿美元的军费,从而为美国进行海湾战

争提供了经济基础。这笔战争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沙特阿拉伯 233 亿美元,

科威特 185 亿美元,日本 130 亿美元,德国 88 亿美元。此外,一些海湾国家、

欧共体以及南朝鲜也提供了总数约为 10 亿美元的金钱。

耗资巨大,这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显著特点之一。海湾战争中,美国一个装甲师日耗油量就达 25 万加仓,整个美军日均耗油 7.14 亿加仓。美国发

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一枚费用就在 100 万美元以上,其发射数达 300

余枚,仅此一项费用就相当可观。整个海湾战争美国共花费 500 亿美元,而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总花费为 3600 亿美元。现代稍大一点规模的高技术战争,耗资就数以亿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既使是十分富有的经济强国,也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美国采取了因粮于人的外交谋略。凡是有共同利益的国家,能出枪出人的就出枪出人,不能出枪出人的就要出钱出物,供美国使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四处化缘,既说明了高技术战争耗资巨大的特点,也反映了美国人在外交谋略上的精明。

分裂敌手,美伊双方高招叠出

分化瓦解对方的联盟或朋友,是战争中伐交的一个重要谋略方法。海湾战争中,美伊两国在这方面都颇有建树。

就伊拉克一方来说,采取了区别对待西方国家的方法,并努力争取苏联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在对西方国家的态度上,伊拉克也各有不同,注意在欧美集团内部制造矛盾,从而取得分化敌人的效果。对美莱两国,伊拉克的态度强硬,而对法国等国,则采取拉拢的手段。海湾危机期间,萨达姆在一次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时,大谈伊法两国的传统友谊,之后又接受了阿尔及利亚前总统本·贝拉的请求,释放了年老多病的法国人质,表现出对法国的特别关照。9 月中旬,发生了伊军闯入法驻科大使馆抓走外交官的事件后不久,伊拉克为此专门向法表示了歉意。10 月份,萨达姆又下令释放了大约 300 名全部法国人质,以“答谢法国人民反对美国总统布什的行径和密特朗总统和平解决危机的主张”。这一系列行动果然凑效,法国总统即呼吁国际社会, 一旦伊拉克撤军并释放所有的人质,应当以“民主自决”的方式决定科威特的前途,使反伊统一战线出现了裂缝。只是由于盟国一再警告法国,才使法不得不发表声明说这是伊拉克单方面的行动,法与伊没有任何交易。对苏联这个大国,伊拉克则采取了与西方不同的态度,提前释放被扣的 3230 名苏联

专家,以示友好。在美苏首脑会议召开之前,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于 9 月 5 日先行来到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就海湾紧张局势交换了意见,以

争取苏联的同情和支持。在海湾战争后期,伊拉克又突然与苏接触,全面接受苏提出的停火条件,造成了美苏间互相的猜疑。

美国也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系列分裂阿拉伯世界的工作。美伊开战后, 阿拉伯民主情绪高涨,反美恐怖活动在世界各地加剧进行,美出于反伊联盟会发生分化、中立国立场发生动摇的考虑,及提心伊拉克强行把以色列拖入战争漩涡,许多人可能会站出来反对美国,对美国一面倒的世界舆论也可能发生逆转,会对美国的处境极为不利。因此,美国就以诱压兼施的办法,进行引诱和拉拢。凡支持美国、对美有利的就给予经济援助;反对美国,对美国不利的就取消援助或进行制裁。美国在取得盟国援助的同时,也不惜血本, 分别取消了土耳其的债务和免去了埃及所欠的 71 亿美元的债务;因为约旦在

海湾战争中支持了伊拉克,美国政府就立即宣传停止早先已确定给约旦 5500 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强迫约旦保持中立。此外,美国还给科威特的游击战士提供援助。以此收买人心,扩大反伊势力。从战局的发展看,美国以经济诱迫拉拢的外交战,为收买人心,巩固联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己的盟友越多越好,敌人的盟友越少越好。敌人的盟友越多,对自己的威胁就越大;敌人的盟友越少,对自己就越有利。为此,在战争外交活动中,分裂敌人的联盟或盟友,是伐交活动中的重要谋略。任何国家,互相结成同盟,或成为朋友,其基点都是共同的利益,当共同利益出现分歧时,或不再有共同利益时,这种同盟就会分裂,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会疏远。所以, 在分裂敌方的伐交活动中,要紧紧抓着共同利益这一关节点。瞄准敌方同盟中的不太坚决者,或容易拉出者,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利益,当它所获得的利益超过了在原同盟中所能获得的利益时,就有可能被分化出来,甚至会站到你的一边。或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政治、经济利益受到较大的影响, 也能将其从同盟中分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