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飞机轰炸中的谋略

现代的轰炸机,由于高技术的运用,其性能已大大超过传统的轰炸飞机。都有较强的全方位、全天侯作战能力,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遂行作战任务。飞机自动化程度极高,装有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组成的火力控制系统。对地作战时可以连续计算弹着点和投弹点,进行自动甩投或超低空投弹。机上装有多种导航设备,可为飞行员随时提供航迹、航向和瞬间位置,机上有活动目标显示器和地形跟踪装置,可在较远的距离上识别出地面上的目标。具有超低空、超高空、超音速飞行能力,一次加油可以航行近万里,由于空中加油技术的运用,几乎可以遂行全球作战。挂弹量可达数万斤,能够进行高强度轰炸。所携炸弹能够精确制导、自动寻的,命中精度高。

空中轰炸投弹量在整个作战投弹总量中的比重呈递增趋势。如美军航弹投掷量在各种弹药投掷总量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为 1/4,朝鲜战争为 1/3,越南战争为 1/2;越南战争期间越军伤亡人数的 70%是美军航空火力所致。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更多地取代了地面部队的职能,摧毁了伊军绝大多数地面目标,其弹药投射量和击毁的目标数量在综合火力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以往战争。

但是,有矛就有盾。轰炸机且不说有歼击机这一对手,地空导弹、高射炮火也对其构成极大威胁。这就要求施行轰炸的一方,施谋用计,避开对方的攻击火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炸出最大的战绩。这里,谁的计谋高强,谁就能出奇制胜。

请看下列轰炸战例中谋略的运用。

混水摸鱼,伊反应堆瞬间遭重创

1981 年 6 月 7 日下午,以色列 6 架 F—15 歼击机、8 架 F—16 轰炸机,

披着夕阳的余辉,突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南 20 余公里的原子能研究中心上

空,一举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使伊拉克这座经营了 20 余年。造价达 4 亿美元的核设施毁于一旦。事件发生后,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受到全世界、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谴责。但是从军事谋略角度来看,却不能不说是一次

成功的偷袭。

以色列此举蓄谋已久。它早就声称,不能容忍阿拉伯国家拥有核武器。对伊拉克于 1974 年开始建造的核反应堆,以色列非常敏感,视为对己的严重威胁,一心要予以摧毁,只是由于条件与时机不成熟而未采取行动。1980 年, 美国将 F—16 战斗轰炸机交付以色列使用,使伊拉克的“乌西拉克”核反应堆处在了以色列空军的轰炸范围以内,使以色列轰炸该核反应堆有了武器装备的保证。同年 9 月,以色列利用两伊战争鏖战方酣的混乱局面,派经过伪装的飞机混入伊朗向伊拉克核反应堆攻击的战斗机群中,获得了极有价值的伊拉克核反应堆的情报资料。同年 10 月,以色列组成了以总理贝京、空军司令戴维·艾夫里上将和情报部长那胡沙·塞古伊少将为首的专门小组,制订出了摧毁伊拉克核设施代号为“巴比伦行动”的计划。为执行这一计划,贝京挑选了 24 名第一流的飞行员,并由参加过 1967、1970、1973 年 3 次阿以战争的一名上校担任指挥官,组成突击队,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演习。以色列方面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合适的时机。

时机终于来了,1981 年 4 月,以叙发生导弹危机,双方剑拔普张。阿拉伯世界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处理导弹危机问题上。两伊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伊拉克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对付伊朗上。以色列准备在 4 月底实行“巴比伦行动”计划。但由于以色列报纸泄露了前国防部长埃泽尔·魏茨曼的谈话, 说贝京总理准备在国会大选前采取冒险行动,因而不得不延期。第二次预定轰炸行动的时间是 5 月 10 日,但因工党领袖佩雷斯知道了并给贝京写了一封

情,劝他不要冒险,行动不得不推迟至 6 月 7 日。

7 日下午 4 时,14 架以色列飞机从齐埃翁空军基地起飞,以弧形飞行路

线,向东飞越约旦和沙特阿拉伯两国,穿过伊拉克沙漠,飞向目标。下午 5

时 30 分(巴格达时间下午 6 点 30 分)机群飞行 1000 多公里,到达日标上空。核反应堆三面被土质的马蹄形掩体包围,井有高射炮和地空导弹的保护。以机进入轰炸航路后,带队长机从西进入,发射两枚“灵巧”炸弹,按预定弹着点命中目标,穿透了混凝土结构的圆形屋顶。其余飞机单机跟进,将炸弹投进了被炸开的缺口,整个袭击仅用了两分钟。伊拉克原子反应堆的圆形屋顶坍塌,中心大楼被夷为平地,核反应堆被彻底摧毁。另外两座建筑物也被严重破坏。整个空袭过程中,伊拉克根本没有出动飞机进行拦截,地面的苏制萨姆——6 型导弹也毫无反应,只有防空炮火进行了射击,都均未命中以机,使以机得全部安全逃离,于晚上 7 时左右飞回以色列某军用机场。

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战前并非设有朕兆,以早就扬言不能容忍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存在,轰炸前两个月以报纸又公开透露了贝京将采取重大行动的信息。而以色列飞机进入伊拉克腹地,飞行 1000 多公里,经过 3 个国家,

经历 1 个半小时,却丝毫未被查觉,原因何在?

从以色列方面来说,主要得计于混水摸鱼之计的运用。首先,它用混水摸鱼之计巧妙伪装成伊朗飞机飞抵伊拉克核反应堆上空,掌握了可靠的情报资料,为以后的轰炸作了进入的准备。其次,轰炸之时正是两伊混战之机, 伊拉克的注意力主要被吸引到与伊朗的作战上。再者,此时以色列也正处于与叙利亚的导弹危机之中,使阿拉伯世界及伊拉克不会相信以色列会两面同时树敌,因而只把注意力放在导弹危机及两伊战争上,放松了对以色列偷袭伊拉克核反应堆的警惕。

混水摸鱼,是三十六计混战计之一计。其解语为:“乘其乱,利其弱而

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该计的意思是说鱼在混水中看不清去向,人在混乱的局面中不易认情形势及真伪,留下可乘之隙。现代战争中信息和情报传递技术的先进给实施混水摸鱼之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由于部队机动能力的提高,也为混水摸鱼创造了条件。关键是要予先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待“混水”之时机。当时机来临时,又要善于把握着时机,当机立断,大胆地去“摸鱼”,这样才能赢得胜利。

以假乱真,巴总部顷刻成废墟

1985 年 10 月 1 日上午,以色列悍然出动 8 架 F—15 型战斗机,空袭了

2400 公里之外设在突尼斯首都南郊的巴勒斯但解放组织总部,仅仅 3 分钟, 就炸毁了巴解总部办公大楼、阿拉法特的住所和巴勒斯但居民的几幢住宅, 炸死炸伤 200 余名巴勒斯但人和突尼斯人,震惊了中东和世界,激起了各国的义愤和谴责。从政治上讲,以色列的这次行动是一次严重违反国际法准则的强盗行径,但从军事角度讲,则是一次高技术、低强度、谋略正确的远程奔袭。

以色列远程奔袭 2400 公里之遥的巴解总部而未被任何国家发现,在谋略上主要是采取了以假乱真之计。其一,以色列飞机编队选用的是国际民航路线,飞行高度与民航机大致相同,并采取编队重叠飞行,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图像也与大型客机非常相近,这就骗过了航线附近国家意大利、马耳他及突尼斯雷达的眼睛。其二,以机空袭的时间,选择在了北约组织正在意大利海域进行军事演习之际,此时北约组织各种飞机活动频繁,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以机偷袭行动的作用。此外,以机还采取了临近突尼斯海岸时作超低空飞行,出动电子干扰机干扰突尼斯及意大利南部雷达等措施,配合以假乱真谋略的实行。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谋略及措施,以机编队在抵近目标 48

公里时,突尼斯仍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这时,以机编队上升到 914 米的高度进行攻击。10 时零 5 分,首先袭击了海岸上的巴解总部通信中心,随后轰炸了巴解总部及其附近的第 17 警备司令部和军官宿舍。除投掷 500 公斤炸弹

外,还发射了 8 枚激光制导的“小牛”式空地导弹和“灵巧”炸弹,全部命

中目标。空袭 3 分钟后,在已解及突尼斯防空部队尚未来得及作出反应时,

以机就在摧毁了预定目标后,安全撤出战斗。下午 13 时,无一损失地返回国内基地。

以假乱真之法,是战争中的诡道谋略方法。要以假乱真,关键的是要象真。高技术武器装备大大提高了识别各种假象的能力,卫星侦察、空中预警、地上雷达,都使军事行动的隐密性更加困难。然而,只要善于借助各种条件, 把握有利时机,以假乱真之计仍然大有用武之地。以色列突袭巴解总部,采用民航班机航线。利用北约演习的机会,都对麻痹对方,逃过各种侦察设备的眼睛,起到了很好地作用。

李代桃僵,阿机击沉英军舰

1982 年 5 月 4 日,英阿马岛之战战事正紧,正在指挥英军与阿根廷军队作战的英军特混舰队司令官伍德沃德突然接到报告,“英国舰队的骄傲—— 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被阿根廷空军击沉,这不啻是一晴空霹雳,使伍德

沃德顿时处于巨大的震惊之中。英国首相,有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得悉这一不幸消息,也表示“深深的关切”,北约的军事专家们对此感到十分心寒。众所周知,“谢尔菲德”号驱逐舰是英军舰艇中最先进的一种驱逐舰,装备有 GwS—30 防空导弹系统,发射“海标枪”式远程防空导弹,能打 80 公里距离内的高、中空目标,军舰造价 2.34 亿美元。这样的军舰被击沉,对英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更使伍德沃德震惊的,是阿根廷飞机竟有这样强的攻击能力。骄做自信的伍德沃德,曾把夺取南乔治亚岛称作“餐前的开胃品”, 并夸下海口,说攻占马岛,就象“走过去”那样容易。如今,这位骄做的将军口气变了。他说这将是一场漫长而浴血的苦战。而他的部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兵,更是神经紧张,草木皆兵,以致误将鲸鱼作潜艇,用昂贵的“海标枪”导弹去攻击那些好似飞机的鸟群。

其实,炸毁“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与其说是由于阿根廷空军力量强, 倒不如说是其采取了李代桃僵的谋略、计高一筹的结果。5 月 4 日这天,阿航空兵为了去攻击“谢菲尔德”,经过了精心筹划,先以“天鹰”和“幻影” 式飞机飞到“谢菲尔德”号上空,进行高空佯动,吸引了英军舰队雷达和舰载飞机的注意力。而作超低空飞行的阿“超级军旗”式飞机,则以每小时 900

公里的速度从对英舰队威胁较小的南面飞抵距英舰仅 46 公里处,阿飞行员突然将飞行高度提高到 15O 米,机载雷达短时开机 30 秒,在指示器荧光屏上出现了大型目标“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中型目标“普利茅斯”号导弹护卫舰。飞行员立即将目标指示数据输入“飞鱼”式反舰导弹计算机,向每个目标各发射一枚导弹,尔后转弯并急剧下降到 30 米高度,随之退出了“谢菲尔德” 号 GWs—30 防空系统的杀伤区。

一枚“飞鱼”式导弹的主动雷达自导弹头在 12—15 公里的地方捕捉到“谢

菲尔德”号驱逐舰,导弹的飞行高度下降到 2—3 米。导弹击中驱逐舰之前日

视发现它的时间只有 6 秒钟。导弹击穿水线以上 1.8 米处的舰舷,井在体内爆炸。剩余的导弹燃料与舰上的电缆和油漆一齐燃烧起来。舰艇内很快浓烟弥漫,舰员弃舰尽逃,舰员共 20 人死亡,27 人受伤,英逃离的舰员只得无可奈何地看着舰艇如同一头巨大的死鲸,慢慢沉入大海之中。5 月 30 日,阿机攻击英“无敌”号航空母舰,采用同一计谋,又获成功。阿以“天鹰”式和“超级军旗”式攻击机组成两个机群,先以第一个机群——大批“天鹰” 式攻击机将对方的防空兵器诱开。谋略成功,英军上当,英军 12 架“鹞”式战斗机远离开航母,拦截“天鹰”,同时,英舰还向“天鹰”机群发射了防空导弹,两架阿机被击落。

正在英机与阿“天鹰”式飞机交人之时,第二组机群——2 架“超级军旗”、4 架“天鹰”和 3 架“幻影”式攻击机,以低空抵近英舰,协同攻击。先由“超级军旗”式在英舰队主要防空火力之外,用“飞鱼”导弹攻击,然后携带常规武器的攻击机乘机而入,进行多方向攻击,两枚炸弹命中了航母。

李代桃僵,为三十六计敌战计之一计。其解语为:“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意思是说,当战局发展必然会有所损失时,要舍得以小的损失,换取大的胜利。该计的按语为“敌我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即在长短之相较。而长短之相交,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有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在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推测者也。”其基本意思也是说为了战争的胜利,在必要时要以甲代乙,巧妙地以劣势胜优势。李代桃僵之语,出自西汉·无名氏的《鸡鸣篇》: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树根,李树代桃僵”,李代桃僵是“李树代桃僵”的简化与缩略”。

李代桃僵之计,在军事意义上的实质,是“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权衡利害,趋利避害,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高技术战争中作战手段变了,施谋定计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从阿空军实施李代桃僵之计中不难看出,阿空军为了以弱胜强,主动地抛出自己较弱的“李树”,吸引英军的“虫”子,利用“虫”子咬“李树”的机会,较强的“桃树”则乘机出动,消灭“虫”子。而不是只以李代桃僵,求桃自保。使李代桃僵之计不仅仅具有防御的意义,而且具有了积极进攻的意义。创造了高技术战争中, 整体上处于劣势的一方,通过积极谋略,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造成优势的成功范例。虽然在整个战略指导上阿根廷颇多失误,但在此具体战斗中,阿空军经过精心筹策,变弱为强,对于高技术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如何以劣胜优,积小胜为大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抛砖引玉,叙军导弹顷刻无

1982 年 6 月 4 日,中东战事再起,以色列悍然发动了侵黎战争。这次战争,以色列除了要给巴解以重创外,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摧毁叙利亚设在黎巴嫩乐部贝卡谷地寻弹发射阵地。贝卡谷地位于终年积雪的希布伦山和沙岷山之间,是一片温暖的平原。平原得雪山融水灌溉之利,土地肥沃,风光秀丽,到处是飘香的果园,到处是悦人的景色,以色列对此早以谗诞欲滴,恨不得很快抢夺到手。但是,部署在葡萄树丛中装有白色尖头的“萨姆—6”苏制防空导弹,却使以色列十分丧胆,是一大心腹隐患。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情景以色列记忆犹新,仅一天之内,就有 23 架以机裁在这种导弹之下,以色列欲将其彻底摧毁而后快。为报仇雪耻,以色列卧薪尝胆,在美国的帮助下, 悉心攫集有关这种导弹的情报资料,改进自己的武器装备。在实施攻击之前, 以色列为搞准叙军导弹阵地的确切位置及电磁频谱,实施抛砖引玉之计,先后派出多架无人驾驶飞机侦察导弹阵地的位置、火力配系及周围地形,搜索叙军制导雷达的频率,电讯联系的电子数据和敌方作战飞机的部署情况。叙军尽管及时击落了这种无人驾驶机,但其所搜集到的情报资料却已经传给了远离目标区的直升机。以军在掌握叙军导弹阵地基本情报的基础上,又在其南部沙漠地区设立了萨姆—6 导弹阵地的模拟发射场。反复进行空袭演练, 为实战打下了基础。

一切准备就绪,6 月 9 日下午 2 时 14 分,以色列出动各种型号的飞机 96 架,携带各种精确制导和非制导武器,对叙利亚导弹阵地进行攻击。在攻击开始之前,以色列再次实施抛砖引玉之计,派出两架装有雷达反射器和雷达侦察接收机的“壮士”无人驾驶飞机作诱饵,飞入贝卡谷地叙军导弹阵地上空,引诱叙军萨姆导弹雷达暴露目标。当“壮土”从 1500 米高空窜入时,叙军从雷达显示屏上看到的就好象是直奔导弹阵地而来的鬼怪式轰炸机,当即打开“萨姆—6”导弹瞄准雷达,准备发射导弹。这一开机不打紧,正中以色列入之下怀,电波信号立即被“壮士”接收,并传送到了 E—2C 指挥机上, 经电子计算机处理,所获参数又送给了“野鼬鼠”系统。由电子战军官把反雷达导弹的制导设备,迅速调整到侦察所得参数上,“百舌鸟”导弹便直奔“萨姆—6”瞄准雷达。叙军瞄准雷达被毁,导弹丧失了眼睛,变成了瞎子,

无法发现空中来袭目标,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所以,仅仅 6 分钟时间,19 个“萨姆—6”空地导弹连在以军 F—15、F—16 战斗机和 A—4 攻击机袭击下, 全部被摧毁。真是苦心经营数载,今日一朝覆灭。

由上述可见,以军摧毁叙利亚导弹阵地,从谋略上讲,得计于两次抛砖引玉之计的成功。第一次,抛出几架无人驾驶飞机引出了敌机及导弹的攻击, 以侧面证实了叙军导弹阵地存在。第二次,抛出两架无人驾驶飞机,引出了叙军导弹雷达的开机,为摧毁叙军雷达以及整个阵地创造了条件。

抛砖引玉,为三十六计攻战计之一计,其解语为:“类以诱之,击蒙也。”是说用极类似的东西引诱迷惑敌人,使敌人懵懂上当。含有利而诱之的意思, 是一种饵兵之什。

常规战争中使用抛砖引玉之计,抛出的所谓“砖”多为实兵,引出的“玉” 也为实兵。“砖”这一部分实兵抛出后,由于力量薄弱,加之是故意暴露给敌人,很容易造成伤亡。高技术战争把抛砖引玉之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以叙贝卡谷地之战中,以军抛出的“砖”是装备有先进的雷达反射器和雷达侦察接收机的无人驾驶飞机;引出的“玉”也不是部队,而是叙方导弹雷达开机后发出的电波信号。然而仅仅这些不见人的你来我往,却决定了战争双方的命运。

抛砖引玉之计,重在一个“引”字。抛出的砖头,要能够引来玉佩,引不来,计谋就不能成功。砖在我方,抛不抛、何时抛均由我,但玉在敌方, 引来引不来,则视敌方对砖的认识如何。所以,要积极力引玉创造条件,使敌人能够心动,受到威胁,不得不将玉也甩出来。以色列的抛砖引玉之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因为使叙军没有识破这是引玉之砖,是饵兵;二是因为这砖头使叙军受到了威胁,不得不甩出玉来对付这砖。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施谋用计,贵在创新、贵在创造。施谋用计的条件变了,就要善于运用新的条件去创造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扬长击短,阿英双方各有招

英阿马岛之战,虽然最后以英胜阿败而告终,但在战术运用上,英阿空军双方都有各种高招可资借鉴。双方空军都各有优长,又都各有短项,在具体的战斗中,双方部比较善于发扬自己的长处,利用敌方的弱点,以己之长, 击彼之短,演出了一幕幕空战活剧。

阿根廷一方,其长处是飞机数量多,但性能落后,没有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但它瞅准了英方空军的弱点:虽然英机性能先进,但数量少。为此, 阿方根据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现状,采取扬长击短之计,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战果。实施小编队、多批次、多方向连续轮番突击。阿航空兵发挥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和本上附近作战的有利因素,相对集中空中力量,小编队多批次地轮番攻击英国舰队,使对方防不胜防。例如,5 月 21 日一天就派出飞机 3

批,共 70 余架次,其中第一批出 16 架飞机,从不同方向接近英舰,实施轮

番突击,使英舰艇及泛讥应接不暇,无法招架。结果,击沉英护卫舰 1 艘,

重创 4 艘。23 日至 25 日连续 3 天出动飞机约 120 架次,采取同样方法击沉

英舰 3 艘,重创 4 艘,战绩辉煌。发扬飞行员技术熟练、作战勇敢、不怕死的长处,超低空飞行进行攻击。为了避开英舰的雷达,达成战术上的突然性, 阿机开始是高空出航,接近战区后开始作超低空冒险飞行,往往距海面只有

4—5 米,有时海浪都溅到了飞机上。“天鹰”式飞机通常是满载常规炸弹,

从 15 米高度进入目标,一直到距英舰 16 公里时,仍未被英舰雷达发现,进而达到了抵近投弹的目的。

英空军也不示弱,尽量发扬飞机技术性能先进的优长,针对阿空军技术性能相对落后的弱点,也采取扬长击短之计,对付英军。

一是保持高强度出动,实现一机多用。为了弥补飞机数量少的弱点,英机利用技术先进的优长,始终保持了高强度的出动。“鹞”式和“海鹞”式飞机在战争中的出动率始终保持在 80%以上,因飞机故障而影响出动计划的仅占 1%,再次出动的准备时间最短只需 15 分钟。飞行员平均每人出动 3—4

次,一天最长飞行时间达 9 小时之多。力满足战场需要,常常是一种机型执行多种任务,如“海鹞”式飞机就广泛执行了空中掩护、战区巡逻、对地面和海上目标攻击,战术侦察等任务。部分改装过的“海鹞”式飞机,还可执行投放锡箔片和照明弹任务。所以,数量仅 42 架的“海鹞”式和“鹞”式飞机,在马岛战场到处出现,表现了很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飞机性能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海鹞”式飞机在空战中。可使喷管转向,迅速改变飞行状态,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 1200 公里, 并能在极短时间内从高速转入“悬停”状态,或迅速转变,机动性能良好。阿军的“幻影”式飞机虽然最大速度可达每小时 2415 公里,但没有“海鹞” 式飞机的那种机动性能,格斗中即使处于敌机尾后,为了使自己不冲过去, 并在 2000 米的有利射程上发射导弹,常常不得不将时速减至 600 公里,所以双方实际上都在亚音速情况下空战。空战中,”幻影”失去了速度优势,“海鹞”式飞机却可充分发挥突然减速或实施急剧转变的性能,迅速转到“幻影” 式飞机的尾后,并且充分发挥 AIM—9L“响尾蛇”导弹精确制导的优良性能, 迅速转到“幻影”式飞机的尾后,将阿机击落。

扬长击短,是战争中最基本的战术原则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谋略方法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指出:“善用兵者,⋯⋯以长击短。”任何一支军队,即使是装备有高技术武器的现代化军队,既有自己的长处,也必有其短处。长短并存,这是事物的辩证法决定了的。就英阿空军来说,英方短处是数量少,但优长是性能好,出航率高;阿方长处是数量多,短处则是性能落后。双方空军都努力做到了扬长击短,所以,在战斗中各有胜负得失。英阿马岛之战双方空军力量较量中谋略的运用,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它告诉我们,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处于劣势的军队,只要正确运用以长击短的谋略, 就有可能造成局部的优势;若整个战争中各次战斗指导都较正确,并能获胜, 就能积小胜为大胜,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所以、扬长击短,是以劣胜优的重要战术原则和谋略方法,应认真加以总结运用。

逸能劳之,狂轰滥炸伊军疲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共派出 3200 余架,几十种机型,具有全方向攻击能力、全天候作战能力、高速突防能力、精确打击能力的高性能军用飞机,在 42 天的时间内,出动 10.8 万架次,平

均每天出动 2000 至 3000 架次,对伊军进行了高强度的昼夜轮番轰炸。投弹

量高达 50 余万吨,与朝鲜战争中美军 3 年间的总投弹量相差无几,日平均投弹达万余吨。多国部队的这种狂轰烂炸,在大量摧毁伊重要军事、经济目标

的同时,对伊军还起到了逸能劳之的作用。正如美国一位军事评论家所说: 多国部队的轰炸对伊军主要不在于造成伤亡损失,而在于这种连续轰炸使伊军每天都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巨大的爆炸声响使伊军无法睡眠和休息,使伊军非常疲惫,战斗力大大降低。从其后地面作战中伊军不堪一击的情形,可以看出前段连续轰炸的效果。

逸能劳之的谋略,首先为孙子所提出,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他指出:“敌怯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谋略为其后历代军事家所重视,在《十一家注孙子》中,梅尧巨曾对佚能劳之解释为:“以我之佚, 待彼之劳”。李荃注为“敌佚,我能劳之者,善功也。”梅李之注都提出战争中要积极对敌施加影响,调动敌人,使敌人由逸变疲,降低战斗力。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劳敌的谋略,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劳敌之法。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证明,逸者战斗力旺盛, 劳则士气不振,以逸待劳、以逸击劳,逸者往往具有优势,较易取得战斗的胜利。

古代的逸能劳之,主要是调动敌人来回奔走,以疲惫敌人。到了现代, 由于火炮的出现,经常炮击敌人阵地,也能收到逸能劳之之效。但火炮机动性能低,只能对敌人固定阵地作有限的射击,炮兵阵地被敌发现后还易为敌人偷袭。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利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创造了劳敌的全新方法。具有高度的机动性能的飞机,在电子干扰的掩护下,不易为敌所发现,使轰炸具有突然性,使敌人摸不到轰炸规律,不能顶作准备,时时都要提防轰炸, 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飞机多架次出击,轰炸面积大,仅第一天出动就轰炸了伊科全境 40 余万平方公里的几百个目标。飞机携弹量大,一架飞机就能携弹数万吨,第一天轰炸的投弹量,其能量就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长崎、广岛投掷的两颗原子弹能量的两倍。这种大面积、大能量、高效能的轰炸,不象过去那样。受“劳”的只是部分部队,这些部队疲劳后, 还有其它部队处于逸的状态,可为精锐之师,还有旺盛的战斗力。而是使受到疲劳的已几乎是敌人部队的全体,使敌方几乎已无处于养精蓄锐状态的部队可用于作战,从而为地面战斗迅速彻底地歼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