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激发

在学生已经产生学习的需要以后,要使它真正变成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力,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学习动机激发起来。也就是说, 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实际上起推动学习作用的内部动因,从而调节起学习积极性来完成当前的任务,并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通常有下列途径。

  1. 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以前,必须清楚地、生动地、有力地提出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结合教材内容讲明新教材在生活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则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并调动其积极性。教学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课堂教学中阐明每一具体知识的目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所明显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去产生向往与追求的意向。如生物教师在讲“肥料”这一内容时,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讲解,能使本来较为枯燥的内容(氮、磷、钾等成分的分析)变得十分有意义,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对学龄初期儿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对力所能及的,又要开动脑筋的学习材料有较高的兴趣。例如,教师在上俄语课时,事先告诉学生最近他们将要听写,让他们选择是根据现在所学的新的规则来听写呢,还是按过去学过的规则听写。在有 300 来名一至四年级学生参加的实验中有 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按新规则听写。选择新规则的理由有两类:一类认为新材料是比较困难的,而“在这上面动动脑筋是有趣的”;另一类则是看到按新规则听写更为有益,“按新规则听写能学得更多的知识,能够开发脑筋”。此外, 在数学课上也进行了实验,让学生选择演算应用题或式题,结果有 75%以上的学生愿意解答应用题,因为应用题比式题更困难些,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下列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例如,语文和外语阅读课上分角色朗读,算术教学中口算与笔算交替使用、学生自编例题,外语课上的看图叙述,以及适当采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强化其已形成了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在运用这些措施激发动机时应注意两点:

  1. 避免兴趣主义。兴趣主义脱离教材内容单纯从个人兴趣出发而忽视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作用。在兴趣主义支配下,学习会有所偏废,从而影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 避免形式主义。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和接受能力出发并考虑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因此,采用的新教材和教学方法应使学生在经过努力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动机积极化,更好地动员起学习

的积极性。

  1. 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的启发式,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题即“问题的情境”,使他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通常用两种方式:

  1. 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进行学习。

  2. 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如在讲物理、化学的某些定理之前,先作某种预备试验,从试验中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予回答,学生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又如数学课在讲圆周率之前,先布置学生画出各种直径不同的圆,量出直径和周长,令其用周长除以直径。学生们发现所有的周长与直径之比都接近于3.1416,感到奇怪和有趣,就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的求知欲。

  1. 适当地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社会性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外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竞赛过程中,威信性动机或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强烈。由于在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要好得多。也可能有些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反而学得差了,这或是因为他们被刺激得过分而超过了体力和承受力,或是因为他们实在能力太差而失去了信心。

关于竞赛在调动学习积极性中的作用,国内外均有一些实验。

例如:切拨曼和费得对五年级两个组的儿童进行 10 天(每天十分钟)的加法练习对比实验,其中无竞赛组只是由于兴趣和严肃的学校工作条件而工作,有竞赛组做加法时还有一个“为了每天统计表上登记分数和红星”的诱因。后一组竞争的动机加强了加法练习,结果竞赛组的成绩优于无竞赛组。实验还表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

然而,过于频繁的竞赛或统测,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使学生产生怯场的心理状态,从而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竞赛频繁,考试过多,常会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和兴趣。故采用竞赛必须慎重、适量,注意方式,竞赛后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错误的学习动机。

  1. 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课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不少实验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的比不了解学习结果, 学习积极性高,进步较快。因为知道结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从而继续前进。

例如:布与诺维尔的实验,令两组受试者以最快的速度和正确性来做同样的练习(减法、乘法,写字母 a,找出课文中的外国字)。连续试验 75 次,

每次 30 秒钟。在前 50 次练习中,对甲组增加下列诱因即:知道每次试验的分数;试验期间不断予以鼓励,督促他们努力地做;把所犯错误加以分析。对乙组则无这些指示。练习 50 次以后,两组指示对换,对乙组增加上述三项

诱因的指示,甲组则取消这些诱因。结果,在前 50 次练习中,甲组成绩比乙

组好;在后 25 次练习中,甲组成绩变坏了,乙组成绩明显上升。6.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

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等。

及时的评价一般比不及时的效果要好,因为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他的学习的愿望;而不及时的评价则往往在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面的作用较小,因为在学生意识中完成任务时的情景已经比较淡薄了。

对学龄儿童的评价,一般讲来,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但是,过分的夸奖会造成学生骄傲和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从而引起消极的结果,而在责备时也必须注意采用巧妙的方式。优秀教师在运用评价这一手段来激发学习动机时,常常是从积极的方面把鼓励和批评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有效的评价,必须考虑到以下条件:

  1. 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首先要使学生持正确的观点,特别是在评分问题上。必须使学生认识到, 分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但是也应该指出,分数只是他们学习成绩的某一方面的指标,不是唯一的指标。只有对分数持正确的观点, 分数才能起积极的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2. 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经验证明,如果教师的评价参杂了主观印象,而不是根据学生客观的学习情况,或者评价不公正,评价不仅不能激发起学习动机,反而产生相反的结果。

  3. 评价必须注意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气质、性格等特点。一般说来,对于青少年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习动机。对于学龄初期的学生,教师个人的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些;而对于集体意识已有所增强的学龄中晚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来进行表扬或批评,效果更大。对于学习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发掘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多鼓励和及时表扬;而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不足之处。不同神经系统类型的学生对同一分数的情绪反应也往往不同。坏分数对于强型的学生来说,可能激起他们的奋发,对于弱型学生则可能引起情绪消沉、降低自信。所以教师在作评价时,要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并注意学生的整个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