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
根据按时间标绘出来的典型的保持曲线,遗忘似乎纯粹是时间的函数, 实际上时间并不是影响保持的唯一因素,时间的延续不一定造成遗忘。影响保持或导致遗忘的原因很多,为了巩固学习的知识,可以从各方面创造有利于保持的条件。研究表明以下几点是提高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
- 学习材料的适量、意义性和组织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学习材料数量的多寡和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所以学习材料应当适量。过多了不仅会使记忆的困难程度猛增,而且往往会引起学习者的消极态度。
从材料的意义性看,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识记容易,保持持久。记忆诗歌、抽象词和无意义音节的保持量的对比研究表明,无意义音节熟记后的第一二天就很快遗忘;而有意义的抽象词和诗歌则保持得多,而且持久。
在另一个研究中,学习三则故事,对其中的“基本思想”在 8 小时之后能正确回忆的达到 86%,对其中的“次要部分”却只有 25%能被回忆起来。
有意义材料之所以易于识记和保持,关键在于理解。当新材料和旧知识形成了联系和关系,并获得了意义上的支持点后,它就可以整个地被把握, 而且易于保持和恢复。人们记忆没有内在意义联系的历史年代,电话号码, 采用人为的意义联想,能较快而牢固地记住,就是这个道理。
与意义性有密切关系的另一因素,便是组织。根据对上述故事的记忆作进一步分析,发现被记住的细节,正是同最初叙述的组织或结构相一致的细节。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也就是知道到哪里去找信息和怎样获得信息。他曾用一套多达 30 对配对词为材料,对甲、乙、丙三组
12 岁的儿童做记忆试验,甲组,只要求记住;乙、丙两组则利用中介词使配对词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所不同的是,乙组由教师讲解,丙组则由学生自行设法。比较这三组儿童记忆的效果,发现当出现第一个词就能记起第二个词的,乙、丙两组高达 95%;甲组则不到 50%;乙、丙两组相比,后者又胜过前者。布鲁纳据此解释道:“在信息的任何组织中,如果信息嵌进了一个人业已组成的认识结构之中,而减少了材料的极度复杂性,那就会使那类材料易于恢复⋯⋯一般说来,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奥萨贝尔进行过一个研究,他在向大学生提供详尽的材料之前,给他们一般性的抽象材料作为“参照结构”,这个做法促进了大学生对详尽材料的学习和保持。奥萨贝尔把这些先出示的材料称做“先行的组织者”,意即具有在抽象的较高水平上的调节功能,促使大学生得以综合或联系稍后学习的材料。这可能构成了使材料更有意义从而增进学习和保持的另一种工具。
必须注意,在材料进行组织时,必须考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尽量不把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或复习,以免联系的痕迹互相重叠、交错, 以致回忆时发生混淆或误差。
- 学习材料熟记的程度和有效方式
许多研究发现,保持的程度取决于对材料的熟记的程度。所谓熟记,这里指的是反复学习材料达到超出仅仅可能回忆的程度。
熟记是通过材料的反复学习而实现的,由于材料的反复学习,头脑中那些新知识的联系痕迹逐渐加深,信息的储存日益牢固,因而保持得较牢固、较持久。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的研究却指出并确认了“报酬递减”这个事实,即重复学习的频率愈益增多,保持的效率愈益递减。国外有一个实验,分别让不同年级(六年级与九年级)学生用连续反复学习的方式识记文艺作品、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性材料,结果第二次重复学习后比第一次学习后的识记效果提高 18%,第三次重复学习后比第二次重复学习后提高 7.5%,但到了第五次重复学习以后就没有提高。
可见要取得更好的熟记成效,以利于保持,还必须采取合理的熟记方式。下面是几种最主要的熟记方法的比较研究。
- 集中识记与分布识记。熟记的进行,从其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识记方式。一种是集中识记,即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所要识记的教材连续反复学习多次,直到熟记为止。另一种是分布识记,即分散在几段相隔的时间内,将所需识记的教材反复学习一定的次数。沙尔达科夫的研究表明,分别让两组学生用综合方法(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的方法)识记同一诗篇,一组采用集中识记方法;另一组采用三天内每天只读一遍的分布识记方式,结果分布识记成绩优于集中识记(见表 1)。
表 1 集中识记与分布识记的成效对比
熟记方式 |
熟记诗篇所需的平均时间 |
20 天后再现时平均需要提醒的次数 |
---|---|---|
集中 识记 |
14.5 分钟 |
5 |
分布识记 |
9 分钟 |
0.4 |
在采用分布识记时,每次识记之间的时间间隔也不宜过长。同一作者的研究表明,熟记同一诗篇,分布在 12 天中进行时,不如分布在三天中进行的成效高。前者的识记成效低于后者 50%。分布的时间间隔过长,难以避免遗忘,因而可能使成效降低。再者,分布识记中各次的时间间隔也不应过短。某些研究表明,识记同样材料,当各次间隔为半小时时,需要反复学习 11
次才能熟记;间隔为 2 小时时,需要 7.5 次;间隔为 10 小时,需要 5 次。分布的时间间隔过短,则近似于集中,因而同样可以降低成效。一般说来,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分布应密一些,因为教材的初步识记所能保持的时间较短;以后渐渐熟些了,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加长。当然,确定识记的各次时间长短和间隔距离,也取决于识记材料的长短和性质。当识记容易而不长的材料时,可以在间隔不长的几次中去掌握。反之,则需要有较多的次数和适宜的时间间隔。此外也应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低年级学生对所识记教材的保持时间较短,因而在分布识记中,时间间隔应比较高年级短些。
- 单纯重复与结合重现的识记。熟记一个材料时,可以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单纯重复学习的方式进行,这叫单纯重复的识记。也可以用反复学习并结合重现的方式进行,这叫结合重现的识记。伊凡诺娃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识记方式的效果显然不同。例如,让一些学生,分别运用这两种不同的识记方式记一篇课文:一组学生将课文单纯重复学习四次;另一组学生将课文交叉地学习两次,尝试重现两次,即每读过一次后,尝试重现一次。结果这两组学生对同一教材的识记结果如表 2。
表 2 单纯重复与结合重现的识记方式的成效对比
识记方式 |
重现的意义单位的数量(百分数) |
||
---|---|---|---|
1 小时以后 |
24 小时以后 |
10 天以后 |
|
单纯重复学习四次 |
52.5 |
30.0 |
25.0 |
两次学习两次重现 |
75.5 |
72.5 |
57.5 |
以上结果表明,单纯重复学习的识记方式,显然不如结合重现的识记方
式。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结合重现能及时发现还没有记住的弱点部分,在以后学习时,对它们更加注意,因此,学得更仔细,印象更深刻,成效就必定会有所提高。
- 整体识记,部分识记与综合识记。整体识记是每次识记整个材料; 部分识记是将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每次识记一个部分,记住这一部分后再识记另一部分;综合识记是先进行整体识记而后进行部分识记。沙尔达可夫在另一个研究中让一些学生分别用上述三种识记方式,识记同一诗篇时,所得结果如表 3。
表 3 整体识记、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对诗篇的识记成效
识记方式 |
效果 |
|
---|---|---|
所需时间 |
20 天后重现时平均所需提醒的次数 |
|
整体识记 |
8 分钟 |
4 次 |
部分识记 |
16 分钟 |
7 次 |
综合识记 |
6 分钟 |
1.5 次 |
表 3 表明,部分识记不如整体识记,而整体识记又不如综合识记。看起来,部分识记每次识记的材料数量较少,理应有较好的识记成效,但由于一开始就把具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分成几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整个材料的理解,因而降低了识记的成效;同时每一部分的起始和终末,不可能与邻近部分很好地联系起来,于是再现时常常发生先后衔接的困难。整体识记有助于材料的整体性的理解,因而其识记的成效高于部分识记。但由于每次所记的材料数量较多,依据教材数量影响识记的规律性,所以它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在综合识记中,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的优点兼而有之,既不至妨碍理解,又使每次识记的数量减少,它全面利用识记对理解与数量依存性的规律,因而识记成效比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都好。但是,这三种方式的优劣并不是对各种识记材料都是一律的,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一般地讲,如果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材料,用部分识记较好;如果材料具有意义联系,且较简短,则可用整体识记;如果具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既长且难,那么须用综合识记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 复习的合理组织
为了防止由于记忆痕迹逐渐消退而产生遗忘,就必须加强复习,使痕迹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有关自然、地理、历史等学科的记忆的综合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当学生记住了课文之后,曾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提问,实际上就是进行了复习。结果发现有复习的学生较无复习的学生对课文的保持效果好,其结果(保持量的%)如表 4。
表 4 复习和教材的保持
教材的 时间 保持状况有无复习 |
时 间 间 隔 |
||||
---|---|---|---|---|---|
第一天 |
过 3 ~ 4 天 |
过一个月 |
过两个月 |
过六个月 |
|
无复习 |
77 |
66 |
58 |
48 |
38 |
有复习 |
88 |
84 |
70 |
62 |
60 |
而且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必须及时。例如在一个研究中给两组被试者学习一段文选,甲组在初学之后不久作了一次复习,而乙组则未曾复习,两组在一天、一周之后各测查一次,结果甲组一天后遗忘 2%,乙组遗忘 44%,甲组一周后遗忘 17%,乙组遗忘 67%。甲组保持量比乙组大。至于复习全学期功课的时间分配,有关实验表明,在复习时间与其他条
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分步复习比集中在期末复习效果较好。
表 5 是集中复习(讲完全部大纲后集中复习五节课)和分步复习(在学期中分为四次,第一次半节课,第二次一节课,第三次一节半,第四次两节课,每次除复习本单元外还复习前几个单元的内容,总时数也是五节课)的成效对比,表明分步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表 5 集中复习和分步复习的效果对比
巩固复习方式 |
年级 |
成绩 |
|||
---|---|---|---|---|---|
劣 |
及格 |
良 |
优 |
||
集中复习 |
五年级甲班 |
6.4 % |
47.4 % |
36.6 % |
9.6 % |
六年级甲级 |
11.2 % |
36.6 % |
49.4 % |
3.4 % |
|
分步复习 |
五年级乙班 |
31.6 % |
36.8 % |
31.6 % |
|
六年级乙级 |
30.8 % |
55.5 % |
13.6 % |
(注:十年制学校五年级学生物,六年级学物理,它们分别相当于初中一、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