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只有当教育工作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同时, 教育工作也要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都要受教育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教育工作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能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说,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首先,学校教育虽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但其作用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和无条件的。除了教育以外,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其他因素,如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筹。同时,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又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所以,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要符合学生正在发展着的心理特点, 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要很好地考虑这些条件, 特别是要取得社会、家庭的配合,并对它们加以指导。换句话说,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主观客观条件,并把它们相互协调起来,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心理发展。

其次,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 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实现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就难于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复杂,还因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这种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学生的智能。

  1. 教育与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教学,不仅把某些知识传授给学

生,使他们形成某些技能,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能。智能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它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上,如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和其他心理特点的发展一样,学生智能的发展虽也以脑的发展、成熟为自然条件, 但主要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并且,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育影响智能的发展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中介的。掌握知识、技能是智能发展的主要的和必要的条件,但智能发展不等于掌握知识、技能。智能发展是指心智活动本身所发生的质的变化,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过程。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本身也是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也就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智能发展的水平又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条件。

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心智活动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几何构图的课题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在论证、推导数学课题中则要求使用逻辑思维。所以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身也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心智活动的方式。

心智活动的方式并不仅仅与某一特定的任务相联系。不同的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心智活动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因此,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可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以后,他们就可以把掌握这些知识时所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运用于其他的、与之相类似的知识的掌握,解决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课题。当他们能够以某种心智活动方式解决某一类的、具有一般性的课题任务时,他们的智能发展就达到了更高一级的水平,即心智活动的质的改变和发展,从而为掌握知识创造了新的条件。如果智能发展水平低下或落后,就会使掌握知识遇到困难,甚至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

由此可见,智能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相互依存的,但不是等同的。两者是不同的过程。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智能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相应的心智活动方式不断地改造和完善,才能达到心智活动的质的变化,达到智能的发展。

在一般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心智活动的形成往往要从外部的、开展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过渡,这就是内化过程。例如,儿童先是借助实物进行运算,然后脱离实物进行形象或出声的运算,以后才发展成为抽象的和概括化的运算。然而对于学生,这种内化过程并非总是要通过它的一切阶段、一切环节。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学生已形成的心智活动,已有的知识、技能。学生已经形成的某种心智活动,在解决学习任务时,又会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所以,智能形成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

最近几年,发展智能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普遍的重视。许多心理学家指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他们提出“学习怎样学习”、“发展性教学”等主张,并正在研究发展学生的智能的途径和方法。这些研究,虽然观点不同,在看法上有分歧,但都认为智能的发展需要通过专门的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教育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教育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他们的智能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如对祖国、对学习、对劳动、对别人和对自己的态度)和他们的行动方式上。

人的个性品质反映着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他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个性品质是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表现在实践活动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实践活动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具有社会性,在阶段社会中,往往也具有阶级性。

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过程和智能发展过程一样,主要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学生的先天素质(如先天的神经类型)在个性品质形成中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勇敢的、果断的、有组织性的、有首创精神的人,可从具有不同神经类型的学生中培养出来。人从幼年起就受着周围人们的影响,这给他们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以最初的影响。学校教育则系统地和有计划地体现了社会向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在学生的各种活动(学习、生活、集体活动等)中, 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和努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学校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措施教给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道德规范的知识等)并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要求,这是形成学生的观点、信念和个性品质的必要的条件。但是,掌握知识经验,还不等于学生就能遵循它们去行动,学生的行动和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之间常有脱节的现象。要使知识经验成为他们行动的动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和需要。只有当知识经验和教育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并且通过实践产生相应的情感、养成习惯时,才能成为他们的个性品质。由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不同,同样的教育内容、方法可能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 教育作为外部条件,它在学生个性品质发展中的作用是以学生本身和这些条件处于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为转移的。如果外来的要求没有转化为学生本身的需要,就不能成为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的来源。因此,只有适当的合乎规律的教育措施才能获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养成学生的优良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