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

学生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

社会要求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提出来的,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不同的家庭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直接的作用。初入学的儿童,其学习动机基本上是家长要求的反映,如说:“是妈妈叫我来上学的”,“将来像爸爸妈妈一样劳动”等等。当前, 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农,要求子女为继承老一辈革命事业而努力学习, 为将来参加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而刻苦钻研等等,这些要求都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家庭的一般舆论和对儿童学习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成绩起很大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赫尔赛等的研究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对两组打算上大学的男孩进行调查研究和互相比较。两组男孩均有足够上大学的智能水平,并且有读完大学的希望;两组家庭社会地位相等,父母均未上过大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两组男孩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及其与父母态度的相关。结果发现父母的期望和管教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大体上反映了父母的态度和信仰。例如,不希望上大学的孩子的家庭有如下特点:

  1. 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

  2. 他们因为有固定的工作而感到运气,认为儿子大概也一样,何必去多考虑;

  3. 从未想到过自己的孩子有上大学的可能。对大学认识模糊。希望上大学的孩子的父母则有如下特点:

  1. 他们深知社会上有等级,希望上升到更好的社会地位,并认为社会职业是按教育程度分等的;

  2. 相信自己缺乏教育是成功的障碍;

  3. 他们一贯地、经常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孩子认真学习,准备上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斯和亚当斯在

    1972 年对成绩优良的和成绩原可优良但

却很差的中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成绩优良学生的父母提的要求比成绩差的父母具体明确;成绩优良学生的父母比成绩差的父母更重视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成绩差的学生的父母格外关心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

在我国,不同家庭对儿童学习上的要求,也有种种不同的情况,城市和农村的儿童,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子女,其学习动机各有不同。

一个国家对科学文化的要求和社会风气,甚至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 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越来越起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的作用。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致的,学生原来已初步形成的正确动机的萌芽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则能得到改正。但是,如果家庭、社会的要求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或破坏学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上的歪风、同伴中的小集团成员的坏习气,也常常阻碍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必须注意预防或采取消除影响的措施。

  1. 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级,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向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动机,而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近景性动机也越来越深刻而稳固。例如:学龄初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因此,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教学方法的直观性,教师和父母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等等,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作用。一般说来,这阶段以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少年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学习内容的丰富和日益深化,学生的兴趣也更为多样和分化,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更强;另一方面,这时期许多少年儿童参加了少先队组织,队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少年期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到了青年初期,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就更富有社会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无产阶级世界观逐步形成,学生更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面临升大学或参加工作的前夕,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更服从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要求。生活目标、明确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时,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都发展到更高一级的水平,它们更趋稳定、深刻而持久。如我国某一青年数学家,中学时就酷爱数学,随着年龄的增大,日益把学好数学和为祖国争光联系起来,他在博览群书时想:为什么在数学书籍中,外国人的名字那样多,而中国人的名字却很少呢?从那时起,他就树立起要把一生献给数学科学、为祖国争光的志向,并推动着自己去努力攻克科学堡垒。

少数以个人利益为主导动机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而发展。教师如果不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动机上的弱点,认识到学习的高尚意义,也会逐渐形成以取得个人利益为主导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同一年龄阶段,其学习动机的发展有共同趋向,但由于教育不同, 社会条件不一样,学生本身的品德、性格、知识以及心智活动的积极性不同, 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水平。

  1. 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

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有的人对各种学科或各种学习活动具有广泛多样的兴趣,有的人只对某门学科或某种学习活动具有特殊的兴趣。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文学,有的特别喜欢数学,等等。这两种兴趣的形成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又是不可偏废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学习表现出积极性,使学习生活丰富而多彩,但是也容易使学习流于肤浅和表面。而专门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深入某方面的学习,但也难免使学习陷入狭隘和片面。因此,教师应注意适时地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较 好的是先有普遍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专门的兴趣。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意志力坚强的人在正确学习动机和错误学习动机之间发生矛盾时,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以理智权衡孰轻孰重,用客观的标准决定取舍,直至最后取得胜利。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往往在动机教育的过程中畏缩不前、信心不足或者放弃学习的要求。

学生的个人志向级别不同,对学习的要求和反应也不一样。例如,一个

学生考试得“良”,非常高兴,另一个学生得“良”则感到惭愧。这表明这两个人学习志向和学习动机水平有差别。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一般导致志向水平提高;失败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成功经验越丰富,以后的志向水平会提得越高;失败越甚,以后的志向就降得越低。

学生的性格以及智能发展水平,对学习动机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