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逻辑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见到另一种地理知识体系,它们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地理教学的需要,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选取

相关的知识内容,并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其组织起来,在组织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定的结构,这就是确定知识结构体系的依据。例如,为了学习某地区的区域地理,就要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汇集在一起,经选择后,按它们的逻辑联系有顺序的组织起来,就形成了该地区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

地理知识的结构体系并不等同于地理教材的编排体系。因为,地理知识的结构体系是地理教师根据地理教学目的的要求,结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按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由于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及教师对教材理解程度的不同,对知识建立的结构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地理教师确定的知识结构与教材编写体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教材编写体系为:1.天体和天球;2.恒星和星云;3.星座;4.天体系统。在进行教学时,有些教师将上述知识组成了下面的结构形式:

一、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

  1. 天体的主要类型——恒星与星云

  2. 天体系统

二、天球与星座

这一结构反映了知识的逻辑联系;全课是由两部分知识组成,第一部分是有关宇宙物质的名称、类型及结构的知识;第二部分是有关研究观察宇宙物质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的,即先认识了宇宙物质的一般特点,再提供其认识方法。这一方面是教学过程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所决定的,因为学生是在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可以先学习结果, 再了解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学生对天文知识了解甚少这一客观条件所决定的。由此可见,确定知识结构体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联系,并结合教学实际。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因而有多种知识结构形式,组成了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这些知识结构形式,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又不相同, 根据它们所含知识内容的多少、范围的广窄分别处在不同的层次之中,一般可以分为教材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与专题知识结构三个层次。

教材知识结构是指一部教材内各部分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

《中国地理》是由“地球与地图知识”、“中国地理概论”与“中国分区地理”三个部分组成的。全书的任务在于认识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因而其重点在于突出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因此,要学习中国地理概论,以便了解中国地理的全貌。但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区域分异明显,只从全貌了解中国地理特征,掌握其统一的规律是不能真正认识中国地理特征的,必须进一步认识各分区地理。相反,只了解分区地理,而不掌握中国地理的一般特征与规律,也不能形成中国地理整体的概念。因此,既要学习中国地理概论,又要学习中国分区地理,中国地理概论是中国地理知识的概括与规律,而分区地理则是中国地理知识的演绎与事实。既然是规律,就可以进行演绎;既然是事实,就可以概括,这就是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至于“地球与地图知识” 则无疑是起到基础知识的作用。是学习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中国地理》的知识结构用图表示,就成图 2-5。

单元知识结构,是指各章、节内部知识之间的逻辑关

根据逻辑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 图1

系;而专题知识结构,则是指内容复杂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或地理理论知识内部的逻辑联系。例如大气环流知识结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工业地理知识结构等等。有时单元知识结构就是专题知识结构,但很多情况下, 它们的范围与内容是不一致的。例如,自成体系的气候知识结构,在很多单元知识结构中都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确定单元知识结构或是专题知识结 构,并不是只将各组成部分罗列出来的过程,而是确定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在分析“地球上的大气”(《高中地理》第二章)的结构

时,先列出组成本章的知识内容:大气圈的概念,大气圈对自然环境的意义、大气圈的组成与分层⋯⋯之后再确定各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形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结构,为了叙述简便,用图 2-6 表示之。从图中可以看出本节教材中心是研究大气的地理意义,因为地理学研究地球的圈层,是从认识地理环境的目的出发的,所以全节以大气的地理意义与地理特点(天气与气候)为其首尾。大气的地理意义是大气物质运动的结果,因此,要研究大气运动的规律;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根据逻辑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 图2

又需要研究大气中太阳辐射热量的分配与变化——即大气的热状况;但大气热量状况又与大气的物质组成及分层结构有密切联系,所以又必须了解这两方面的情况。由此可见“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是以认识大气地理意义为目的,以大气运动为中心,知识间是因果联系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结构保证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而且也突出了其地理性。